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汉语诗词模糊语探究范文

汉语诗词模糊语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汉语诗词模糊语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汉语诗词模糊语探究

摘要:模糊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汉语诗词中的模糊语现象尤为普遍。本文从具体诗词出发,结合语用顺应论,具体分析模糊语的运用在诗词中作用,即模糊语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能够渲染气氛,能使读者产生较强的共鸣感。

关键词:语用顺应论;模糊语;诗词;表达效果

一直以来,“清楚”“准确”都是人们说话、写作追求的目标,但在实际情况中并非如此,模糊语言无处不在。这是因为模糊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这种模糊性源于人类对于自然世界了解的不确定性及不充分性,但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模糊性,使得它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当人们不想说出、不必说出、不知如何说出时,模糊语言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精确语言远远不能达到的。因此,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一些模糊语言,能够使表达更为自然流畅。同时,精确性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公文体、科技语体、法律文体等语体中,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时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效果更生动形象,则要凭借模糊性语言。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尤其在诗词中极为普遍,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理论基础

(一)模糊语Zadch在1965年出版的《模糊集》中提出了模糊语的概念:“形象思维必须是模糊性的。”[1]语言学家伍铁平在《模糊语言学》中谈到:“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都属于“模糊概念”,即其表达的概念都没有精确的边缘。”[2]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不可言传的,语言有时并不能精确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图,反而更多时候模糊的概念比明晰的概念要更有变现力。”由于客观现象往往是相互错综的复杂体,并不是以孤立单一的个体存在,这时只有使用模糊语言才能体现出错综复杂表象下的精确内涵。

(二)顺应理论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他的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提出顺应论(theoryofadaptation),进一步完善了语言运用的动态过程。Verschueren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出于语言内部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都是这样。”Ver-schueren认为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三个特征,即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3],基于这三个特征,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往往能作出最为合适、恰当的选择。变异性提供了语言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上进行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范围,这一范围不是静止的,而是灵活可变的;商讨性使语言的使用者不需要通过机械的“形式—功能”关系作出选择;顺应性使语言的使用在不同的交际环境中可以灵活地对语言进行选择,语言的这三个特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且在这三个特征中,顺应性是核心。语言顺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要在相应的语境下使用,语境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如果不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语言,则会产生交流障碍。脱离语境的语言使用是不存在的[4],因此,根据顺应论,模糊语只要在恰当的语言环境中使用,符合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就是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使文学作品回味无穷。

二、诗词中的模糊语现象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古代诗词更如浩瀚烟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李白、杜甫、杜牧、欧阳修、陆游、李清照等,这些伟大的诗人、词人用凝练的语言、工整的结构创造出了令无数人回味、留恋的作品。以下将结合几首诗词,具体分析诗词中的模糊语现象。

(一)意境的模糊美现代诗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作者就是借用神、仙来描绘云雾中飘渺的桂林山水,似梦似幻,柔情款款,给人一种模糊语境下唯美浪漫的感觉。这种传情达意的做法,可使作品生动活泼,让读者身临其境。唐代诗人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一女子对于夫君的思念之情。在诗的开头,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春天的景色,而是用燕草、秦桑作为春天的象征,以小极大来展现春天已经悄然而至。这种表现手法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可让读者幻想出春天绿草茵茵的景色。而最后一句“春风不相识”,又一次模糊了人和物的界线,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无奈与惆怅。“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思往事,惜流芳,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5]此词是写一个歌女的痛苦愁闷。上片描述了一个寒天轻霜的清晨,歌女卷起帘幕,天冷指僵,她呵手取暖,进行梳妆。下片写歌女回忆往事,叹息青春易逝,从而引起“美人迟暮”的感伤之情。其中的“故画作远山长”,是借用画出的眉长来表达内心的离恨,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用眉毛的长度来表达歌女的愁苦,而是巧妙地借用模糊表达一诉苦闷。由此可见,诗词中的模糊语在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数词的模糊美李白在其名作《望庐山瀑布》中描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用“三千”和“九”这种精确的数字来表现一种约数,这时精确词就成了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表达效果气势磅礴、浑然天成。诗人故意用模糊语的效果营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使读者更加贴近诗人的想法,从而更容易理解诗中的深刻含义。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流传盛广,“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更是其中的佳句,杜牧用千里莺啼、水村山郭的唯美想象与夸张笔法描写出了当时的美丽景色。其中,“千里”并不是实指,诗人只是用虚化、模糊的手法描绘出了一片广阔的画面,让读者在心中神游于这一美景。如果改成“十里”“百里”,虽更接近事实,但没有这种自由天地的感觉。

三、结语

诗词中的模糊语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创作中,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能使作品产生更加绝妙的表达效果,显示出巨大的表现能量。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同时,模糊语的选择也正是体现了顺应理论,在相应的语境中顺应了语言使用者的心智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将诗词的内涵、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如伍铁平所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就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更不会有文学作品。”

作者:常晓晶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