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究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探究

一、概念的界定

2017年10月,在党的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作了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概括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中华民族走进了实现强起来的时代。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蕴含,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见仁见智。教育部编写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即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本文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教学、科研、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品质,从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育质量、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提升就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而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其道德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不能回避,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国家办学的制度需要1949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深入学习、用心领会、高度认同,这样才能教育好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德树人的本质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高校教师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不仅要教授大学生业务知识,更要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与学生交往中,其一言一行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示范。”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成了确保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完成的内在本质需要。

(三)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我们在新的时代,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教育强国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分析

当前,受自身落后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一)高校教学领域1.教学水平不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能在网络上提供自己的服务。高校教学已经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更多的是“线上教学”、“线上互动”、“线上考评”,而我们的一些高校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满堂灌”,没有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2.只管教书,不管育人。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完成课程任务,对课堂秩序不管不问(或者全部推给辅导员管理);一些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度,讲述一些没有经过考证的“花边新闻”;一些教师不能保证“课堂45分钟”,提前下课(放学)。3.社会主流思想认同度不够。受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一些教师在看待问题时,总是拿西方作比较,痴迷于“西方思维”。这些行为、意识、价值观念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学生,给学生造成了困扰。

(二)高校科研领域在社会资源分配过程中,高校教师虽然有高的学历,但并没有高额的工资、高质量的生活条件,还需要职称、课题、项目、基金等来提高自身的待遇、地位。一些教师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引导下,就出现了种种失范现象。“论文抄袭”、“数据造假”、“迷信权威”、“垄断课题资源”、“以讹传讹”、“重科研、轻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等。这些问题在高校科研领域时有发生,学术腐败现象频繁见诸报端。例如,“世界著名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今年4月份的时候曾发表过一篇撤稿声明,宣布撤回107篇发表在期刊《肿瘤生物学》上的论文,而这107篇医学论文的主要作者均来自中国。”“声明指出,经过彻查,已经找到足够证据,确信这些论文在同行评审过程中有造假行为,以此公布。”

(三)高校管理领域1.服务意识淡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产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合作办学普遍化等模式日益盛行,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还是秉持着传统的管理思维,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服务的对象,管理方式缺乏人性化。例如,“一站式”服务窗口,减少了来回奔波,很受学生欢迎,但很多高校明知应该开,可就是迟迟不开。2.面对一些不文明现象,任课教师不想管、不敢管、不知道管。例如,发现有学生在校园抽烟、食堂插队等,我们很多教师都是视而不见,快速走过,没有制止的意识,不愿意给自己找事,恰恰忘记了自己的育人本职。3.师生交流互动不够。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多,一些大学的辅导员所带人数少则二三百,多则近千人。这种情况下,能处理完日常的事务已经实属不易,利用空闲时间与学生谈心谈话就是奢求了。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三观的塑造期,缺乏及时的交流、心理辅导、理想信念教育,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路径分析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高校教育蓬勃发展,各领域成果丰硕。但不可回避的是还存在(或局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败坏了整个教育自身的生态环境,还带坏了社会风气。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具体国情出发,基于新的时代背景,转变思维方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总引领,加强学习培训1.主动学习,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度。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属于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无法剥离单独建设。必须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一种共识。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信,如何教育学生?2.实实在在,做好岗前培训。虽然高校教师在入职前,都会进行岗前培训,但效果却不佳。我们要加强培训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考勤、考试,还要签“教书育人”承诺书,搞集体宣誓。增强新教师的岗位仪式感,让职业道德规范入脑入心。3.转变方式,灵活教育。大学教师都是(或大多)从高校出来的,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厚厚的本本”、“冷冰的教条”很是厌倦,必须转变教育培训方式,便于其接受。“在培训教育时,要有适宜的培训设备、场所,要根据人员的具体特征分层、分批进行,要把教条理论转化为身边的活人实事,让学员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抛弃那种僵死的教条。”

(二)以高等教育法为总依据,推进制度创新为了确保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1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9月29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决定(2016年6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过于笼统,需要地方在此基础上,落实细则,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1.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质量的好坏,不能只是系统内部来评价,应交给第三方评估机构,听取各方面的声音。2.完善教师福利制度。改变过去那种“唯论文观”,根据高校教师的岗位、技能、学识等特性来制订相应的福利制度。引导鼓励教师安心工作、挖掘潜能,为高等教育贡献力量。3.建立学术辅导员制度。很多高校虽然要求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做科研,但只是部分学生才有机会参与科研团队,大部分学生处在无人管的状态。探索建立学术辅导员制度,让岗位职责、学生科研水平、社会的评价来倒逼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4.完善教师的道德评价机制。师德师风的好坏,不是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所能确保,应多方面共同发力。例如,探索实施毕业生回访制度、毕业生给大学期间教师打分制度、家长定期反馈制度等,让监督无死角。

(三)以实现教育强国为总目标,加强文化建设。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撑。教育强国的实现,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教师文化。1.用语文明,注意着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青年学生模仿的对象,语言的文明、得体的装束将有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2.终身学习,永不自满。高校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创新教学科研技能,才能“学高为师”,才能不误人子弟。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3.转变思维,注重服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要有强国思维、政治大局意识,大胆的创新。我们的高校管理者就要转变过去那种“稳定压倒一切,没事就是本事”的不作为(怕事)思维,创新管理方式,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服务的水平,体现大国高校教师的历史担当。

作者:陈国良;豆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