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模型,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师生工作室建设上,校企共建“互联网+”学习环境和资源;在师生工作室管理上,校企共建“互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在师生工作室实施上,校企共建“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
在“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信息化的推进已经逐渐引起教育管理部门、院校、企业和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为校企深度合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校企合作信息化的应用仍然不够成熟,还需在具体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对应用层面、技术实现进行持续修正和改进[1]。而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作为培养和发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2-3],必须依托“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改进工作室建设、管理和实施的方法,从过去的“追求政绩和数量”变革为“追求个性和质量”。
1“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模型
构建工作室模型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作坊”教学模式[4-5],强调“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将课堂建立在工作室情境下,实现专业知识和职业工作的无缝对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将传统模式与流行的互联网元素深度融合,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核心,完全根据企业真实的项目研发流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工作室的建设、管理、实施以及工作室内部学生的教学、管理和评价等工作[6],从而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工作场景,提升将来就业的岗位适应性。在师生工作室建设上,校企共建“互联网+”学习环境和资源;在师生工作室管理上,校企共建“互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在师生工作室实施上,校企共建“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
2智慧建设:校企共建“互联网+”学习环境和资源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满足工作室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就应该坚持技术先进、内容丰富、高速稳定、开放共享的原则,校企共建“互联网+”学习环境和资源,营造灵活、个性、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为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支持。
2.1建设适合多终端的课程平台校企共建适合多终端的课程平台,要能够满足师生通过个人计算机、iPad、智能手机等多终端设备的教学需求。首先要求对现有网络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保证工作室教学区域实现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其次,构建第三方开发的基于云计算的课程平台,比如微信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平台等;再次,构建网站、微信、QQ、智能手机app等互动平台并充分发挥其交流沟通的作用,满足课程互动的要求;最后,还必须配备进行多终端教学所必需的多媒体教室设备、无线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器材等,构建交互式多终端课程平台。
2.2开发数字化三维立体教材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传统教材存在内容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设计排版缺乏人性化等问题,不能满足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开展教学的要求。因此,需要开发数字化三维立体教材,彻底打破传统章节式编写的局限性[7],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法融合多种教学资源[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发数字化三维立体教材可从3方面着手:第一,对于教材中很难用语言文字、静态图片描述清楚的内容,通过嵌入事先制作好的立体化的动画、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反复观看动画、视频,快速理解和掌握传统教材中枯燥难懂的技术原理知识;第二,在教材中嵌入相关链接,将知识归纳、例题精讲、企业案例、微课点播等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资源融入教材之中,书码结合,帮助学生学习到教材上没有的拓展内容;第三,在教材结构上,应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改变传统教材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结构,将企业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融入立体化教材中,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企业需求动态更新相应的教材内容。
2.3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有机整合各种电子教案、PPT、习题库、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实习实训资源等,为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满足教师组织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以及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需求。首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资源库的规划、管理和开发工作,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共享相关资源,同时通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职称晋升政策倾斜等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和使用中。其次,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应满足工作室的教学需求,既要涵盖校企双方的专业课程资源、实习实训资源等教学资源,又要建设在线教学、资源上传下载、资源审核、在线考试、学习效果监测等支撑系统[9],集成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与评价等功能。最后,为了紧跟产业发展动态,必须对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动态更新,使其始终具备极强的应用实践性和岗位适应性,并以微课、慕课、网络课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出来,其数据格式必须能够支持iPad、智能手机、个人计算机等多种访问终端,以满足工作室学生的碎片化学习需求。
2.4建设校企远程互动传输课堂工作室教学采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校企远程互动传输课堂,将企业正在实施的真实项目案例传输到工作室课堂教学之中,对于真实的企业项目案例进行实时动态的教学。校企远程互动传输课堂能够将企业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实时传输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观看到企业工程师进行的生产研发、故障排查、工程施工等现场工作的具体细节和关键流程,并且实现校企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方良性互动和答疑解惑,极大增强工作室实践教学的现场感。
3智慧管理:校企共建“互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
“重建设、轻管理”是传统工作室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采用纸质档案管理,缺乏工作室的各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管理效率低下。在“互联网+”背景下,可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工作室智慧管理目标。
3.1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工作室的整个运作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师生通过网络进行工作室报名,填写相关表格;对于报名材料进行网上汇总和在线测试;通过测试的师生可以进入工作室并参与具体的教学;学生定期在线提交工作室学习成果(作品、PPT、论文、研究报告等),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网络评价反馈。
3.2利用社交软件实现实时互动利用社交软件建立专业的聊天室、QQ群、微信公众平台、微信群等,实时动态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的实验器材配置、功能定位、教学资源、专家讲座等信息,促使师生及时了解工作室的动态。采取“线上+线下”的管理模式,实现工作室中师生的实时互动交流,延伸工作室管理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学生反映问题的渠道,促使教师全面、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3.3利用网络实现实时教学监控传统的工作室管理模式不重视教学监控,学生为了完成项目而完成项目,缺乏教师的监控督导,导致学生形成“给老师打工”的逆反情绪。而利用网络实现实时教学监控可以对工作室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课程点击率、学习成果展示、网上评教等方面进行监督,也可对工作室教师的网上教学时间、主题讨论次数、项目指导情况等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工作室师生存在的教学问题并在网上通报,实现对工作室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评价和动态调控,以督促相关人员尽快整改,最终形成自我约束、良性运行的教学监控机制。
4智慧实施:校企共建“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工作室的实施要求教师具备互联网思维,擅长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校企共建“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交融。
