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措施范文

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措施

摘要: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社会的正常秩序带来影响,也给学校、家庭及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就主观因素而言,与其身心发展特点和主观意识密切相关;就客观因素而言,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预防此类犯罪,需要净化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当然,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品质,从根本上预防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原因

在校大学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走入社会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是整个社会潜在的精英群体。但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新闻屡见报端,尤其是一些暴力犯罪,其行为的残忍程度已经超越了人们的想象。大学生暴力犯罪不仅破坏了其在社会中的形象,给家庭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危害了社会安定,影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如何使在校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避免走入暴力犯罪的迷途,将有着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暴力犯罪的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为大学生暴力犯罪预防提供一点粗浅的看法。

1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现状及特点

就年龄而言,大学生一般处在18—22岁这一年龄段,思想与行为变得独立和成熟,心理也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大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较强的猎奇心理,朝气蓬勃的同时也伴随着血气方刚,易冲动。再加上他们的认知力还未健全,思维的批判性与辨别是非能力还不是很强,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2]纵观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现状,其行为主要表现出以下方面特点:

1.1从性质上看,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为主

侵害财产型犯罪,就是最终以非法占有钱财为目的的犯罪。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均,造成贫富分化的加剧,使得大学生之间消费水平差距很大,个别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经不起诱惑,虚荣心与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以抢劫、抢夺、重伤杀人等非法手段来获取财物,从而满足自身的欲望。据统计,大学生侵财方式以抢劫为主。

1.2从形式上看,团伙性突出

在校大学生大都在校居住,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小型社会”。由于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条件、个人性格与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却都渴望得到关注,年轻人喜欢争强好胜,但心理上对于单个犯罪却存有恐惧,于是,他们在犯罪行为上需要借助人多势众来共同实施,而校园这类人员相对集中的环境中,班级、社团、学生会、老乡会等组织为其提供了条件。如某市对115名暴力犯罪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打架斗殴人数为106人,占总人数的92%,其中群殴占了当大的比例。

1.3从年龄上看,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年龄比较集中

从犯罪年龄看,暴力犯罪的大学生,年龄多分布于17至25岁这一年龄段,特别是20至22岁之间的大学生,属于暴力犯罪的相对高发期。在此阶段,大学生学业已过半或者即将面临毕业,对以后自身的发展比较迷茫:是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没有明确的目标。于是,对前途的担忧、与同窗间的矛盾、恋爱关系的转变等等问题都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进而导致伤人或伤己的攻击性行为。

1.4从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活区

从地域上看,大学生暴力犯罪主要集中在学校、宿舍、食堂等平时生活圈附近相对熟悉的场所,其中,犯罪地点选择在寝室占据比较高的比例。这与寝室中平时大家疏于防范,也难以防范有关。如2014年复旦大学林森浩做完实验后将其用于实验含有剧毒化合物的残渣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中,导致室友黄洋中毒身亡。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先后用铁锤砸死4名室友之后,为了掩盖自己的犯罪行为将这些室友藏于宿舍橱柜内。[3]

1.5从心态上看,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大学生暴力犯罪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突发性。这种突发性的犯罪,往往事先毫无征兆性。如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将张妙撞倒后并连刺数刀,致受害人死亡。药家鑫在事先并没有对犯罪进行预谋,只是在撞倒张妙后产生恐惧心理,加之害怕被受害人讹钱,遂用刀将被害人捅死。[4]他的杀人动机就是在一瞬间产生的,这一案件也突显了突发性的案件往往是犯罪人受某些特定的情境刺激,情绪与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下,来不及进行过多的思考判断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2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2.1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产生的主观因素

犯罪学理论指出,“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心理支配下在特定犯罪情境中同被害人利益冲突的结果”。虽然个体犯罪原因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犯罪,都是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主观因素的缺陷使得不良客观因素被主体所接受,就不会让主体形成犯罪心理,进而导致犯罪行为,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亦如此。

2.1.1生理因素在校大学生经历了青春发育期,身高、体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他们精力旺盛,学校需要提供并引导其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课余活动;性发育成熟,学校需要加强性知识和性道德观念教育,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果旺盛的精力得不到正当的宣泄,就可能参与打群架或抢劫等违法犯罪;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就可能形成性犯罪的冲动和行为。

2.1.2心理因素人格是行为的基础,犯罪心理的最初表现就是人格的缺陷。大学生虽然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发展并未完善,人格尚未发育完全,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影视作品播放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样的思想,无不是变相的推崇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于是,对暴力的行为进行模仿,并认为解决矛盾的方法只能是暴力手段,这一观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许多大学生从小就备受父母亲人的放纵溺爱,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格。同时,在当代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与学校的焦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去重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及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大学生在自我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倾向时没有得到及时纠正。[5]进入大学后任其进行自我膨胀,当感到自尊受到伤害时,就诉诸暴力。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与不正确的恋爱观念也是导致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一个因素。大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慢慢地发生变化,在情感方面也有了不同的需求,一旦感情受挫,情绪失控,就会走向极端。如曾经发生在河北大学校园的一起杀人案就是因为情感问题没有处理好所导致的。两名男同学同时喜欢上一名女生,最终拔刀相见,导致一名男同学丧生。

2.2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产生的客观因素

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出现的不良倾向,与家庭、学校教育密切相关,现就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不良因素对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影响作简单分析。

2.2.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起着核心作用。原生家庭的缺陷很可能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埋下深深的隐患。譬如,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孩子人格的培养;在产生矛盾之后也不懂得与孩子进行沟通,甚至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最终结果导致亲子之间的疏离。有调查表示,长期在家长粗暴打骂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急躁易怒、抗压能力差,且更容易心理失衡,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抑制,更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2.2.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技能的地方。大学校园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教授学生为人处世,形成健全自身人格、健康心理的场所。但是,由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学校也绝非一方净土。比较典型的表现: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培养,致使一些学生品德低下;班上的“优等生”自视清高不好相处;成绩相对不那么理想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感受不到集体的关爱,而感到自卑。再加上就业压力,导致有的学生自暴自弃,为暴力犯罪埋下隐患。

3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预防措施

大学生暴力犯罪,已然成为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预防大学生暴力犯罪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自身角度出发,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正确面对生活、学习、恋爱、就业等带来的挫折与压力,同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健康成长,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学校要加强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重点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及人际关系能力,做到防微杜渐。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暴力电子游戏的控制及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严厉打击淫秽色情、暴力视频等传播,净化环境,预防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产生。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一旦发生,不仅会改变双方当事人的人生轨迹,也将给当事人家庭带来严重后果甚至是灭顶之灾,不良的社会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特别是高校自身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WTO).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黄娟.中职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邓国良.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之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

[4]姚建龙.校园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80.

[5]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R].人民网,2014-07-25.

作者:彭科莲 单位:湖南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