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的角色转变与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江苏高教杂志》2015年第四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快速发展于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初期主要通过对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的改革、改组改制,后来主要通过重点中专转型升格,形成了高职高专院校群体[1],现已统称为“高职院校”(目前不包括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截止2013年底,全国249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高职院校1321所,占高校总数的53.03%,高职院校全日制在校生的校均规模5876人[2]。近年来,随着社会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和高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
一、高职院校的发展境遇
1.生源数量持续下降。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逐年下降,意味着今后三至四年高考生源形势日趋严峻。以江苏为例,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2010年约52.7万,2012年约47.4万人,2014年约42.6万人,比2013年减少2.45万人。2015年,江苏考生将不足40万人,2018年考生预计30万人左右。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招生而且相应的录取政策不变,2018年前后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将异常激烈。
2.院校数量持续增加。全国普通高校2010年为2358所,其中高职院校数1246所;2011年新增51所,其中高职院校34所;2012年新增33所、其中高职院校17所;2013年新增49所,其中高职院校24所,高职院校三年累计增加75所。在全国每年招生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校均办学规模一直保持在5900人以内,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教育层次的需求不断提高,本科院校校均规模扩张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本科院校数量和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相互间的生源竞争不断加剧。
3.招生办法逐渐放开。近几年来,我国逐步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例如,江苏省推行了两项高职院校招生改革:一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前单独招生,通过文化联合考试和面试自主录取学生;二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不再分专一、专二批次,而是分统招批次和注册入学批次。注册入学是指在特定的教育领域或特定的学校,学生在申请入学时经过一定的程序直接注册入学学习,成绩合格者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高职院校实行“注册入学”不是简单的扩大生源,它是把双刃剑,没有了分数线的限制后,不是学校选择学生,而是学生选择学校,学校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4.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将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1170所本科院校中,将有600所左右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也将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3]。同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原则上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从政策上关闭了高职院校的上升通道,保持和促进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定位清晰、科学合理和相对稳定。
二、高职院校的角色转型
比较国际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1.生源选择由主导选择向应对选择转变。普通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的下降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给高职高专院校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如何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将适度提高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从而实现2020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的发展目标。2014年,江苏省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58所院校,已有46所院校(公办24所、民办22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随着普通高中生源数的下降和高职院校招生面向的拓宽,学校选录学生的局面将转变为学生、家长和社会选择学校的现实,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和品牌将成为决定和影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元素。在主导选择向应对选择的角色转换中,高职院校要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根据现代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加快建设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通过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学科文化特征的相互结合、相互映辉,凝练和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的社会美誉度和吸引力。
2.生存竞争由同类化向多元化转变。“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的竞争主要来自同一层面、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十二五”期间,高职高专院校除了面临高职教育内部的同类竞争,还面临着来自中职教育、本科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改革的多元化竞争。一是来自中等职业教育的竞争。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高级化”,五年制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江苏共有31所五年一贯制高级职业学校、12所五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这些学校提前三年就从初中毕业生中把高职院校的生源提前抢走了。二是来自本科院校的竞争。一些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表明其人才培养重心已经下移,2014年2月教育部明确要求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之后,高职院校来自本科阶段的竞争更为激烈。江苏省现有应用型本科院校21所、独立学院25所,2013年共招收本科生12.5万人,占全省本科招生总数的51%;在校生48.9万人(校均全日制在校生规模1.1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48.9%。近三年,江苏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增设本科专业222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相关专业158个。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从生源质量、就业面向以及专业发展方面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三是来自现代职业教育建设试点改革的竞争。例如,江苏省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试点、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3+2”、“5+2”分段培养试点,全省13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试点专业达59个,培养规模7000余人[4],这些试点改革有的提前从初中毕业生中录取了一批生源,有的加剧了非试点院校之间的发展竞争。在多元化竞争中,高职院校的数量虽然占到了高校总数的一半,但是实际人才培养规模在高校人才培养总量中的比重并没有能够实现“半壁江山”的初衷。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结构比例一般为:拔尖人才占5%,研发人才占30%,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占65%。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份额离这一比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适度扩大专科层次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同时加快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生产管理一线专业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
三、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扩张、大投入、大发展,加之我国现代职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导部分本科院校转型的结构性调整,目前已经开始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1.契合产业需求,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区域内的专业影响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涵盖了高职院校全部“软件”建设,是高职教育高水平、全方位发展的战略决策,其核心在于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根据区域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细分人才类型,设置专业及专门化方向。按照人才需求,按照专业大类整体规划,设计主干专业和专业群,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推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以主干专业为依托,朝着有优势、有市场、有潜在空间的方向优化和开发专业,加大具有前景专业的建设力度,调整已有专业结构,集中精力建好重点专业,逐步培育出有整体竞争实力的专业群。
2.契合专业特点,改革培养模式,提升区域内的就业占有率。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职院校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切实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力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决定着一个学生的就业力和一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只要能为职场提供真正需要的人才,就能获得不可替代的位置。继而,好口碑就会带来好生源,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特点和需求,决定了其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具体培养模式是不相同的。将企业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要求转化为教学考核标准,分段式开展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仿真模拟实训和生产性顶岗实习,缩短学生的成长周期。
3.契合技术一线,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区域内的社会服务力。师资是形成教学质量的关键,没有稳定优化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具有熟练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技术,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随着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师队伍及能力结构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障碍。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坚持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相结合,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质的突破。因此,高职院校除了要与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室,面向企业开放实训设施,为企业提供培训场所和生产场所,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书房”,走进“厂房”,加强实用技术与应用工艺的研发,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做好服务。一方面,在服务中获得技能,进而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教学重心由教“知识”向“技能”转变,实施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拓宽教师服务社会的面向,在服务中赢得认可、赢得声誉,塑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4.契合现代特征,集成传统资源,提升区域内的品牌辐射力。品牌、特色是强校之本。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在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招生办法日渐放开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将面临一次重新洗牌,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才能受到学生青睐,没有特色就会被市场淘汰。高职院校要立足校情,有效整合自身资源,集成文化资源、师资队伍、专业课程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凝练学校的品牌优势;要面向兄弟院校,客观分析自己在同类高职院校中的定位,实现错位发展和差异化发展;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结合经济特点和未来走向,选择重点发展方向,设置具有地方特点的特色专业,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色和亮点,有针对性地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作者:杨军 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院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