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转型视角下基础教育发展透析范文

教育转型视角下基础教育发展透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转型视角下基础教育发展透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转型视角下基础教育发展透析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教育的奠基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要想发展,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实现整体的转型。在基础教育转型过程中,核心是使人不断地成为人,关键是改变学校,具体应从教育管理方式、教育价值理念、教育质量观、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把握好新方向、新目标。

关键词:教育转型;基础教育;发展透析

学校从无到有,从游离状态到有序系统,变得越来越规范。然而,教育却把自己禁锢在一方天地———学校,脱离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刻板,越来越无趣。长久以来,教育沦为划分人才等级的工具,掩盖了培养人的实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对教育系统进行简单的开放,最主要的是实现教育整体形态的转变。教育转型是实现一种教育形态到另一种教育形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根本性和整体性的改变。教育转型具体表现在教育社会属性的转变和教育自身性质的转变,前者主要是社会形态的交替引起的,后者是在统一的社会形态中教育自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教育性质的转变,是教育转型的典型形态。尽管教育转型的层面较多,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是教育目的始终是教育转型的主体。要想实现教育转型,就要适应教育目的各方面的变化。

一、基础教育转型的实质就是教育发生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基础阶段的教育正在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内涵提升。面对人们千变万化的需求、素质千差万别的学生、社会千姿百态的环境,基础教育的转型就是要适应这些变化,并能满足这些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教育改革是一项长久发展的事业,我们要主动适应教育的整体转型和变革,主要做到:第一,主动认识转型。转型就是发生新的变化,而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基础教育也不例外[1]。我们要抓住基础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以积极的方式、正确的途径推进转型的进程。保证基础教育的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培育和发展。第二,主动驾驭转型。基础教育的转型实质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想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相互倾听和帮助,启迪思想,创造智慧。第三,主动推进转型。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更新观念,关注变化,抓住先机,采取措施,才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的正确转型。

二、基础教育转型的核心是使人不断地成为人

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事业,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不同时期对于人才培养具有不同的定位和意义。总体来说,对于人的转型,总是要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复杂到纯粹,从低级到高级。换句话说,教育的转型根本在于促进人的转型,就是要促使人不断地发展、完善,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1.教育转型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立场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其立场也必须是基于人的考量。基础教育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的教育偏离了人的转型,把满足政治、社会、经济等的发展作为最终的价值目标和追求,培养出来的也只是工具人。因此,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教育的转型是为了人的更好发展”这一基本立场,时刻把握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任务,树立教育的人学立场,以人作为教育转型发展的核心,保证教育沿着人的发展道路前进。这一过程是永恒无止境的,因为人的发展是不断地趋于完善而又没有终极完善的过程,唯有向前再向前。

2.教育转型要明确育人方向

以人为本是教育转型的基本立场,教育转型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的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弄明白一个问题: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人最终形成的各种形态,自古以来都不缺乏定义。人是社会历史中的个体,具有个体性、差异性和时代性。教育的目的不是像工厂一样生产出一批合格化的产品,而是培养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社会个体。所以,教育的转型就是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从规范化、模式化的教育走向个性化、思想化的教育。

3.教育转型要培育完整生命

教育转型实质上就是促进人的转型,就是要不断地促使人发展成人。人的发展本身没有极限,但是,存在着人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个性化的发展。教育指向的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教育就是通过唤醒人的精神,使之不断地发展和超越躯体的限制,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育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发展留有空间,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张扬生命的个性,培养完整的生命。总之,教育的转型就是通过教育促使人不断地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使人成长为人,这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三、基础教育转型的关键是改变学校

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教育转型势在必行。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时刻强化先进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改革过去依赖成绩分数为指标、物质成绩为计量、工具效应为价值维度的教育效益判断路径和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从教育的育人价值角度、学校的内涵文化建设、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等角度,对基础教育内涵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作出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对改革转型的现实路径作出合理思考和科学实践。