4.1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工作室的教学应该适应“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发展和工作方式的变革需求,将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模式转换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通过网络教学空间的运用,给工作室教学注入活力。与此同时,构建“工作室网络班级”,举办班级线上讨论等活动,并采用“在线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打破校企双方参与教学的时空界限。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校企双方教师的教学情况、工作室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挖掘、处理、分析,从中找出潜藏在数据背后的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哪些资源更受学生欢迎、哪些课程需要改进、教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等。
4.2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为了真正落实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理念,教师应该大幅压缩基础理论教学时间,扩充实践项目教学时间,将一些教学内容设计为方便小组成员集体自学的形式[10],这就要求工作室的实施应该做到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因此,工作室建立“学生个人学习制度”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兴趣爱好等的不同,建立学生个人在线学习账号,并进行智能化分组。采用智慧教室作为工作室实施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的重要学习环境,建立多个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并配备全自动录播系统、在线教学资源平台、触控电视、课堂应答系统等,方便工作室师生进行教学演示。同时,由校企双方教师协同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精准推送有关学习资源,合理设计多种形式的个人学习活动以及小组竞赛、在线测试、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等小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3虚拟实训与现场实践融合工作室有效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将企业技术前沿、操作实景等引入课堂,使传统课堂教学融入现场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实验室和相应的软件系统,不仅能够延伸现场实践教学内容,解决学生数量较多、实验设备有限的问题,而且能够立足工作室师生的教学需求进行按需回放,以此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实验设备并深入掌握实验步骤和规范,进一步减少甚至避免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现场实践中,由于出现操作失误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在现场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教师基于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根据企业真实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操作,并利用人机交互系统辅助进行个性化指导,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操作行为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4.4传统考核与网络考核融合工作室考核模式实现了传统考核与网络考核的融合,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考试、观摩、调查等方式判断工作室绩效,而且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测评、网上评议、数据分析等,评价工作室绩效,极大拓宽了对工作室绩效考核的方法和范围,从以往强调规模的纯数字指标变革为兼顾校企双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师生受益情况等多维度指标考核。从工作室在“教、研、赛、训”4个层面取得的绩效进行考核:生产性实践教学质量、企业产品研发创造的经济效益、技能竞赛培育获奖等级人次、师资技能培训数量。考核成绩直接决定了工作室的资助经费发放、奖惩措施等,从而激发校企双方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性,推动工作室可持续发展。
5“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实施效果
我校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进行了实施,建立了若维俱乐部、软件开发工作室、大数据应用工作室、ACM创新工作室等4个师生工作室,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工作室的智慧建设、管理和实施,实现了“个性定制”教学,解决了以往工作室教学存在的“齐头并进”的问题,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5.1学生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就业质量大幅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实施以来,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成绩优异,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大赛、山东省物联网创新大赛等奖项100余人次,学生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95%以上。工作室培养的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显著提升,在软件行业对口就业率达到95%以上,部分毕业生在参加工作1~3年内迅速成长为大中型软件公司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同时,涌现出一批“创业精英”,成功创办公司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5.2“双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教师,提高了“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达90%以上,建成了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8名教师被评为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名教师被评为市教学名师,10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16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参与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学校“兼职教师库”成员、“双师”型工程师,专业教师的兼职教师比例达35%。
5.3教学管理智慧升级学校智慧校园的软硬件建设均由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团队负责,开发的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请假审批、物资报修、财务报销等功能,开发的校园智能卡系统实现了对于学生餐厅消费、上课出勤、图书借阅等情况的动态跟踪和大数据分析,促进了学院教学管理智慧升级,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得到广大师生一致好评。目前,“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成为学校的办学亮点之一,工作室已不是软件专业的专利,艺术、会计、电子、物联网等专业也开始实施“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推动了相关专业的建设,相关专业1万余名学生受益。
5.4服务社会功能得以强化工作室已成为学校周围软件公司重要的项目和技术高地,每年有近50家公司向工作室项目需求,工作室已经与山东环球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10几家软件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共建关系,承担了这些公司80余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室取得的成果既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又可转化教师知识产权、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5媒体广泛报道,凸显示范作用山东省教育厅通过《山东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简报》2017年第22期独立专题,专门报道了我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成果,大众日报、潍坊日报也对于我校“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进行了专题报道,反响强烈。依托工作室建设,我校“园校协同、校企合作”软件专业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软件工程专业被评为山东省优势特色专业,并且与参与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的企业合作,按照“系统、开放”双核课程体系,建成了基于慕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了项目化教学课程9门,开发了校企合作教材5部,发行量上万册。
6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师生工作室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工作室的建设、管理和实施中,有效弥补了传统工作室的不足,全面提升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市场满意度,是“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信息化应用推进的创新与转型,促进了“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君.校企合作信息化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1—2017年)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84-91.
[2]王寅峰,邓果丽,林徐润.校企共建软件专业学生创新工作室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5):164-166.
[3]宋鸿陟,司国东.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习环境设计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人机交互工作室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7):56-60.
[4]刘君.“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72-176
作者:刘君 单位:潍坊科技学院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