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投入比较分析及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充足、合理的经费投入是必要条件。通过对近几年教育经费数据纵向分析及横向对比发现,高职经费总投入与其规模不匹配,经费来源结构二元化,生均教育经费拨款不足,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扶持力度不够。因此,需构建与高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健全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建立与本科院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一致的拨款制度;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扶持,保障经费来源稳定。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5月,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比上年增加2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2.76%[1]。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成为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流砥柱。充足的经费是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时间为轴线,对我国高职院校自2010年以来的经费投入情况进行纵向分析,并以高等本科院校为参照,将两者的经费投入进行横向对比,以呈现趋势、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一、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对比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仍以公办院校为主,同时鼓励与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有公办高职(专科)院校1068所,民办高职院校320所。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四类。
(一)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总投入与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量对比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逐年增长。2010年,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497.9亿元,2016年为9973.3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4475.4亿元。其中,2011年的增长率达25.1%,2012年同比增长13.4%,2013年增长率降低为2.2%,2014年比上年增长6.7%,2015年、201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0.0%和6.5%(见表1)。年均增长率为10.4%。2010-2016年间,公办高职院校经费总量逐年增长,2011年的增长率为23.0%,在整个年间增幅最大,2012年的增长率达13.9%,2013年增长率出现低谷,仅为0.6%,.2014年增长率为7.1%,2015年同比增长13.7%,.2016年增长率再度放缓,仅为3.9%。年均增长率为10.1%。与公办高等本科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经费总量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始终不到两成,仅维持在16%左右。
(二)公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等本科院校经费总投入对比分析至2017年底,我国公办高职院校达1068所,比公办高等本科院校多251所。2010-2016年,七年间我国高等本科学校经费投入总计为41487.95亿元,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总计为9044.65亿元,两者的差值达32443.3亿元(见图1)。如图1所示,从四大经费来源渠道看,高等本科学校从各渠道所得的经费总量均大于高职院校。其中,高等本科院校所获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是高职院校的4.7倍;捐赠收入总量是高职院校的18.7倍;其他收入总量是高职院校的7.1倍;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是高职院校的2.9倍。就高职院校与高等本科学校的各类收入差异性比较而言,学杂费等事业收入的差异最小,其他三类的差异都较大,尽管高等本科学校和高职院校获得的捐赠收入总额均较少,但两者差异仍是最大的。
(三)公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高等本科院校经费来源结构对比分析由表2可知,公办高职院校不同来源渠道的经费变化及其在经费结构中的贡献情况。2010至2016年间,高职院校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占高职院校经费总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2010年53.3%增长到2016年69.2%,同时期高等本科院校财政性经费占比从2010年59.4%增长到2016年的67.7%;其中,2014年前该项经费占比高等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院校,2014年趋于相同,自2015年起,高职院校高于高等本科院校。此外,高职院校学杂费占经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从2010年的35.8%降至2016年21.7%;同时期的高等本科院校学杂费所占比重亦呈下降态势,从2010年的21.7%降至2016年14.2%,可见高职院校该项经费占比始终高于高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均小于高等本科院校所占比重,对其经费来源结构的作用很小。总之,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以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为主,其他渠道经费来源较少。
(四)公办高职院校与公办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生均拨款对比分析2010至2016年间,公办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都呈现增长趋势。高职院校生均教育经费从2010年13482元增长到2016年20142元,七年间增长了6660元;2010年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生均教育经费拨款为23222元,2016年达34095元,增长了10873元,年均增长率达6.9%。尽管高职院校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生均拨款都呈增长态势,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如图2所示,与高等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明显偏低:2010年两者相差近10000元,2011年差值为13000余元,2013至2015年相差约12700元,2016年差值近14000元,也是整个年间最大的差值,差距明显。
(五)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结构分析由表3可知,2010至2016年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总量不断增长,从2010年137.2亿元增长到2016年199.4亿元,七年间增长了62.2亿元,2016年是2010年的1.45倍,年均增长为6.4%。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0年12.4亿元增长到2016年36.4亿元,占民办高职学校经费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9.0%上升到2016年18.3%;学杂费等事业收入2010年为121.5亿元,到2016年已增长到156.2亿元,其占经费总量的比例最高为88.6%、最低为78.3%;捐赠收入和其他收入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长十分不稳定,所占比重也很低。捐赠收入所占比重最高为1.0%,其他收入所占比重呈增长趋势,最高为7.2%,最低仅为2.1%,对经费来源结构的作用很小。由此可见,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结构单一,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是其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其维持正常办学的主要经费保障。
二、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经上述比较分析可知,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长,但与高等本科院校相比,差距明显,存在以下问题:
(一)经费总投入仍显不足,与高职教育规模不匹配尽管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总量在逐年增长,但相对于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而言,仍显不足。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公办普通高等学校1885所,其中,公办高职(专科)院校1068所,占公办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56.66%[1]。高职(专科)院校在数量上已经远超于高等本科院校。此外,“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2.64.倍”[2],说明高职院校办学比高等本科院校需更多投入。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投入总量不论是绝对值,还是其所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都显低于高等本科院校。2010-2016年间,我国高等本科院校经费总投入是高职院校的4.6倍。整个年间,高职院校经费总量占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始终不到两成。这不仅与高职院校数量规模形成强烈反差,还有悖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发展的规律,经费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经费来源结构二元化,多元化办学经费筹措能力不足.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一直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改革所追求的目标。由上述高职院校与高等本科院校经费来源结构的对比分析可知,我国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结构的二元化特征比高等本科院校更加明显,高职院校办学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捐赠收入、其他收入微乎其微,这也反映了高职院校筹措经费能力十分有限,深层次地揭示了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与互动不足;相比较而言,在政府倡导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方面,高等本科院校实现得更好。此外,由表2可知,在高职院校经费总投入中,其学杂费占比始终比高等本科院校高,这说明高职院校办学对学杂费收入的依赖程度明显大于高等本科院校,这在反映了高职院校财政拨款经费不足的同时,也揭示了其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能力的欠缺,要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多样化还任重道远。
