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对外汉语同音名量词偏误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名量词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同音名量词的教学则是其中的难点,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同音。这使得本身就很难辨别的名量词少了语音这一区别特征。因此,二语学习者想要学好同音名量词,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对外汉语;同音名量词;偏误分析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量词,量词在汉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人们在日常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其中名量词是表示事物数量的单位,动量词是表示动作或变化次数的单位。本文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选取“支”、“枝”、“只”和“棵”、“颗”这两组同音名量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它们的本体特征及偏误情况,从而得出同音名量词的教学建议。
二、同音名量词偏误原因分析
(一)汉语本体特殊现象造成偏误
1.由同音(音近)而产生的偏误。由于语音上相同或者相近,二语学习者在习得同音汉字时很容易受到同音的影响而产生偏误,尤其是在学习汉语同音名量词时。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不能直接拼写,二语学习者往往很容易就会掌握汉字的字音,而无法很好地掌握字形以及意义。所以,在使用同音名量词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偏误。二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都有一种从简从易的心理,这就导致二语学习者在对名量词掌握不熟练的情况下,在选用名量词时往往会自然地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笔画少、结构简单的同音名量词。可见,汉字的同音现象是造成二语学习者使用同音名量词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
2.由形近而产生的偏误。虽然形近字可以帮助习得者简省记忆字形的麻烦,但也对习得者产生一定的负迁移。二语学习者在书写汉字时往往本着从简从易的原则,选择结构简单、笔画少的字,经常会出现“科支”、“枝术”、“技持”等错误。在使用名量词时,也会出现“一口(只)猪”、“一支(枝)花”这样的偏误。所以,汉字字形的相近也会对二语学习者使用量词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学习过程造成偏误
1.目的语规则泛化。《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将汉语的所有词汇分为甲、乙、丙、丁四级,汉语名量词也不例外。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名量词时一般是从最简单、最常用、属于甲级词汇的名量词学起,如“个”、“本”、“只”等比较重要也比较简单的名量词。由于所掌握的汉语知识有限,二语学习者往往容易把目前掌握的知识类推到其他没有学习的知识上,由此就产生了偏误。例如,学会了“晒太阳”这个短语,二语学习者就会自己造出“晒月亮”、“晒星星”这样的短语。对于名量词的习得使用更是如此。由于名量词中包含着通用名量词和专用名量词两种,二语学习者在使用量词时经常习得了通用名量词后,过度类推使用,从而造成偏误。当涉及同音名量词时,出现偏误的频率则会更高。正如本文所列举的两组同音名量词,在很多情况下明明可以使用专用的名量词,却因为受到已掌握的汉语知识的影响,而牵强甚至不正确地选择通用名量词,如“一个(枝)梅花”、“一只(支)笔”等偏误。以上种种偏误都是目的语规则负迁移,也就是汉语知识过度泛化造成的,所以在进行名量词教学甚至是汉语其他知识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这个问题。
2.母语负迁移。迁移(transfer)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习得新知识、技能的影响,其中起积极作用的叫正迁移,起阻碍作用的叫负迁移。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通常会受到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影响,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也就是正迁移和负迁移。母语负迁移是二语学习者在使用量词时产生偏误的一个主要原因。隶属拉丁语系的大部分语言和英语一样,语言词汇系统中与汉语量词对应的只有A、an、the,较为单一。
3.交际策略。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主要有迁移、过度泛化、简化。迁移主要指二语学习者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求助于己知的母语知识去理解并运用目的语而产生偏误。过度泛化是指二语学习者通过类推,把所获得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扩大使用而造成偏误。造成偏误的交际策略主要是回避和语言转换。回避是指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中遇到困难时忽略目的语规则,如有些名词有搭配的专用量词,但二语学习者为了避免麻烦,一律用通用量词“个”来代替。语言转换是指二语学习者觉得无法用目的语的特定形式表达时,就换成另一种表达方法,比如不会使用“把”字句时就改用“被”字句,选不出合适的量词时就改用不含量词的形式来表达。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二语学习者在使用汉语同音名量词时产生的偏误,主要有同音名量词间的混用和与其他异音名量词的混用两种。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来自汉语名量词本体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因此,想要教好汉语名量词,就必须加强对汉语名量词的本体研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纠正偏误。
三、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相关建议
1.加强汉语名量词的本体研究。现代汉语名量词数量大,分类复杂,搭配方式多样,语义选择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名词要用不同的名量词进行搭配;同一个名词也可能有几个适用的名量词。二语学习者在使用量词时出现的偏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名量词的搭配双方选择多向性的规律掌握不充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名量词本体的研究,只有对汉语名量词的本体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才能教好汉语名量词,帮助二语学习者减少偏误。
2.加强汉字教学。汉语是一种存在大量同音词的语言,而作为它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起到一定的区别作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被分为汉语课和汉字课两部分,导致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同音词时只知其音不知其形,以至于掌握不好使用规则,很难学好汉语。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汉字相关教学。在进行同音名量词教学时也应如此,充分利用汉字本义和字形结构辅助同音名量词的教学,从而减少由于同音造成的偏误。
3.教学中重视区别名量词词义特征。综合运用多种释义方法讲解名量词的词义特征。大部分教材讲解名量词的方法比较单一,各有优缺点。有的采取释义法,如《发展汉语》;有的采取图示法,如《汉语口语速成》(韩语版);有的采取固定搭配法,如《发展汉语》。教师在进行名量词教学时,要综合各种方法,汲取各种教材的优点,让二语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名量词区别性的词义特征。
4.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教学。在进行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时,必须结合语境进行教学。针对同音名量词还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讲解,让二语学习者通过反复的巩固练习来掌握。例如,“颗”、“棵”这组同音名量词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教学。首先,由教师给出同音名量词“颗”、“棵”的释义,并给出例句。然后,请二语学习者自己造句,再由教师讲解指正。之后,由教师读一段话(带有读音为[kē]的名量词),请二语学习者判断具体是哪个名量词。通过教师的讲解,巩固二语学习者对这组名量词的认知。最后,利用PPT给出图片,请二语学习者用合适的量词造句(不限于“颗”、“棵”)。由学生先进行判断,再由教师讲解。
5.帮助二语学习者克服畏难心理。同音名量词的区别使用,一直以来都是二语学习者掌握的难点,所以很多二语学习者会对同音名量词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以至于在进行交际时因受到情感过滤的影响倾向于回避使用名量词。然而,越不练习使用名量词就会越掌握不好名量词,最后出现“不用—用不好—不想用—不用”的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讲授名量词尤其是同音名量词时,一定要循序渐进地教学,由易到难,不要让二语学习者产生畏难情绪。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保持课堂氛围的轻松愉快,可以选择游戏等趣味性的形式帮助二语学习者进行巩固练习。
四、结论
汉语名量词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也是二语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本文总结各种偏误原因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一是加强汉语名量词的本体研究,只有研究好名量词,才能教好名量词;二是教师要加强汉字教学,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有利于区分同音名量词;三是重视名量词区别性词义特征的教学,帮助二语学习者巩固对名量词的系统认识;四是帮助二语学习者正确面对同音名量词的学习,避免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计伟.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J].语言科学,2009,(7).
[2]杨立琴.二语学习者量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03).
[3]张静.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及教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姜倩 单位: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