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新时代藏汉双语人才培养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社会、政府和高校的"速度焦虑"。在现阶段,要改变以往粗放的藏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突破藏汉双语师资队伍不足的瓶颈,需积极寻求新的突破口,在藏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精准发力;并进式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适应高校藏汉双语教学新要求的必然选择;积极研制藏汉双语专业课程地图,是靠实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新抓手;坚定"藏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向"双语双文化"转变,是顺应我国藏区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民键词D藏汉双语;人才;培养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措施不断提高和完善,少数民族成员接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更是前所未有,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提及少数民族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政府和高校都觉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速度还是太慢,希望能尽快改变民族教育的落后现状。万明钢教授在《中国民族教育)〉期刊上撰文,针对社会、政府和高校的这种急切心态,提出了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的"速度焦虑"的担忧。加强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反思我国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工作,应该将"研究重点放在解决双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双语教育质量,而不是构建理论。W1回顾我国高校在藏汉双语教学方面的具体实践,确实需要相关藏汉双语专业开办高校克服"速度焦虑"心理,沉下身,静下心,攻坚克难,扎实有效地做好藏汉双语教学实践工作。就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言,"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当前,高校藏汉双语人才培养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好工作。
一、加强高校藏汉双语师资队伍精准建设,是突破
目前藏汉双语师资队伍不足的瓶颈藏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有赖于高校建设高质量的双语师资队伍。目前,开设藏汉双语专业的高校,藏汉双语师资主要来源为:一是民族院校藏语专业毕业学生,因其在日常生活、接受基础教育或大学预科教育阶段学会了汉语;二是民族院校或者普通类高校毕业的其他专业会藏语的藏族学生;三是曾在藏区生活,会藏语的高校普通类专业毕业的汉族或者其他民族学生。由于藏汉双语教师只是简单学习第二门语言,没有系统、专业的按照双语教师要求培养,有的只是短期的进修、培训,教学工作中凸显知识结构失衡,专业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藏汉双语的要求。这种"速度焦虑"下搭建的藏汉双语师资队伍不能满足藏汉双语人才培养和教学的真正需求。更为迫切的是我国开展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藏汉双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校不多,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藏汉双语"师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严重制约着高校藏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结合目前我国高校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国内外对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研究,我们认为高校藏汉双语教师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一般教师必备的能力。二是双语双文化能力。高校藏汉双语教师需精通国家通用语和藏语,掌握中华民族文化和藏族文化习俗,能与藏族学生用两种语言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高校藏汉双语教师必须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藏汉专业的学生准确理解学科内容,习得专业知识,成为具备藏汉双语能力的专业人才,满足藏区基础教育对藏汉双语师资的要求。以上三种能力.哪一种能力欠缺,都会对藏汉双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针对前述问题及要求,我们急需从以下方面做好高校藏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一方面,对现有高校藏汉双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藏汉双语师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培训。在对现有高校藏汉双语教师进行培训时,打破以往通过培训班等批量培训的做法,站在高校藏汉双语教师的立场上分析其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要了解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短板和真正所需,按照藏汉双语教师个体不同的需求,实施个性化、精细化和针对性强的培训。另一方面,多渠道加强高校藏汉双语教师储备,使其满足高校对藏汉双语师资需求。首先,高校可以在现有师资中挖掘有一定藏汉双语基础的双文化和双语背景教师,采取倾斜性的鼓励政策措施,经过职后培训,转岗至藏汉双语教师队伍中;其次,高校在本科学生中,选拔有一定藏汉双语基础的双文化和双语背景优秀学生,通过与高水平大学联合进行研究生等培养,弥补藏汉双语教师的不足。
二、坚定藏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向双语双
文化人"转变,是顺应我国藏区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必然选择明确的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前提。党的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党未来民族工作的新思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现"。"藏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向"双语双文化人"转变,甚至在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大背景下,"藏汉英"人才培养更为迫切,藏汉双语专业的办学,要按照国家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坚定"藏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专业人才培养的信心。目前,培养"藏汉兼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藏汉双语人才培养要有突破,就要结合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实际,合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但也要杜绝速度焦虑",防止跟在其他专业人才培养之后亦步亦趋。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要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党的民族工作政策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牢牢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主线,着眼于"中华文化认同"这一安身立命的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化交流交融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藏汉兼通"人才培养目标向"双语双文化人"转变。藏汉双语专业—般建在民族聚居区高校(指建立在民族自治区域的普通高校和民族院校),生源来自不同民族,这些学校是多元文化之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社会利益共同体,是各民族大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相互嵌入式社区",各民族学生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在保持民族传统和民族个性的同时,融入中华民族的共性中。得天独厚的语言实践条件和环境为"藏汉兼通"的"双语双文化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三、制定藏汉双语专业课程地图,是靠实
