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地区高中地理教学的体会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参考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课时少,教师、学生负担重
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即学时少,教师难以完成教学进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难以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新课改下,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教学建议,教师还是采取“宁难勿易,宁多勿少”的应对策略,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第二,很多教师没有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不清楚哪些知识要求学生现在必须掌握,哪些知识属于引导、训练学生技能的,哪些知识暂不用识记,等等。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处理必修教材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地理必修部分教材图文并茂,案例分析较多,知识容量很大,对提高学生技能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相应的课时却远远不够了。事实上,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在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标准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第三,教辅用书不配套,新课程原创性习题太少,旧题太多,且要求大多超过了新课标。学生不会做就问,教师不得不讲。甚至一部分教师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是以教辅资料为“纲”,况且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教辅资料内容陈旧,偏难、偏繁,根本不能体现课改精神。这就造成了教学上的超要求或超标准。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畏难情绪。反之,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来编制和选取习题,就会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三维目标的缺失
在三维课程目标中,知识和技能是载体,是各课程模块设定的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是驱动学生勤奋求知的动力。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为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学存在三维目标缺失的现象。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却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而有些教师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勉强能照顾到过程与方法,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完全忽略。他们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验的,是必须要达到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难以检测,因此不予重视;有的教师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对隐形的目标却认识不清,不知道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所以,要想落实三维目标,首先,教师在态度上要重视,并能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向往的激情,并注意挖掘和发展这种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最后,设疑激趣,引导学生努力学好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课程资源缺乏
地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在于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地理课程资源却处于匮乏的状态,除教学必需的挂图、模型外,教师基本没有什么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这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除了使用教材、教辅资料外,还要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能够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社会调查,编辑墙报、板报等,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总之,课程改革是时代赋予教师们的历史使命,新课标与新教材已经走进课堂,这就要求教师们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和本质,把握它们的设计过程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施教能力,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作者:张海卿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