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途径分析范文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途径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途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途径分析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背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我国《义务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提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强调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事业,在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中承载着重要使命。针对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实现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要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作为控制社会运行的中枢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应该对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2]。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的现实缺陷

均衡发展理念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均衡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然而,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的时间表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忽视了学校内在发展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学校之间、区域之间由于地域区位不同、历史文化积淀有别、生源存在差异等方面的不均衡,以及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之间的不均衡。对于一般区域,尤其是对欠发达区域来说,它们自身不具备推动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本和相关资源,尤其是在硬实力不足、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的情况下,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很难做到。虽说均衡发展反对“造峰扬谷”,提倡“削峰填谷”,但是,市场经济的作用往往会加大区域之间的差异,由于发达区域具有更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来源更加广泛和丰富,这些地区必然对外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3]。丰厚的待遇、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外部的优质师资和生源蜂拥而至,从而使经济发达区域的教育实力产生极化效应,马太效应在区域教育实力发展之间更加凸显,虽有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的扩展效应,但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域基础教育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大。

二、均衡发展路径选择——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在区域硬实力和软实力资源均不平衡的情况下,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难度可想而知。区域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实力的投入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相对于缩小区域教育硬实力差距而言,通过政策调整,以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软实力来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增进教育公平,则更容易实现。从区位优势和教育基础看,发达地区要主动承担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历史责任,从完善对口帮扶合作协调机制,建立教育领域间合作机制,建立教育机构间交流、协商、联动机制入手,增强发达地区对全区间教育发展的辐射能力。可先从提升区域教育的软实力着手,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协同体,以区域间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为基础,为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好铺垫,这应该是一条投入相对较少而见效较快的路径。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是把区域同级别的基础教育机构作为一个场性发展的整体组织,重视基础教育内涵提升,加强学校科学管理,在办学方向、办学机制、师资资源、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协同合作的教育教学行动组织。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相容与沟通,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协同体成员彼此之间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各种教育教学经验和教训,共同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和群际联系。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是满足区域内薄弱学校归属需要和增强其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在协同体中,区域内薄弱学校可以感到自己和发达学校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对协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区域内薄弱学校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它们努力、持续的赶超拼搏意识和行动。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在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携手名校促进教育发展,借助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教育和农村学校的发展。

(一)区域学科基地教研协同体

学科基地作为学科教学研讨基地,是学科教学资源研究与集散基地,也是学科教育培训基地,对全区域相应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能起到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区域学科基地教研协同体要明确职责,建立必要的规章和工作目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探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切实改进课堂教学,研究新课程,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学科基地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对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对相对前沿的教育教学思想进行研究,对新的教育成果进行转化。各学科基地的成员,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基地工作中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学科基地能打破校际之间的壁垒,使各个学校能从相互竞争走向合作共享。在学校教学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区域内学科骨干教师的潜能与作用,发挥区域内学校强势学科的协同作用和辐射作用,这对区域内相对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能起到加力推进的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区域教师备课协同体

集体备课是教师备课协同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区域推进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利用区域内优质师资,提供专业引领,带动新课程改革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促进教师在集体备课中互帮互助、自我反思、交流促进,获得专业成长,使区域内的教师共享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在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中共同成长。新课改对教师而言是一次从认识到技术的全面挑战。开放的教学是在教师大量的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教师应具备团队意识,携手打好团体战。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区域教师备课协同体中,各科教研员与课改中心组成员应该就相关教材进行明确分工,把每一节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个学校备课组,由协同体各校主管教学的校长主抓,教导主任负责,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将此工作作为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各学科教研员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先导,与教师共同备课。优秀课案例汇总后将提供给每一位老师,由老师根据班级、学生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集体备课不仅可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而且还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现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教学设计水平。信息化社会最大的一个便利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技术装备。备课协同体建设可以搭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每个备课协同体设立平台管理员,由管理员及时将备课最新的动态和最新、最好的教学资源与成果上传到资源平台上供大家进行交流。每个备课协同体的平台管理人员负责每期集体备课的材料收集、上传,这样网站的内容更新迅捷,体系丰富。

(三)区域学校管理协同体

在区域学校管理协同体中,学校主管校长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提高办学管理水平,真正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认识到唯有通过自身的变革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学校管理协同体要针对协同体学校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要寻找区域协同体基础教育的共同愿景,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从而提高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本着有利于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则,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城镇+农村”等结对管理模式探索,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帮带作用。

(四)区域教育评价协同体

区域教育评价协同体是教学质量监控行动研究组织,评价主体多元化,由协同体各学校的主管教育领导、同科目教师、被评教师本人以及授课班级学生共同实施旨在推进协同体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可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自查、互查,针对某一年级某一阶段的教学组织检测,开展某一学科或者针对某一主题的教学评比和学习竞赛。评比、学习竞赛的目的是推进区域协同体共同进步,排除恶性竞争。

(五)区域师资交流协同体

教育要发展,仅有物质基础还不够,关键的是要具有丰富的师资资源。为了有效提高区域教育协同体的整体协同发展,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区域为主体,统筹城乡,以师资力量协同发展、协同配置为重点,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稳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建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机构编制部门,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师资资源的调配力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合理流动,逐步扩大交流比例和力度[4]。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和轮岗制,加强优质学校校长和中层管理人员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工作,开展市区学校新提拔的校级领导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城乡学校结对交流等活动。合理设置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任教。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务(职称),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城镇同类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与农村同类学校之间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应相对均衡[5]。通过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名师培育工程、国培省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等,培训农村中小学骨干力量,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公开招录,补充中小学教师,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从制度上保障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工程的施行,明确市区中小学,尤其是示范性中小学与教育相对薄弱镇、村中小学的结对任务。

三、结论

基础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智力支撑,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事业,然而,当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鉴于这种现状,短期内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困难重重。为了有效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可以先从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软实力着手,城乡携手,建立区域基础教育协同体,从师资、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理念等各个环节全面支持薄弱学校,增强其“造血”机能,从而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同层次学校“老校+新校”“强校+弱校”“城镇+农村”等结对帮扶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帮带作用,为最终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德华单位: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