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办学质量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评论杂志》2015年第六期
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与学校战略发展定位的决策密切相关,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紧密相连。因此,笔者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学校的战略发展定位“战略”是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全局的谋划。学校发展战略导向,影响办学质量的标准的确定。不同的战略定位对应不同的办学质量标准。高校发展战略的定位主要是指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3]目前我国高校的战略定位存在“过全”或“过高”的问题。“过全”主要是指部分高校在制定战略发展目标时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规模效应,没有有效凝练本校的核心优势。“过高”则主要是指部分高校没有基于学校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预期,盲目将争创世界一流、国内外一流、国内一流等视作战略发展目标。“过全”或“过高”的战略定位都是不科学的,容易导致对办学质量标准的错误定位,影响各项改革举措的目标设定的准确性。目标若存在问题,那么提高办学质量就失去了方向。
(二)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高校办学质量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具体落实在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各项改革措施上,主要的承担者和执行者是教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高校的办学质量。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胜任岗位的各种素质的综合,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是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能力。近年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教师学术职业的代际转换、流动性日益增强,使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日趋增大。由于青年教师对教学规范、标准、流程的理解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等相对比较欠缺,因此教学能力相对薄弱。而且青年教师处于科研发展的起步期,在学科领域内处于较低层次,整体尚未真正融入学术共同体中,能争取到的推动自身科研发展的资源比较少,因此科研能力也相对薄弱。这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能力。二是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拥有较高的社会与经济地位,被誉为是身份优越的“精神贵族”“社会精英”“道德楷模”。[4]现实中,尽管近年来高校教师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影响高校教师职业信心的首要因素仍然是收入水平偏低,[5]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生存压力仍然很大,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对其职业行为、敬业精神、职业道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三是教师的职业倦怠。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对教学质量、科研数量与质量的标准日益提高,导致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压力增大。因此,高校教师群体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造成教师角色困惑,甚至出现无法正常履行角色行为的状况。总之,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对提高高校办学质量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学生的学习素质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的良好发展”,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与“学”来达成。其中,“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素质。从行为学与系统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素质主要由学习的情感、观念、知识与经验、能力、行为品格、控制六要素构成。[6]其中学习情感、学习观是学习素质的基础。学习情感主要是指学习的动力,包括欲望、兴趣与责任感。当前大学在学习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从高中的“高压”环境进入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后,许多大学生学习欲望不足,缺失学习目标,学习责任感不足,等等。而学习观则主要是指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其中自主学习观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上课大多处于“被动接受多、主动思考少”的状态,课后自主学习的观念淡薄,导致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较为薄弱。我国大学生学习素质的不足影响了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基本对策
(一)科学确立学校发展定位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呈现多样性。高校要科学地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就要明确自身的质量标准。高校需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运用SWOT分析法、五种力量分析法、SPACE矩阵等方法,通过对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维度、国内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维度、高校内部发展状态的维度等方面的分析,帮助高校科学确立发展定位。我国高校的发展定位主要可以从“类”和“型”两个层面考量。“类”反映大学的学科特点,将大学分为综合类、师范类、理学类、工学类、农学类、医学类、法学类、文学类、管理类、体育类、艺术类等13类。“型”表现大学的科研规模,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可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院校等。高校通过战略分析,从类和型两个层面来确定发展定位,能在多样化的质量标准中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标准作为高校提高质量的依据。
(二)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1.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初期,履职能力相对欠缺,高校必须构建教师教学发展的支持网络体系。这个支持网络的框架主要由理念、目标、实践三个核心要素构成。在理念方面,高校要牢固树立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之根本的理念。在目标方面,要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师生彼此双向互动的平台,帮助学生达到创新知识、升华情感、提升生命意义的目标。同时还要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在实践方面,高校应把握好“示范”和“互动”两个关键词。一是发挥资深优秀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高校可根据学科专业的分类,由二级教学单位邀请资深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开设公开课,让青年教师感性认识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体会教学的智慧和艺术,深刻感受优秀教师如何在“预设”与“生成”的张力中驾驭课堂。二是要不断加强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高校可以为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构建互动平台,如举办各种教学咨询会、交流会、研讨会等,促使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深入接触。三是要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互动。青年教师之间既具有竞争性,也具有合作性。高校应该定期组织主题研讨会,促进同一学科、不同学科青年教师间的交流,分享心得体会,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2.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在高校中,人文关怀主要指对高校教师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帮助教师平稳跨越职业瓶颈或低谷。高校可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要建立谈心机制。高校的各级领导可定期与教师交流谈心,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对工作中出现挫折、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教师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必要时要进行心理疏导。二是要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高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关怀,提高教师的心理应对能力,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三是要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德国学者卡尔•曼海姆提出的“思想社会境况决定论”认为,个人所处的社会境况决定了个人的思想。[7]大学环境中的每个教师都处于不同的位置点,这些位置点构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关系网络在运行过程中若出现矛盾或冲突,就容易造成教师间、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不和谐,导致教师工作环境不和谐,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甚至增加教师对工作环境的厌恶感。高校要努力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出现,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对学校及职业的归属感。
(三)促进学生学习素质发展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1.积极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和自身特点,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而制订的学习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实施步骤、方法。[8]我国高校已普遍将学业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其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和责任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在有效性方面积极推进。一是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营造良好氛围,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做好学业规划对自身学业、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做好学业规划的主体意识。二是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学业规划导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确保学业规划顺利开展的支撑力量。三是高校要加强学业规划的课程建设,使学业规划成为一门正规的教学课程,使学业规划走向科学化。2.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观的形成。在教师层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即从传授模式(注重教师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模式(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新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进一步变革观念,开设的课程要体现批判性、个性化、实践性的价值取向,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实现从灌输式向启发式的转变,突出“引导”。在学生层面,大学生应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要逐步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相互作用、不断生长的过程,从而树立“主动构建知识”的理念。另外,大学生还应加强与教师、外界其他信息的互动,从而促成对知识的理解与自我构建知识。
作者:顾志勇 单位:苏州大学后勤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