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念与展望范文

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念与展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念与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念与展望

自然分材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基于对基础教育课堂“以教代学”,学生学得慢、学得累等痼疾的深刻认识,基于对理解教育的深入研究,开始提倡、试验自然分材教学。自然分材教学是教师“让教学任务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并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3]。其要旨在于:一是尊重差异,以学为先;二是顺势为学,贵在自然;三是紧著问题,自主发展。其核心是顺势为学。具体来说,自然分材教学在撰写指导自学书、感情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诊断、普读求是、补读帮困、内容连网、因人作业等教学过程,借助于学生纠错册、互帮显示板、零作业批改等辅助策略,促使优生更优,弱生上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实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情智互进。自然分材教学从最初主要面向薄弱高中的教育试验发展到今日,已形成100多家学校加入的庞大改革阵容。

(一)吉美坚赞学校的辩论课堂青海省果洛州僧人吉美坚赞痛心于牧区贫困儿童因失学一辈子没文化的状况,创办学校,运用辩论课堂创造了6年大于12年的奇迹。学生经过5到6年的学习,大多可以参加高考,且升学率竟然达到60%以上。[4]辩论课堂通过借鉴藏传佛教辩经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因明学训练,鼓励学生通过质疑、辩论来参透原理、理解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非单凭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考核也以辩论大会的形式进行。辩论课堂的形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通过辩论倒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探寻、提炼问题答案,以培养其严密的思维方法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发掘其潜能和智慧。

(二)“友善用脑”教育教学试验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C.Ward)创立了“友善用脑”教育理论,其基点在于对大脑机能与人的身体状况和情感状态等密切关联的深刻认识。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在内外环境有利的状况下,所有儿童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注重教室物理环境、情感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其基本教学原则有:不给大脑太大压力;鼓励左右脑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满积极情绪,成为积极的学习参与者;注重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挖掘学习与个体生活的相关性;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等。[5]我国“友善用脑”教育实验基于此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构,将团队学习、多感官教学、思维导图、音乐释压、健脑操、冥想、城市穿越等引入课堂,使每个人都能在轻松、快乐、高效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成功。

(三)山西的整体性课堂改革山西省基础教育学校在新课改实验中形成了以“问题导学”为标志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形态因校制宜,但都坚守“成长为本”课改灵魂,以“问题解决”为基石,以编制“学习导航”、安排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织课堂展示为核心环节。其中,学习导航是课改的重要依托,虽称谓不同,实质都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截至目前,山西省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约70所,初中约700所,整体推进的地区约30个,[6]体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课改解放了教师和学生,学生的自主意识广泛体现于课堂和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各课改学校的中高考成绩普遍提高,大多数学校成为优质学校。除此之外,影响较为广泛的课堂改革还有郭思乐教授提倡的“生本教育”、何克抗教授推行的“跨越式教学试验”等。

一、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改革的特点

(一)课堂改革的动力:外推内驱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是孤立产生的。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改革的动力,既有来自于政策、教育行政力量、理论发展、科技发展的外在推动,又有教育现实策动、教育家精神驱动的内部动力。1.课堂改革的外在推力其一,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等政策推动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到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法律准则,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贯彻实施逐步深入,推动学校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与此同时,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二,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动。教育行政力量对于课堂改革的介入既有自上而下的,即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下对课堂改革进行一些“规定动作”;也有在教育实践力量推动下,教育行政部门由下而上的行动,如山西省的整体性课堂改革。其三,脑科学与学习理论、教育理论等发展的推动。脑的发展具有无限潜力,存在优势分工,要求课堂改革重视儿童经验介入、环境营造和左右脑开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习是个体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要求课堂改革凸显儿童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将人看作整体的人,教育不仅仅要发展人的“颈部以上”,而应促进身与心、知与情、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发展。其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手段等改革。科技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强大的信息与交互功能,将引发学习的革命,如何运用其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重构教育内容与方式方法成为必须思考的课题。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学法”是一种有益、有效的尝试。2.课堂改革的内部动力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一些教育实践者,直面教育沉疴,主动进行课堂改革。其一,传统课堂苦、累、烦、低效,一些学校濒危,策动学校求变。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学生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课堂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缺失;课堂教学教条化、静态化,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师生关系单一、机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体性、情感性缺失。传统课堂弊端重重,沉疴难除,一些学校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穷则思变。其二,一些关键改革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长主动探寻课改之路。课堂改革必须发乎学校,成为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觉的行动,才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一些校长自主变革的使命感、力挽狂澜的责任感,远大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以“爱”为基色,以“人”为根本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不仅使学校获得重生,而且使学校更有温度、有色彩、有灵魂,成为生命交汇、灵魂交集的乐园,如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昌乐二中的赵丰平校长等。

