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议体育教师课程一体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终身教育思想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P.Lengrad)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了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自此世界各国将终身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并在实践中逐步实施。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的教育(水平方向)和个人与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垂直方向)的统合”。终身教育实质上就是指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涵盖了人的一生所能接受的所有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和学习。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国际上逐渐形成了教师职前、入职与职后教育相统一的趋势。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了教师教育的一系列原则:连续性原则,把教师教育的视野扩展到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中;一体化原则,终身教育理论要求建立教师教育各个阶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体系;发展性原则,终身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教育要把教师的态度、技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知识、技能、情意的一体化教育,使教师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终身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课程两阶段分工不够明确、重点也不突出、衔接不很自然,两阶段课程呈现条块分割的现状,尤其是入职培训课程缺失。
(一)我国体育教师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是由高等院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五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前三套为教学计划)。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取向一致,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教育学科类课程比重低、门类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6%~10%,开设的教育学科类课程仅有5~8门,而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6%~33%,大多在20%~25%。如德国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发达国家教育学科类课程开设范围广、门类多,涉及教育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和教育史等方面。在课程开设上灵活多样,重视小型化和专题化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育学科类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2.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少、形式单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8~10周,多采用集中一次实习,内容只有见习和实习。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德国教育实习分3次共12个月。美国、英国一般为15周左右,而且实习的形式多样,如现场观摩、微格教学体验、教学助手等;多采用分段实习,如德国、韩国等;还有采用贯穿于学生大学全过程的实习,如芬兰、日本等国家。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应该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和改革教育实习的模式。3.我国术科课程学时比重过大。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术科课程比重34.3%,学科与术科比例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校是在术科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反对声中减少术科学时的,有些学校至今减的不多,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学时在40%~50%。国外发达国家多数学校术科比例约30%,美国最少,多数院校术科比例在20%左右。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学会教学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保证,教师培养必须增加教育类、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学时等,术科学时必然下降。
(二)我国体育教师入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任用制度中有“见习期”的设置,但现实中新任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基层学校只进行短期的培训,通常是介绍学校情况、新教师座谈和老教师介绍经验,还存在部分基层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入职教育的现象。国外发达国家均有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新教师入职教育是沟通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需要,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使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建立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
(三)我国体育教师在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已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师范司199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规定。课程结构方面,《指南》把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种。课程内容体系方面,《指南》将教师在职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必修与选修和专业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公共必修课为国家规定课程,其他均为推荐课程,供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体系是依据《指南》已相对稳定,形成了“3+x”型特征。“3”为课程类型,即公共课类、学科专业类和实践活动类,“x”为课程构成模块,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设定。我国体育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教育专业学科比例低,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小,选修课比例低。二是部分在职培训课程与教师培养课程重复设置,这造成了培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在职培训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指导作用不大,也就难以引起基层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的兴趣。
三、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设想
(一)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要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要从宏观上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我国学者研究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就,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作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二)明确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
依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结合体育教师的特点,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确定为:培养政治思想合格、师德高尚、关爱学生和爱岗敬业,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术和全面的能力,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构建
1.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前提。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不同阶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入职教育方案,弥补这一缺失,并与已经颁布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方案整合,制订出各阶段重点突出,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一体化教育方案。
2.体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是使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形成既有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一,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与基层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优化课程结构,降低术科类课程的比重,重视教育学科类课程,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重视教育实践,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采用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系统教育实习是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循序渐进,全方位进行实习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实习模式。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应用、理论反省、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相应的能力。职前课程设置应关注基础教育,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等课程。大学与基层学校亲密合作,与中小学建立友伴学校,大学教师要到基层学校,深入了解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学理论联系基层实际,邀请基层优秀体育教师走上大学讲台,把基层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培养课程。
第二,体育教师入职培训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实践课程,加强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促进所学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加速新教师角色的转变。可借鉴美国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美国的教师入职培训课程有定向课程、支持和辅助课程及训练课程,定向课程的内容是教育政策和规范及熟悉学生需求。支持和辅助课程由经验丰富的辅导教师负责对新教师支持、建议、辅导和帮助,内容主要包括新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确定和新教师专业教学行为的养成两个方面。训练课程主要包括:新教师个人学习计划的确定、校内教学观摩、校际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学工作反思、小组教学、教学心理咨询、行动研究、个案讨论以及网络教学等。
第三,体育教师在职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实践课程,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开设小型化、个性化课程,例如新教法的实验课程,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在职教师培训的对象是处于不同阶段、不同职称的教师,应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以求在职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反思,整合自己的多元能力,从而促进专业化发展,向专家型教师发展。
作者:王晖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