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范文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摘要: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题中之义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有利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为将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文章从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探析了对策路径

关键词: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路径;大学生;探析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不仅要重德强能、学好本领,而且还要为毕业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可发展基础,除了必备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物质依托。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引导她们自发地参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并养成体育习惯,在健体悦心的基础上,带动学习效率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体育锻技巧与方法,提高自主锻炼意识,强化终身体育观念,进而促进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实现未来个人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1.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生命在于运动。大学生健康的身体状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至关重要,如果身体健康状况不能保证,不仅会影响到他们在读期间的学习效率,甚至还会因为生病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还打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规律,影响到学业的完成;其次,在读期间也是大学生个人业余兴趣与爱好固化定型的重要时期,此时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正确引导与她们养成锻炼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个人业余兴趣与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制沉溺于网游、酗酒闲聊等不良生活习气的形成;第三,大生处于迅猛的青春发育期、可塑性强,容易对体育运动产生学练兴趣,抓住此敏感期,系统教育、科学引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

1.2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

运动互联网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行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也如日倍增,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就业者具有职业精神与职业伦理道德,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所招聘人员的体质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与要求。另一方面,经常从事运动锻炼则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缓解工作压力、释放生活负面情绪的功用。“身体是工作的本钱”,只有在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上,大学生毕业后才有资格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1.3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题中之义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在《纲要(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可见,高校体育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线,课余体育活动为补充,向大学生传授系统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及其裁判规则和组织管理方法为主要途径,通过渗透和培养终身体育思想与终身体育观念,促使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行,养成自主锻炼的好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4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是教育改革的要求

专家指出,体育教学是一门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必须与时展的步伐保持一致,通过不但地改革与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群体是知识科技的生命载体,他们身心健康问题不仅关系着民族的振兴问题,也将直接关乎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学校体育不仅要关注他们在校期间的健康状况,更要关注他们未来。为此,要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大学生在体育学科所接受的教育,毕业后还能学以致用,且终身受益。

1.5有利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设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继续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众所周知,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柱梁,是实现中国梦的中砥力量。大学生踏入社会,他们学识才华的施展、科技能量的发挥,都必须依靠一个健康的身体为物质依托,而健康的身体则需要科学、持久的日常锻炼来维系。为此,向大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思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有利于他们好更地实现人生理想-----服务社会、振兴民族,使祖国更强大。

2.对策路径探析

2.1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体育新课改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体育教学应落实“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新课改理念,注重学情,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努力方向,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明白体育对人的生理学意义与社会学价值,进而在体育认知、与情感与体育意志等方面做到自控与自律,按校方要求,认真学习、积极锻炼,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境,用所学回知识技能回馈亲友与社会。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境来自哪里?其中,终身体育意识必不可少。其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为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应摈弃重竞技的传统教学思想,树立快乐体育教学理念,让大学生感受体育课堂带给自己的不再是思想上的压力、身体上的疲惫与意志上的消沉,而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为使大学生快乐,体育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案等方面,要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而不是能靠教师的身份来“高压”,迫使他们被动地参与课堂的学练,否则,大学生的心理就会倍感压抑与无奈,极不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此,要更新教学理念,进行快乐体育教学,让大学生感受体育运动是一种享受。这种“快乐”的享受一是上体育课期间所感受的是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二是运动后,在身体与心理等方面所感受的一种“累并快乐着”的思想认知。

2.2整合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一是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场地设施等硬件,因地制宜地开设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例如田径、三大球、两小球、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二是要着眼未来,开设的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后,所能接触的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等状况。调研后发现篮球、两小球、太极、广场舞等传统运动项目在社区开展的普遍较好,因此要加强此方面的教学;三要迎合时展的需要,以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基础,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甄选那些大学生喜欢的,具有趣味性、娱乐性、休闲健身性的新兴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形体训练、体育舞蹈、轮滑、网球、攀岩等。因为流行或因为个人喜欢,所以会持久参与锻炼,逐渐稳定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3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让大学生体验成功结合

大学生的体育基础、运动技能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化教学,让体育优等生、中等生与差等生都在体育教师的管控与教导下,通过个人的努力完成学习目标,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并能体验到“付出就有收获”的成功愉悦感。例如在传统田径(男子)急行跳远项目教学中,采用分层的教学模式,体育优等生技术动作为“走步式”,远度要求为5米;中等生学挺身式,远度要求为4.5米;体质差等生依然学“蹲踞式”的技术动作,远度要求为4米,然后分组学练。由于此教学模式兼顾了不同运动基础的大学生,难度系数也较为适合他们,同组大学生成员基础水平相近,不会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成绩考核标准也因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都会体验到成功过关的喜悦,进而改变了对体育学科的认知态度,树立了正确的学练动机,持久而稳固。

2.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校是大学生系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关节点,为此,为使大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体育学习与从事一定的体育锻炼活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非常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大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在选用教学方法方面,为突破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方法的单一性与枯燥性,可将本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原则、裁判标准、评价方法等科学地融、贯穿在一起,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法、竞赛法、分组教学法、自主探究法、体育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大学生感觉焕然一新、在感兴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再如在篮球教学中,可用间对教学班的大学生实力搭配均衡分组,然后进行10分制小组擂台赛,在激烈欢快的同场竞技中,运球、突破、挡拆、投篮、裁判细则等知识技能都得到了运用与巩固,且有利于他们踏入社会以后,带动社区篮球运动的有效开展。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从激发兴趣、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逐步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发性与主动性,在运动过程中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益处后,就会一如既往地参与,随之将会转化为一种体育习惯,继而稳定、恒久,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案

在考评方面,为保持大学生的对体育的学练习热情、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改变过去齐步走的考评方案,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案,淡化竞技功能,强化其社会功用,以激励为主,科学合理地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考核,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创新精神、团结协作意识等重要参数结合起来,渗透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其中,要特别关注大学生课余时间的自我锻炼意识、参与频度、运动强度、组织能力等重要因素,在大学生分层的基础上,做到因层施教、分层考核,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提高大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愿参与运动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为终极旨归,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志刚.体育教学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5,10:150-152.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DB].

[3]徐红梅.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现状与培养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4,1(4):95-96.

[4]敬忠强.学校体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2):144-146.

[5]郑宏源.大学生身心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115—116

作者:春燕;朱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