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本科双学位教师教育模式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教师教育实践环节薄弱
教育事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师范院校的学生从准教师成为一名成熟的专业教师,必须要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这一环节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一环节往往做得不到位。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但各中小学校的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他们往往拒绝接收实习生。即使勉强接收,也很难让实习学生完成规定的课时,这使得诸多师范院校的学生难以保证实习时间和质量。教育实习环节的缺失将严重影响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抹杀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二、社会转型对高等师范院校的挑战
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教师既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专家,应兼具学术性与师范性。但长期以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陈旧、课程门类少,与实际应用相脱节,不能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特征。与此同时,师范院校的痼疾,诸如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术性不强、专业发展空间比较狭小等,在与综合性大学的激烈竞争中也开始暴露出来。师范院校从总体上来说与综合大学相比学术水平要相对偏低。因此,非师范院校正逐步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将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为适应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体系改革的要求,根据师范类高校综合性发展的趋势,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由定向培养向非定向培养的转变,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学由过去的课程教学向学位教育转变,实行“学科基础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1、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改变过去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师职业能力“双薄弱”的现象,按照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逐步使学科教育和教师教育专业相分离,使学生进行学科学位和教育学学位两个学位的学习,具备良好的基础素养、专门化的学术知识和教育理论及教育能力。
2、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学科教育水平
教师素质的核心应该是学科教育水平。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把学科专业教育从原来“学科+教育”混编的教育模式中分离出来,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以“综合大学水平”为目标,并且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践教学等各环节也与“综合大学”看齐,真正保证学生的专业水平,为学生今后的从教打下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基础。
3、实现双学位培养目标,使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培养相结合
改革的对象是师范学生和非师范学生,以及综合大学和其他院校的学生,由于我国在高校设置、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仍存在着师范教育的定向性,所以说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定向培养的性质。但是双学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重点是要在教师教育的模式上、内容上突破定向培养的模式,发展非定向培养,突破以往师范专业“老三门”课程和教学内容上的局限,在师范类学科专业学习之外,进行专门的教师专业教育。由过去的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转为教育学的学位教育,重新构建包含教育学主干课程在内的新的课程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培养复合型的教育人才,实现了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培养的高度结合。
四、双学位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实施的主要步骤
1、改革教育实践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切实增强教育实习的实效,增强双学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其能够在修满课程的同时,得到更多的“实战”经验。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10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实践类课程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教育实习、中学教育调查、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生科研、科技文化实践活动10项具体内容。同时,选择一批有良好的育人环境、基本设施能满足实习实训要求、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习实训设计、有一支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有一定办学特色和良好社会声誉的实习学校,作为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以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推进分时段实(见)习、“顶岗实习”、开展综合教育实践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实践。
2、加强教材建设
双学位教师教育可尝试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应该体裁新颖,内容丰富,其中的教育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应通俗易懂,教学教法应容易上手,另外的教育学方面的其他知识应当结合实际,融会贯通。尝试编写教材是一个新的思路,编者对教学有什么要求、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这个目的通过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教学方法,这都应在统一的教学方法指导下来完成,才能更突出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效果会更理想。自编的形式应包括讲义、教学参考资料、试题库等。
3、改革教学方法
双学位教师教育与教育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不同,因而教学模式与教学重点也不同,不应盲目的拿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大纲来要求双学位学生。要切合实际,将教学教法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最好是可以将教育实习的时间融合到教学中间,这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而且在课堂运用上也可以比较快的上手。五、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传统的师范教育体系行将终结,一个新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建设中。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培养模式的变革。正如总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的: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师范教育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做人相结合。这就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培养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的要求,探索建立相应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主要有以下四种改革模式:第一,双专业混合模式。即在师范专业本科4年学制内实施模块课程,将学科专业、教育专业和通识教育3个模块课程,交叉实施。如东北师范大学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3大模块相互交叉融合。第二,双专业双学段教师培养模式。指在高度认可师范类本科教育双专业的基础上,在四年学制内分两个学段,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与课程设置的双专业分离,一般采用“3+1”或“2+2”模式。第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这是一种职业性专业教育模式,它是建立在教师工作专业化理念的基础上,以教师职业岗位或从教领域设置专业而不按传统的学科设置专业,特别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尤其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比如,可以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等专业。第四,双专业双学位教师培养模式。即先接受4年专业学科的本科教育,再接受不同年限的教育专业教育,获得教育双学士或硕士学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和华东师范大学“4+1+2”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部直属和部分省属师范大学试行的“4+x”教师教育双学位、教育硕士或研究生模式应当是比较理想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但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地方院校办学水平和层次与重点师范大学相比差异较大,服务区域不同,培养学生的规格也不同,将“4+X”模式作为教师教育的主体模式的时机尚不够成熟。但是,从长远来看,教师教育新的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延长教师教育修业年限或提高教师教育学历层次的需要,抛弃偏短的学制,采用“4+1”、“4+2”、“4+3”的长学制,并把教师教育的学历层次置于大学本科以上,以保障有足够长的学制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教师专业素养。其中,上面提到的“4+1”模式只是近期内培养模式改革的过渡形式,它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能较大限度地满足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模式;较为理想的、能够比较好地满足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将是“4+2”和“4+3”模式。从稍远的时期看,“4+2”模式将是最主要的模式,它在整个教师教育中将占主导地位,“4+3”模式将会逐渐壮大,发挥自己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新悦单位: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