(三)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水平低,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据教育部的《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为2695.8万人,其中高职高专就达1082.9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0.17%[3]。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数从1998年的42.5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329.8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事实上,高职院校培养这种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成本要高于高等本科院校。如在学生实践基地、实训设备采购及维护等方面需投入大量经费。以发达国家澳大利亚为例,高职教育的单位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62倍;在发展中国家,以马来西亚为例,高职教育生均培养成本是普通本科教育的2.84倍[4]。而在我国正好相反,近七年来,高等本科学校的生均经费拨款是高职院校的1.8倍。与高等本科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偏低,两者的差距显著,其中最大差值达13952.8亿元。生均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四)民办高职院校获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据教育部颁布的《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1],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320所,占高职(专科)院校的23.05%。民办高职院校满足社会多元人才培养需求,是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其培养了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然而,由表3可知,.2010至2016年间民办高职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虽然逐年增长,但在经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仍然很低,政府对高职院校扶持力度在经费上显得十分有限。民办高职院校主要依赖于学杂费等事业收入来维持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对学生生源依赖性大,存在较大风险,一旦生源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到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性,从而影响正常的办学秩序,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学校的存续与发展。
三、优化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意见与建议
2016年12月,总理就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作出重要批示:“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5]。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必要条件与重要保障。
(一)构建与高职教育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是最大获益者。因此,政府承担并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共投资是义不容辞的责任”[6]。财政性教育经费作为高职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高职院校数量与规模的扩大、办学成本的提高,经费成为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拨款依然是高等职业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级政府应落实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加大对高职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全力保障完成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任务。事实上,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明确要求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依法行政,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政策法规,发挥好政府“保基本”和“主投入”的作用,确保高职的发展获得长期、稳定的办学经费保障[7]。
(二)健全政府、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经费投入机制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性教育拨款和学杂费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多元投入机制。尤其是在当前政府投入不足、学杂费上涨空间有限背景下,多渠道筹措经费是必由之路。首先,探索多元化办学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试点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参与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8]。其次,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规范管理。鼓励企业将职工教育培训交由高等职业院校承担,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8]。最后,提升校办产业的经济效益,明确办学发展理念,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为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智力支持。积极承办各种专业培训,实现创收。充分发挥校友会的联动作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捐赠。
(三)建立与本科院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相协调的拨款制度生均拨款制度对于整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重视学生操作能力训练,注重实践教学及实训基地建设,较之于高等本科学校,其人才培养成本更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应与高等本科院校学生享受同等的生均拨款制度。因此,各地应引导激励行政区域内各地市级政府(单位)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障基本教学条件、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支撑院校综合改革[8]。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本科院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联动调整机制,尊重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与发展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促进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扶持,保障其经费来源的稳定性针对当前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学杂费收入,存在办学经费稳定性深受生源因素影响的弊端与风险,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在办学模式、社会地位、招生等方面给予多方位政策支持。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明确指出:创新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社会声誉好、教学质量高、就业有保障的民办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可由省级政府统筹、在核定的办学规模内自主确定招生方案。落实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鼓励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稳步扩大优质民办职业教育资源。以政府规划、社会贡献和办学质量为依据,探索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办法。此外,政府在加大对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投入的同时,应创建一定的制度环境、引导民办高职院校提高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逐步形成以学杂费为主、财政投入为补充、学校有效自筹的经费筹措机制,保障民办高职院校经费来源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作者:张婧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