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究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和现实条件的完备,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作为成熟模式极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在取得成绩积累经验的同时,瓶颈期存在的诸多不足和出现的若干问题制约了效能发挥和功能提升。依据案例教学的内在特性和项目改革的本真目的,推广探究式成为必然选择,而互联网时代日益普及的新媒体提供了相关有利条件。开展探究式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必须树立全新原则,发挥多主体的积极性进行教学全过程改造。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公共管理案例;探究式教学
在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现代教学理念下,如何开展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把内涵丰富的公共管理理念与规律、模式与方法高效传输给学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丰富的公共管理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形成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形成对公共管理现实的考察与审视,进而提高公共管理学科的培养质量,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推行案例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方式的革新和潮流,也契合公共管理的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案例分析法非常适合公共管理学科的需要,因为公共管理学科的重点不在抽象的推理,而要以问题和案例为基本导向,展开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社会实习,这是公共管理培养方式的基本特色。在大学本科阶段,案例教学一般作为理论教学或原理的讲授的辅助手段,明显有助于减轻“纸上谈兵”的弊端和有利于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一般通过基本操作流程解决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设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假设。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模式和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预设前提。传统教与学模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过程是单向流动,即从教师流向学生,教师是知识、真理与智慧之源,学生通过教师获取知识是唯一高效而可行的方式。而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假设是: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来进行,通过摸索、体验和领悟来学习,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是直接的、第一手的,学习不仅是个人的单独活动,而且应是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的集体活动过程;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学生学习,在课堂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明确公共管理案例的分类特征。按照内容标准,公共管理案例大体包括用来记述和说明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事件、政策和决策全过程的说明型、以政府决策者为服务对象和为特定问题提供来龙去脉、不同见解和结果评估的政策咨询性和提出理论假说,进行经验检和创新认识的理论发现型三大类。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必须特别注重案例选择。所选案例的内涵具有多种维度和典型性,涉及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也可能涉及政府、企业、民众等众多方面,与一般的故事、事件不同,案例具有特殊情境里的普遍意义。所选案例要具有概括性与可讨论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流水账”上,同时案例的层次要清晰简洁。所选案例应该具有问题导向性,问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者是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或者曲径通幽,将问题隐藏在一般描述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发掘问题。最后,掌握公共管理案例课堂教学的操作技巧。简单案例如芝加哥式(芝加哥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即“案例研究”。一般是在讲课过程中给学生分发案例,让他们讨论。师生一起站在局外人、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来讨论问题的发生及解决并找出管理的一般原则。复杂案例如哈佛式(哈佛大学首先开发使用),即“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要按一定程序进行,比如问题是什么?事实和原因在哪里?对策是什么?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其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上,所使用的案例多是现实发生的相当复杂的管理问题。哈佛方式和芝加哥方式的重要区别在于,它不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而是以主观的当事人的立场来分析,参加者要把自己当作案例中的领导者或参与者,身临其境地进行分析和决策。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主要误区
虽然公共管理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其产生、发展及应用都是有一定理论体系的。理论和知识是一般性东西,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则和指导,但如果缺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仍难以深入或仅停留于就事论事,获益不大。因而案例教学须以理论教学或“原理”的讲授为前提或基础,因此在操作中,若案例过于简单、浅白,价值也不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内涵及目的认识不到位,对案例教学进行简单化理解。而根据小劳伦斯•E•列恩的观点,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如下:激发学生对于一个主题或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增进学生对于不熟悉问题或材料的了解;传达基本事实、信息;加强对理论的理性理解及应用;提高批判性、分析性和推理性技能;促进作为一种智力技能的决策能力;参与者们互相分享经验;提高行为性和社交性技能;使参与者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并传达共识;增强个人信息和促进提出观念(思想)的意愿;改变对一些问题、观点、组织或特殊人物的态度;提高作为一种社会性或政治性过程决策方面的技能;促进一些制度的转变和改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愿望,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较为匮乏,案例更新速度慢,没有形成体系化的案例库,教学案例编写紧迫而重要。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取向包括慎思明辨的思维能力,重视分析视角和思维角度,注重公共管理学科的形而上分析;关心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即要求学生对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崇尚民主法治的精神,即对学生进行现代公民素养的熏陶和灌输公平、正义、平等的理念;掌握解决公共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即培养掌握公共管理需要的专业技能,能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解决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现实中,由于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特性缺乏深入认知而出现如下几种看法。一是无用论,认为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不成熟的意见学不到任何东西;二是低效论,认为案例教学是低效的,它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才能涉及主题;三是错位论,认为学生付费是为了听教师讲,而不是听其他学生讲。传统上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使用一两个案例证实了课堂上所要说明的理论观点就是案例教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案例教学培训。其实这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误解,真正的案例教学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的、学生广泛参与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和教学技巧,需要教师经过自学、培训、相互交流、教学观摩等形式才能更好地掌握。当前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专业普遍而广泛地开展,在进行多样化教学探索、丰富案例库建设的同时也存在标配化和教学手段、方法上的瓶颈制约。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重大而全新的变化,案例教学更应顺应教育发展新趋势,吸取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经验,准确把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公共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素质要求。
三新媒体时代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完善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在科学选择案例的基础上,使情景模拟式、专题研讨式、师生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方法能自然贴切地融入案例教学,进而名副其实地做到:以案例教学为主线,以相关理论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桥梁,以教学评估为依据,以提高素质为目的。推进探究式学习智能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一是建立智能化的互动学习平台。根据课程内容难度以多样化的方式实施个性化分层,创建不同的小组组合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在平台的每一次交互都能得到及时反馈。二是推进微课导学。丰富微课制作的素材,拍摄、录制合适的脚本并进行制作,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平台与学生共享资源。其次,结合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PPT设计,更多体现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的引导作用。首先,以自主性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如何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解决学生被动参与、不能全程参与和参与不足的常见问题。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自我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由于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的限制,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其次,以实践性为主线改革教学模式。探究式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在课题研究中,需要解决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体现实践教学在总学时中应有的比重,强化学生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试点调查、文献调研的能力。再次,以过程性为标杆创新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并且尤为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在课题研究中应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另外,以开放性为原则完善教学环境。公共管理分析本身的学习目标比较灵活,没有专业基础课明确而具体的学习要求,因此,公共管理分析的课堂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也是开放的。那么,如何打破了传统教学封闭的教学环境呢?这也是该课题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汪旻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