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三期
摘要:
无论是为了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是为了加强我国体育运动美学学科的建设,都离不开对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研究。这一研究应从厘清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等相关概念入手,进而不仅揭示出残疾人在竞技运动中通过运动力度、速度、节奏感和协调性等体现出技战术上的优雅美等一般之美,更要揭示出残疾人在竞技体育运动中体现出的人体上的残缺美和人格上的悲壮美、崇高美等独特之美。
关键词:
残疾人;竞技体育;审美
一、研究意义
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研究的意义毋庸置疑,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它既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加强我国体育美学学科建设的需要。
1.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研究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世界残疾人人口众多,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残疾人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国家。根据2006年总数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其中肢体残疾人2412万(占29.07%),听力残疾人2004万(占24.16%),多重残疾人1352万(占16.3%),视力残疾人1233万(占14.86%),精神残疾人614万(占7.4%),智力残疾人554万(占6.68%),言语残疾人127万人(占1.53%)①。现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应该成为体育人,体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当然,我们所讲的现代人,也包括了残疾人。以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体育竞技、欣赏体育比赛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②体育事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就是要推动这一权利的普遍实现,并以它的实现程度为标尺。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的体育权的实现,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关心、尊重与维护,这是“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得以全面贯彻的重要前提之一。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对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的提升具有特殊的作用,这一特殊作用集中体现为,它对残疾体育运动的开展产生示范性、引领性和带动性。那么,如何才能促使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呢?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包括了残疾人运动员自身的审美享受和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观赏者的审美享受。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大地之精华,是有审美需求和审美能力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③马克思还说:“美是一切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本质特征,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④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唯有美才会使全人类幸福。”卢梭在《爱弥儿》中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梁启超在《美术与生活》中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审美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或感情,是一种高尚的情感或感情。对人而言,在许多情境下,一种理性的启发有时远远不如激发起一定的情感更能调动和凝聚群体的力量⑤。马克思曾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⑥“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⑦。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⑧现代西方哲学家也基于不同学科视角,对情感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韦伯认为人的情感状态如同理性一样,都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原因,甚至“情绪的,尤其是感情的,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⑨决定的行为是人类的主要社会行为之一。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则进一步指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不起源于人类的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⑩,甚至支配人类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性”輯訛輥。缺乏情感支撑的人的实践,缺乏美感的人的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能持久的。竞技体育运动作为人类实践形态之一亦如此,更如此。
2.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研究是加强体育运动美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国外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前苏联、欧美及日本等。由于这些国家研究受到本国国情、研究方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研究风格和学术传统。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竞技类体育活动的欣赏,相对忽视了对体育运动本身基本美学特征的研究。欧美国家对体育美学的研究比较自由,学派林立。而日本在研究体育美学时非常注重吸收西方的研究理念并注重形成自身的特色。我国对体育美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在近30年的研究中,已产出一批研究成果。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有胡小明、黄捷荣等。然而,据笔者查阅各大文献数据库后发现,我国对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体育运动美学学科建设的一大缺憾。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其一,缺乏应有的重视,认识不到这一研究在依靠“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两轮驱动,把我国由体育大国打造成体育强国这一战略构想中所应担当的责任,学术探索滞后于国家战略需求。其二,难度大,这一研究要求我们在揭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之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住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的个性,而只有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上方能产生理论指导实践并服务实践的最大效度。上述的状态必须改变。本文就是为改变上述状态所作出的一点尝试,以期抛砖引玉,求教四方,期盼着最终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相关概念
研究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需要厘清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的相关概念,如残疾人、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及运动审美等,从理论源头明晰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的内涵。