(二)课堂改革的价值诉求:生命的回归与彰显针对传统课堂中“人”的迷失、教学实体化、工具化等问题,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新课堂,不管其核心技术或操作模式如何,都以回归生命本原、彰显生命意义为核心价值诉求。1.回归师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意义世界,要追寻、体悟、创造、实现生命意义,必须回归生命本原,即主体性的回归,让师生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其一,转变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将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由传统课堂的知识转变为人,即教师和学生,关注人的存在与价值。其二,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选择、建构知识,充分调动、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灵活地、创造性地选择、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不为具体的文本内容所左右。例如,高效课堂、自然分材教学,都强调学生作为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凸显学生在教学内容选择、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评价中的主体地位。2.倡导交往、理解的教学生活方式课堂教学是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知识与经验的意义的实践活动。交往、理解的教学生活方式是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交往实践性,深入把握知识意义,营造平等、和谐的生命交往关系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交往、对话,达至相互理解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是“我与你”的关系,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关系,在共同作用于客体、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的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达到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并提升生命的存在感与意义。第二,教师、学生在与文本、情境的对话理解中获得其意义。教师、学生与文本、情境之间也是一种对话与理解的关系,而非孤立独白的关系。就教材文本而言,它不再是既定的、不可变更的孤立实体,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师生需求和教育情境不断被选择、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是意义创造的过程。3.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世界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不同于理性世界的普遍性、划一性特征。雅斯贝尔斯认为:“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学,而是以直观的图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7]具体而言,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推动学生的精神成长。在课堂教学内容中要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伦理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道德性和精神性;课堂教学方式要关注学生的直觉、体悟等非理性活动。同时,课堂改革也要解放教师,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幸福感、自我价值感,关注教学世界对于教师生命充盈与丰富的意义,而不只是让教师成为“蜡烛”“春蚕”。

(三)课堂改革的核心:关系、过程与时空之变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课堂变革最核心的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几对关系的变革、教学过程变革、教学时空变革以及教学载体、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等。1.关系之变:课堂教学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变革其一,师生关系的变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体验与实践,探究知识与周围世界;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其二,学生之间关系的变革。新课堂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学习小组和学生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学生之间是合作、互助的关系,互相讨论、检查、激励、评价。其三,教师与教材之间关系的变革。新课堂中教师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对教材的使用更具有主动性。其四,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变革。新课堂使教材走向学生,学生“听从”教材的旧局面转变为学生走向教材,发挥主体性参与“导学案”的编制。2.过程之变: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的变革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在知识传授目标的引导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通过练习、检测来巩固、评价学生所学。而在新课堂中,教师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设计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不论是何种模式的新课堂,教学过程与环节主要如下:独立预学———学案导学———全程助学———合作促学———小组展示———检测、反馈等,尤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现出对合作精神的高度重视和学生主体性的彰显。3.时空之变:时间重组与空间重构其一,教学时间重组。新课堂将教学时间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段:10+30+5。其中,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提升、组织测评等;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以独学、对学、群学形式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主要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自评。其突出特点是大大压缩教师主导时间,大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时间,变“教室”为“学堂”。其二,教学空间重构。传统的教室布局一般是“秧田式”的,而新课堂的空间布局有“U”形、圆形、马蹄形、环形等。4.教学载体之变:教案变为“导学案”传统课堂教师教学的依据主要是教案,而新课堂则以导学案为依据与抓手进行教学。不同学校的导学案称谓虽有不同,但都具有强调教师集体智慧、协作备课、以学定教、引导学习、突破问题等特点。下面以山西省泽州一中的“学道”为例说明。泽州一中的学道分教师用学道和学生用学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课堂学习的记录本、自我反思的文本材料和复习巩固的学习材料。学道的结构如下: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思维导图———知识结构网络图,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问题点(理科)或阅读思考(文科);典型剖析(理科,学习例题剖析)或知识要点(文科);实战演练,题型多样,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学习反思。[8]5.教学组织形式之变: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当前,几乎所有取得实效的课堂教学改革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分组,其成效与分组办法密切相关。学生在小组中独学、对学、群学,既能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共赢,又能激发个体学习动力,并逐步构建起学习共同体。