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新抓手任何类型的教育,课程是最重要的教育中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大学课程对人才培养重要性毋庸置疑。我国大学课程一般从学科逻辑出发,"通过严谨的课程结构设计及其实施,使受教育者获得具有整体性、逻辑性、层次性的知识体系/?纵观目前高校藏汉双语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不强,各阶段的课程设置前后关联性较弱,只是一个各门课程堆积而成的藏汉双语课程群,缺乏系统论思想。即便再优良的单一课程,如果没有形成系统、严谨、科学的课程体系,也很难达到高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目前,高校的藏汉双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积极借鉴其他普通类专业的做法,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藏汉双语专业以"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搭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和课程功能的多样性来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越来越多的被高校广泛采用和关注。藏汉双语专业这样设计也无可厚非,但在实际的执行中出现课程先后修读逻辑顺序不清,部分课程边界不清内容重复,开设的课程支撑专业培养目标作用单薄等问题,加之受总学时等的限制,教师反映最突出的矛盾是课程内容进行不完,学生对学习进程思路不清、课程内容重复等也是怨言不少6近年来,境外高校课程地图的"术语"不断进入大陆高校,尤其是台湾高校的课程地图对大陆影响较大。.课程地图的英文为"CurriculumMapping",是指"课程体系或某一专业全部课程在内的课程地图,它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就业与发展方向,起到路标指向的作用,展示课程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联。课程地图与学生学习成果密不可分,它正在成为国内外一些高校教学和学习的平台与工具。从课程地图的可视化、资源整合与课程管理的功能来看,课程地图能将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以图表方式可视化地表现出来,从而活化传统的教学计划和教师教案。从服务学生学习中心地位来看,课程地图有利于整合可利用的资源来为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围绕培养目标来通盘考虑;课程地图既可以消除某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复现象,也可以查出遗漏或空缺的专业内容,从而使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价上达成一致性,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成为课程管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制定藏汉双语专业要制定课程地图,以此突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基于此,我国高校藏汉双语专业要积极借鉴课程地图这一国内外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成果,将专业课程地图与高校藏汉双语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依据高校自身的发展规划,结合专业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对双语人才的需求,依靠具备三种能力的藏汉双语专任教师的重要力量,科学、合理地构建具有较强专业特色和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地图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藏汉兼通"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并进式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适应
高校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新要求的必然选择科学有效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推动高校藏汉双语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及教学实践中,对基础教育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方面形成的"藏加汉、汉加藏"等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比较多,且有成熟的操作策略。但在高等教育阶段中,高校受师资、招生等因素制约,在藏汉双语教学上,学生不分基础教育情况,被统一编在同一个班级授课,学生入学的藏、汉语水平基础等因素往往被忽视。学生汉语和藏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学的痛苦,老师教的更痛苦,大学四年的学习使得有些学生双语的语言水平不但没有进步,反而有退步的迹象。一般地讲,来自牧区的大学生接受"藏加汉"教学模式,藏语水平相对较好,来自农牧结合区和县城的大学生接受"汉加藏"教学模式,汉语水平相对较好6这种培养模式下的"藏汉双语"专业毕业学生,用人单位认可度非常低。随着我国藏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藏区藏汉双语教育的政策也正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是民族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15年8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010—2020)》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也进行了专门论述,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国家关于民汉双语教育的政策正在转型。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正处在一个变革时期,即"从以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转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用语的模式。"[5:|民族地区双语教育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转向两种语言文字并进的双语模式,也是国际双语教育的共同趋势,这种转向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1978年加拿大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JimCummins提出了"两种语言相互依存理论'即"对于面临两种语言学习的儿童来讲,母语的学习与掌握,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也会促进母语的发展。w[s并进式是"指学生母语和社会主流通用语并行教育,两者兼顾,并行不悖,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双语兼通的人才。加拿大的多数双语学校就采取这种教育模式。":7:因此,现阶段在藏汉驭语教育的高等教育盼段,并进式藏汉双语教学模式,是适应高校藏汉双语专业教学新要求的必然选择。据调研,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国家政策的转型,高校也在积极应对,采取了_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积极构建新形势下高校藏汉双语教学新模式。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藏藏汉双语教学上积极推进"分类并进"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8]新疆喀什大学在民汉交叉授课方面也在积极尝试。此外,关于藏汉双语专业发展,一是我国高校已经有开办零起点日语、德语等专业历史,且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和做法。开办藏汉双语专业的高校,要积极拓展办学思路,广泛借鉴这些高校做法,使其在藏汉双语专业发展上少走弯路,力求有新的突破。二是藏汉双语专业由于涉及语言、文化的学习的复杂性,为保证教学质量,除现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形式外,藏汉双语专业可采取免费师范生项目形式培养,也可适度延长该专业学制1一2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这_切还需藏汉双语专业开办高校俯下身子、静下心,克服"速度焦虑",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和实践。
作者:王莅 单位:宁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