1.残疾人关于残疾人,这要从何谓残疾说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残疾是指由于损伤而造成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进行活动。残疾是损伤的客观表现,反映出个体功能水平和障碍程度,这种情况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輰訛輥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对残疾的界定是:残疾是一个演变中的概念,残疾是伤残者和阻碍他们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包肢体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言语残疾等,同时把有两种或多种残疾的人列为综合残疾”輱訛輥。
2.竞技体育运动竞技体育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以项目为载体,以规则为约束,以争胜为目标,通过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挖掘个体或群体的运动潜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展现人的运动美,给人以运动美的享受。对于竞技体育运动的结构,著名的俄罗斯运动训练学学者马特维耶夫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应由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和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运动两部分组成”輲訛輥。群众性的普及型竞技运动又可细分为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和社区竞技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职业竞技体育的前期准备,为高水平竞技运动培养后备人才。而社区竞技体育运动是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丰富和改善居民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人们对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优秀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分为职业竞技体育运动和非职业竞技体育运动。职业竞技体育运动是运动员以竞技体育为职业,以获取职业报酬为自己的生活来源。非职业竞技体育运动是喜爱竞技运动、具有较高运动水平且不以体育运动为生活来源的社会群体所从事的竞技运动。3.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最早的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始于1848年的英国,当年,在医学专家特维西•古度曼一博士的倡议下,由16名残疾人运动员坐在轮椅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育比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有专家研究表明,残疾人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伤残人的康复和保健,这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得到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1888年,在德国柏林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残疾人群众体育组织,即聋哑人体育俱乐部,从此,残疾人运动成为有组织的规范体育活动。1952年,国际轮椅联合会即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联盟(ISMGF)成立,其宗旨是:团结、友谊和体育精神。以后该赛事固定下来,每年都举办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至1959年,已举行了8届国际残疾人运动会。1960年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一届残疾人夏季奥运会更是宣布残疾人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1978年,国际脑瘫人体育和休闲运动协会(CP-ISRA)成立。1980年,国际盲人体育协会(IBSA)成立,1982年,世界残疾人体育组织国际协调委员会(ICC)成立。1989年,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一系列残疾人体育运动组织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体育运动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的重视下,上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长足进步。当前我国残疾人参加的地区与国际残疾人运动会主要有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以及国际轮椅运动会、远东及南太平洋残疾人运动会、特殊奥运会、残疾人奥运会,等等。目前国内开展的残疾人运动项目有:射击、田径、游泳、乒乓球、举重、盲人柔道、羽毛球、轮椅篮球、盲人门球、坐式排球、轮椅击剑、射箭、轮椅网球等13个。拟拓展的项目有:篮球(听力、智力残疾)、自行车、滑雪、硬地滚球、滑冰、足球(听力、智力残疾)等6个。残疾人体育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残疾人体育运动是指与残疾人体育相关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称,具体包括残疾人体育锻炼、训练、竞赛、教学、科研、医疗、康复和管理等;狭义上的残疾人体育运动是特指那些改善残疾人身体机能的体育行为模式、运动心理、互动关系及体育活动方式。輳訛輥本文所指的残疾人体育运动便是狭义上的残疾人体育运动。残疾人体育运动与健全人体育运动相比,更具有关爱性、人文性、超越性,尤其在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上表现得格外突出。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在赛场上顽强拼搏,争取优异成绩,为国家或集体争取荣誉,向社会宣示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社会性活动。
三、体育审美与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
“审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审美是人类的一种主体活动,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运动是具体的,既离不开特定的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人;也离不开特定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极其广泛,审美主体同时也可能成为审美对象。人可以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任何事物,换言之,对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审美的眼光进行考量,这里面当然包括体育运动,各种类型、层次的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中,最早进行审美研究的对象是竞技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中的艺术体育。1961年美国美学协会主席露丝•索(RuthL.Saw)在《何为艺术作品》一文中,把艺术分成四大类:(1)(a)为了某些异于审美静观的目的而实行,却能唤起审美静观的表演,如竞技体育;(b)为了某些在审美静观之外的实用目的而制造,却能唤起审美静观的事物。(2)(a)表演者并不执行任何其他艺术家的指示的表演比如小丑表演、杂技、某些舞蹈;(b)戏剧、芭蕾、音乐作品的演出。(3)将一个对象置于公众面前的符号指示,比如诗歌、小说、乐谱、剧本等等。(4)被艺术家亲手制作并置于公众面前的事物,比如雕塑和图画,这是最日常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輴訛輥。竞技体育运动审美是对发生在竞技运动领域内体育运动美的价值及欣赏度的看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不同于其他竞技体育运动,其主体包括残疾人运动员、残疾人观众及健全观众等。残疾人运动员的自我审美享受,是推动其继续训练与参赛的动力之一。一方面,残疾人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面对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享受着训练所带来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残疾人运动员能够在各项竞技赛中博弈,实现一次次成绩的突破,享受着为集体为国家争光的荣誉感。而作为竞赛观众的参与主体,在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赛场边也同样有美的享受。作为观看体育比赛的残疾人观众,在现场不仅学会了如何欣赏残疾人体育运动,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明晰了体育运动的规则等,同时也会深受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不自觉地会同现场残疾人运动员进行类比,提高对残疾人自身的认识,增强自信。而作为健全人的观众,除了对现场残疾人运动员各种表现的钦佩外,自身也会受到美的教育,启发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品质。虽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残疾人运动员也具有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一般美学特征,所以,在对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进行美学分析时,我们一般会从两方面展开,即:人体美和人格美。具体说来,人体美也可以说是外在美或者是自然美;相对应的,人格美也可以说是内在美或者是文化美。但更为关键的是上述两个方面的展开均要在个性与共性结合的基础上去发现个性,凸现个性。
