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英语作业批改有效性分析范文

英语作业批改有效性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英语作业批改有效性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英语作业批改有效性分析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投入大量的精力于教育教学的课堂环节,却可能忽视了作业批改这一环节。为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关键词】英语作业批改形式;批改艺术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英语教师往往重视课堂用语,却忽视了作业评语。作业批改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的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

一、批改形式

1.相互批改。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标准答案,然后由同桌两位学生或小组间交换作业互相批改,班上人人都当小先生,学生对互相批改作业往往积极性较高。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供学生互相批改的作业最好是答案单一的练习题,如判断正误题、填充题、选择题等。

2.抽查批改。教师每次仅抽改一部分作业,记下这些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讲评后要求未抽改到的学生自行订正作业。如果引导得当,学生会十分重视教师的作业讲评,并且锻炼培养了他们自我检查和订正作业的能力。但是,由于教师抽查的作业仅是一部分,这部分作业中的错误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导致教师的作业讲评缺乏针对性,从而给其他学生自行订正作业带来困难。为防止学生对抽改作业可能产生的侥幸心理,可采取一些督促措施,如布置小组长检查作业的完成和订正情况,并向教师报告或备有书面记录张贴公布。

3.全部批改。全部批改涉及范围广。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进行了“对话”;作业发下去后,学生相互之间必然会相互交流。这样,就为师生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也大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关系,使教学上的合作更加默契。另外,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有机会看到别人的长处、短处及其成因,对照自己,便可以学人之长、避人之短、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班风。

4.当面批改。对难度大的练习,或对差生,教师常用面批的方法,把批改作业和个别辅导结合起来,因而实际效果很好。

二、批改艺术

1.简明的符号。教师用符号批改教师在逐本批改作业时不写出正确答案,而代之以各种符号指出错误;作业发还后,学生根据符号思考正确的答案,进行订正。下一次作业交上来后教师首先检查订正情况。这种方法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作业质量。教师还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2.鼓励的语言。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质量好的作业,无疑应通过“Excel-lent!”“good!”之类的批语给以肯定。对于质量较差的作切忌在学生作业本上大笔画×或满篇红杠,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从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指出其优缺点,批语应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诚关心和爱护。

三、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1.错题集的编写。教师在每次作业批改时,把学生最容易错的题,可就其内容可分为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和理解等方面的错题材集,编入错题库。在教完一个系列的教学内容后,把平时作业中易错的题印发给学生,再次让学生操练,再逐项讲评。这不仅是一次公开批改作业的过程,又是指导学生如何摆脱困境的过程。显然,作业批改只要指导得法,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可以正视错误,从作业批改中学习好的方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编写的要求:(1)持之以恒的习惯。学英语要循序渐进,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来,切不可急功近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坚持多记,多读,就一定会有收获。(2)做个有心人。平时可以留心观察在周围看到的英语,比如包装纸上的英文、标志牌上的英文等,注意积累,随时记下一些词汇、语句等。对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复习,善于反思,记下薄弱环节,以强化记忆。师德的灵魂在于爱学生,让我们工作在第一战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爱学生爱得无私,爱学生爱在细节。相信如果我们采用新型的批改作业的方法,肯定能加强师生间的对话,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凯洛夫所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如果我们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对学生倾注真诚的爱,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出积极的情感魅力。”

参考文献:

[1]朱明月.新课程理念下英语作业的优化.英语大课堂,2007,(07).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作者:黄琳 单位:江苏省镇江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