(四)课堂改革的拓展:学生社团发展学校是学生一生中参与的第一个社会性组织,其组织性质和水平关系到教育的性质、功能与发展水平。自组织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的全面发展和生存质量、成长品质的提高,有助于培养有能力、负责任地参与公共生活、捍卫社会正义、促进民主进程的未来公民。因此,学校应少些他组织,多些自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是比较典型的自组织,它不仅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种方式,更具有不容低估的教育意义。学生社团更能体现学生的成长需求和个性需求,在其运行过程中,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价值观的确立等天衣无缝地融合为一体,同时,还具备培养未来社会管理者和领导人的功能。因此,一些学校,不论城市或农村,都建立了学生社团,其可以从课堂外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课堂内的改革汇集,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聚力。

二、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改革的未来展望

(一)课堂改革的基调:呼唤理论、自觉实践当前,开展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学校越来越多,未来五年,或许会覆盖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改革中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技术与方式方法,并日臻完善。当改革进入特定时期,或许会出现一定的“高原现象”,当前这种现象已在一些学校显现出来。未来的课堂改革将凸显对改革理论基础的呼唤,对各种“课堂操作技术”何以成功的追问,对改革版本升级的渴求。另外,课改实践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与此同时,部分学校更进一步对教材内容及编排结构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改变教学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学校可开发更多校本课程,以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觉创生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样态,或在学习、借鉴其他课改模式的同时,进行有意义的“合我”加工,使其既适合学校本身的特点,也关照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二)课堂教学的价值趋向:培养公民、激发生命共鸣当下,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面对全球化的汹涌之势、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环境与生存危机等,尊重、包容、责任感等素养与主体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公民成为各国教育教学中必然的、自觉的价值追求。培养公民应从以下几个核心方面入手,即公民自我教育的能力、公民对家庭的责任、公民对民主价值的追求、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公民处理经济生活的能力、公民对社会统一与多样性的适应、环境保护能力和意识等的培养。[9]同时,未来课堂还应在回归师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激发生命共鸣。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将更进一步发挥,学生的知识之爱、同伴之爱和自我价值的发掘将会进一步提高。同时,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其在平等师生关系中的“首席”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乐教,甚至成为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师生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三)课堂教学的形态变革:超越围墙、自我教育未来,科学技术将继续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广,人类经验将无限延伸、拓展,新知识迅速发展,旧知识快速过时;同时,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都会日益提高,教育成为全民的事情,而非仅为学校之责,这些将引发课堂教学形态的变革。其一,课堂将超越围墙,超越教室、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与家庭、社区、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课堂成为一个无边无际的,基于问题、为了成长、超越时空的场域。其二,自我教育成为课堂常态。“所有的理想学校都提供这样一种环境,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目标,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学习;学生具有自由的支配权,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10]185课堂去权威化与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学生自我负责、自我教育的场域。

(四)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媒介变革:自主选学、立体式网络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多媒体、网络在教育教学中广泛运用,网络学习平台将不断成熟、完善,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媒介也将发生变革:课堂教学内容从国家、社会要“教什么”,逐步向学生要“学什么”转变。例如,在美国涩谷学校,“做自己选择的事情是常见的主题,学习是副产品。学校首先是学生自由听从内心召唤的地方……没有课程设置,不会认为这种探索比那种探索重要”[10]194。学生要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且学习不再仅限于知识,玩耍、谈话、远足、电子游戏、骑自行车等活动都可成为学习内容。同时,课堂教学的媒介将更加立体式、网络化,既包括传统的纸质学习材料,平面式呈现学习内容,也包括对教材为载体的知识的重组式学习,如通过“电子书包”来进行。同时,更不容忽视的学习媒介是网络平台。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非营利性在线教育机构———可汗学院(KhanAcademy),旨在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加快各年龄学生的学习速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Edex网络学习平台,使以前只为精英提供的课程越来越平民化。学生只要把问题发到网上,就会有很多人提供答案。传统的、平面的,即时的、交互式的,不同的学习媒介联结起来,将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与学习媒介。

作者: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