1.人体美残疾人不同于健全人群,由于某些残疾,他们参加竞赛的难度也相对增加。人体美是由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表现出来的美,在激烈的运动对抗过程中,残疾人也会出现正常人出汗、呼吸加快等正常的生理应激反应,这些反应直接导致的是观众在观看残疾人运动员比赛时的紧张感与期望度。在残疾人竞技比赛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可以从激烈的比赛中欣赏残疾人运动员不同于一般残疾人和健全人的身姿美,这种身姿美的展现,当然离不开协调的步伐、匀称的节美,尤其是拼搏的悲壮,它感染着在场的每位观众,观众的情绪会随着比赛的起伏而起伏。作为体育竞赛的参加者,残疾人运动员在竞技较量中,以及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会不断地加深自己对身体运动机能和运动状态的体验,残疾人运动员会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审美价值,这也是残疾人运动员在竞技体育运动比赛中能够做到坚定、从容、无畏的重要前提。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各项竞技体育项目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不同人群对竞技体育项目的欣赏要求也不尽相同。当然,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讲,其掌握运动项目的难度远高于健全运动员,其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但不管是各竞技体育项目存在的难度差异,还是竞技运动主体的不同,要想战胜对手,取得最后胜利就必须科学地掌握运动技能,并进行科学地运用。在竞技赛场上,完美的技术是支持运动员完成每项动作的关键,是运动员展现美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显示和检验了个体的本质力量,这在体育审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残疾人竞技运动竞赛中,残疾人运动员通过技术展现自己的身体美,同样需要准确、敏捷、连贯、干净、舒展并富有节奏感。残疾人运动员通过完成这些动作,给现场观众以美的享受、视觉的盛宴。当然,那些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相对于健全人来讲就更具有挑战性,当然也更能激发残疾人运动员的征服欲望,更能体现残疾人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同时也更具有不一样的审美价值,这不一样的审美价值集中到一点,就在于残疾人运动员通过技术美所展示的身体美,是残疾人运动员特有的一种残缺美。这种残缺美犹如女神维纳斯的美一样,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因残缺而更显美,因残缺而更打动人心。从心理学上看残缺是完形的对立面———不完整,视觉上的残缺能够促使人们追逐心理上的完形,引发想象和意念中的完美,犹如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喧闹更使人希望安静……在体育竞赛中,任何一种动作都能显示美。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运动对象,都能在体育竞赛的不同平台中展现自己的美。优秀的跳高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通过完美的技术跳过2.5米,这是美,当然,一个12岁的小学生能够征服1.2米的横杆,这也是一种美,一位残疾人运动员靠着自己仅有的单腿,通过简单的动作跳过1米的横杆,这更是一种美。这种美还体现了一种境界,它是一种足以撼动心灵、亲吻灵魂的美。
2.人格美“人格”一词,兼有心理学与伦理学的双重含义。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从伦理学角度而言,它是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全面体现。在体育比赛中,除了要求运动员具有强健的体魄、娴熟的技术等以外,还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竞赛日趋白热化,运动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要想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冠军,就需要运动员尽可能地挖掘自己体内的潜能,使自己能够战胜对手,这也包括残疾人运动员。当然,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也享受了运动带来的乐趣,使自己身心得到了满足,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一些训练带来的伤痛及比赛中的失败也给运动员带来挫折感。运动员的这些感受会更加激励他们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中不屈不挠,加倍努力。自古以来,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从未间断。人们崇拜英雄身上所散发出的一切,包括其形态、精神等。英雄人物的外在形象是人们模仿的目标,人们模仿英雄人物具有“健”与“力”的外在体格輷訛輥,从内心深处企盼无限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从而达到自己心理的一种满足。尤其是在当今的体育竞赛领域,年轻人就更具有自己的英雄情结。现代的体育竞赛,由于观众参与性高,每位运动员无论是与竞赛对手之间,还是与裁判及观众之间,都要维持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都要接受裁判法则、社会规范的约束,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展现自己的人格美。而在这一领域,残疾人运动员做出了自己的表率。我们在一些世界大赛如奥运会、世锦赛中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健全运动员、裁判员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做出一些为社会公众所不齿的事情,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等,这些行为与运动员的人格美格格不入。但在残疾人运动员中,这些现象就要少得多,展现了残疾人运动员人格上的崇高美。残疾人运动员由于身体具有残疾,在进行日常的训练和比赛时即使想要完成健全运动员很轻松完成的动作,也往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要流更多的汗水,忍受更多的痛苦,接受更多的失败。但残疾人运动员不放弃,不退缩,仍然坚持训练,克服困难,将那重重的杠铃举过头顶,将手中沉甸甸的铅球、标枪远远掷出等。当这些残疾人运动员站在高高的领奖台时,也许没有多少人会联想到他们的酸甜苦辣,但最后,他们仍然取得成功。他们战胜了对手,更重要的是他们战胜了自己,赢得对手及人们的敬佩和赞誉。他们的这种人格美是每位健全人都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因为在他们身上散发出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四、结语
总之,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审美研究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工作。残疾人参与竞技体育运动,能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在竞技体育运动中,残疾人运动员既能体验到与他人交流、合作、博弈带来的快乐,也能充分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体育之美,这都是生活的意义所在,能使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单调与灰暗,能为其他人的生活增光添彩。人们在观赏残疾人竞技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残疾人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展示的体格上的残缺美、人格上的悲壮美和崇高美等这样一些独特之美,也能欣赏到通过力度、速度、节奏感和协调性等体现出的技战术上的优雅美这样一些一般之美,深深感受到他们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精神境界。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残疾人参加竞技体育运动,发现他们的美,赞美和欣赏他们的美,也要为他们的比赛和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他们比正常人更多的机会和关怀,不断努力推动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作者:李萍 周建社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