1.教育转型促使学校真正回归到对人的关注

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教育场所,最重要的当然是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学校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外表和心灵,通过恰当的学校课程来浸润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实现他们自由、个性、全面的发展,这是一所学校走向优质的关键路径。目前,单一的分数评价指标体系严重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能够通过学校教育使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欲望。学校只有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独特的发展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尊重他们个体生命成长历程,才能真正做到对人的关注。

2.教育转型促使学校走向文化自觉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既要顺应变革,实践探索,又要保障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既要遵循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又要根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做出自己的改变。这对学校提出了挑战。现在,政府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师转化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高质量的教育教学需要全体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维持社会对学校、学生对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时刻以科学创新的理念引领学校的进步和发展,让教育转型的理念根植于校长和教师的内心深处,使培养人成为校长和教师不断发展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教书育人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长期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期望。在这种状态下,学校的办学境界和教师的专业境界才会得到真正的提升,实现文化自觉。

3.教育转型促使学校从关注教师的“教”回归到关注学生的“学”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的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重点。但是,到底如何实现学生更好地学呢?是学习芬兰的“少即是多”,还是借鉴新加坡“教得少,学得多”?到底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而教师只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呢?学生学习的场所只是在学校和课堂吗?学校和课堂以外的场所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评价维度除了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还有哪些方面?在信息化社会,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在基础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根据他们的不同水平给予不一样的指导和帮助,唤醒他们独一无二的潜能和天赋,实现他们的个性发展。

四、教育转型要把握好新方向、新目标

我们经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财政投入越来越多,教育改革的范围越来越广,学校的改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人们对教育的不满却在日益增多?这说明了一个问题,我国的教育改革始终未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在基础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树立新方向,把握新目标,从教育的管理方式、价值取向、培养模式、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基础教育的完美转型。

1.变革教育的管理方式

在教育管理方式上,突破以行政手段为主,更加侧重综合机制改革。在基础教育转型过程中,要注重科学理念的引领和专业技术的支撑,采取合适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实施有力度的管理。在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时候,国家的教育宏观政策、行政指令及教育资源投入对教育改革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行政手段只会带来更多的教育矛盾和社会纠纷。我们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法律法规的约束,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实现教育管理方式的变革。当今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优质的人才,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专业领导下,我们还需要以课程的改革深化为契机,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2.转变教育价值的理念

基础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其功能除了让学生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习得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外,还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和高素质的国民。但是,这些功能和价值都是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定义的,并没有关注到教育的主体———学生。学生是一个身份,最本质的是人。教育对人的培养,除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之外,还应该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实现人自我的价值。近些年来,教育越来越强调知行合一以及完满人格的培养和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已经无法满足人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和肯定。因此,在基础教育的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培育学生完整的人格。

3.形成新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这是由当时教育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所导致的。建国初期,国民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当时认为教育质量就是让国民多认识字,会基本的四则运算,能正常地进行读书、看报、写文章等日常活动[3]。因此,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习得就代表着教育质量的提高,检测的方法就是考试,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以学生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教学造就了学生的严重偏科、“高分低能”、心理素质差、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提出来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4.改变培养模式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说明,教育像农业一样,有着较为漫长的生长周期,不是像工业一样,机器生产,方便快捷。所以,对学生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做基础的,我们不能拔苗助长;农业中各种植物的生长时间和习性各不相同,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像工业那样只要合格,就大批量地生产。因此,在基础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在保障学生获得基本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和多样化发展,通过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评价模式等方面的转变,深入探索和推动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5.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育转型过程中,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教学相长,要求教师既要关注课堂教学,又要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宏观层面发生了变化,微观层面也都构成了一个新的教学生态圈。这个新的教学生态圈呼唤教师从知识技能型转向文化自觉型,从过去关注“怎样上好一堂课”到现在“如何更好地培养人”,通过课程改革、课题研究、观摩教研、学习共同体等不同形式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淑通.内在悖论抑或意外后果:现代教育的转型遭遇———基于概念语境的批判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

[2]杨甲睿.新时期义务教育“重点学校”转型发展的四大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

作者:贺洁 单位: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