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情况及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学生的教师职业信仰状况堪忧
教师职业信仰是指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具有的坚定而持久的一种意识和信念〔1〕。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各种思想意识纷繁复杂,大学生从高中到大学,长期身处学校,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能力。在一项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理想信仰和个人人生信仰分类调查中发现,无论是道德信仰、政治信仰、物质利益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非常信仰”程度都没有超过一半,可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真正信仰〔2〕。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理想和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让学生无所适从。再有,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变得更为畅通,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各种信息。最近几年网络上出现很多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以及边远贫苦地区教师生活艰辛的报道,直接或间接对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上,也盲目跟随大流,唯考公务员、进大型国企是从,把教师职业当成最后不得已的选择。研究显示,我国只有12%的师范生愿意承诺终生执教,针对“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一种热爱”的调查,反对者占51%,同意此观点的只有28.7%〔3〕。可见,大部分选择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的专业理想也受到冲击〔4〕。如果作为未来的教师自身不能践履对学生的要求,那么他在学生中将会逐渐失去教育的威信〔5〕。因此,要培养学生职业信仰坚定的师资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教师教育专业硬件及师资匮乏
滇西民族地区高校由于经费的限制,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硬件设施不足,没有专门进行技能训练的微格教室、摄录设备,只能用普通教室进行训练,不能迅速及时地反馈训练情况,导致训练效率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水平不利。另外,师资缺乏,尤其是教师教育领域德高望重、学术及教学成绩突出人才的匮乏。师资结构也不尽合理,老、中、青教师比例失调。以大理学院一个二级学院为例,该学院从事教师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只有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但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每级均有近二百人,师生比严重不足。同时,教师教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问题还没很好地解决〔6〕。由于地处边疆民族地区,加之经费的限制,教师外出进修交流的机会很少,对教师教育的前沿信息缺乏了解,这也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对学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总之,硬件和师资的缺乏,制约着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也会间接影响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师资的水平。
(三)缺少高校教师教育与新课改衔接的机制
云南自2009年秋季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教材、教学理念、评价方式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变革。滇西地区高中学校也随之步入高中新课改的轨道,但高校教师教育仍然维持原来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师教育与现行高中新课改所需的师资之间产生差距和分歧。究其原因,滇西民族地区高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学尚未建立起必要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以往,高校与教育部门及中学的交流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在个人层面与教育部门及中学建立联系,进行信息沟通。但随着教育变革的加速和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这种单靠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培养师资的需要,需要通过高校与中学、高校与当地教育部门之间建立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以保证教师教育与中学实际人才需求能衔接。
二、滇西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育的对策
针对滇西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进,加强在教师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保证教师教育的正常发展,才能保证为基础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师资。
(一)正确认识教师教育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教育作为综合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学科建设和完善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当前滇西地区乃至整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教师的需求仍然很大,从事教师职业仍是很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家推行的特岗教师政策,每年都需要大量的新教师补充到最需要的地区和学校,这为保证区域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重新确定教师教育专业在综合性地方高校的地位,增加对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保障机制,修订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十分必要。
(二)加强学生的教师职业信仰教育
教师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才,作为教师必须具有高于普通职业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才能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培养将来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学识素养,具有公民意识、民主意识〔7〕,还应该具有责任心。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学生,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公正与公平〔8〕,并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9〕。面对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职业信仰的缺失,急需加强教师职业信仰教育,可通过开设教师职业信仰教育专题讲座,聘请校内外教育名师、专家现身说法,进学校见习、实习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工作,讲述教师职业的荣誉和收获、酸甜苦辣等,让学生切身体会作为教师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并愿意为之付出。教师职业信仰的建立还必须依靠外在力量的监督才能最终形成和维系〔10〕,通过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加强教师教育组织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加强教师教育专业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滇西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且缺少引领。要积极引进教师教育高层次人才,滇西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薄弱,从事教师教育的师资也相应不足,这就给教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加大引进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的力度,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引进,同时通过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还可以聘请校内外基础教育领域的名师、专家、一线教师作为兼职专业教师,吸收不同层面的人才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因此,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才能从物质上保证教师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增设高中新课改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
课程与环节课程设置是影响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11〕。滇西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师资水平的局限,加之最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力度较大,导致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高中新课改不能有效衔接,许多课程与当前的课改实际脱节,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当前高中新课改的需求。英国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高达75%~100%,教育实践时间都达到一半以上〔12〕。可见其课程设置非常注重教育类课程,值得我们借鉴。本科层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师教育专业增设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如国家教育改革历程、基础教育新课程理念、教师教育发展等内容都需要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加以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这一职业和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民族地区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对实践教学缺少必要的重视,在教学大纲中除了教学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偏重专业实践,其他课程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的成长需要实践训练时间的保证,单纯的理论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和环节,方能保证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需求。
(五)建立高校教师教育与新课改衔接机制
教师教育要与新课改对接,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要做到与新课改的衔接,单靠高校自发变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最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很难做到与新课改的完全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建立高校教师教育与国家、地方新课改衔接的机制。通过政府、学校相关部门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新课改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但具体由各省负责实施,可由省级教育主管门统一部署省属高校教师教育与新课改的衔接工作,地州教育部门进行对接,最终落实衔接机制。二是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机制。发展中小学—大学伙伴协作关系〔13〕,中学可以派人到高校参与教师教育师资的培养,也可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中小学师资理论水平。高校专业教师也可以到中学进行交流,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
总之,滇西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师教育要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很好地衔接,就要多管齐下,发挥高校的优势,调动地方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共同促进高校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性互动,从而推动整个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为滇西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保驾护航。
作者:付睿单位:大理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