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

摘要:党的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是新时代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居所。日常生活根基、图式和目的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理路

我国已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党的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新时代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显性文化已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凝练了的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的科学价值观,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党的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2这是新时代对日常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根基、图式和意义,澄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根基

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是类本质对象化过程,按照类本质对象化过程的特质可以把人的活动划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它以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为特征,凭借传统、习俗、经验、常识等形式加以维系的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2]3非日常生活是社会或类的再生产要素的集合,它以创新性思维和实践为特征,凭借政治、经济、技术操作、经营管理、公共事务及科学、艺术、哲学等形式加以维系的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类本质对象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自为的能动本质得以充分展现,因此,相对于自在的自然界而言,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自为的特征,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都是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的领域。但是,在人自身和社会范围内,人的思维、实践的方式和目的又是不同的,概括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自在的思维和实践,目的是个体再生产;二是自觉的思维和实践,目的是社会或类的再生产。正是根据人的思维、实践的方式和目的之差异,人的生活世界被划分为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人自在感性实践的结果,非日常生活则是人自觉理性实践的结果。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这两个领域既存在质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其中,最基本的联系是非日常生活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而独立存在,日常生活是非日常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3]人们的吃、喝、住、穿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和种的繁衍,它们属于从事个体再生产的日常生活。没有个体再生产便没有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更谈不上人类社会历史的存在和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日常生活相对于非日常生活更为根本,其构成人类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或根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哲学没有看到日常生活作为非日常生活根基这一点,往往离开了日常生活这一现实基础,夸大人类自觉理性的作用,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深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4]9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觉的人类精神生产,属于非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既然是非日常生活的根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又属于非日常生活领域,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必定是社会主义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日常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可以从历时态和共时态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方面,从历时态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成熟,以往旧社会的日常生活转变为新的社会主义日常生活成为必要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形成。“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4]7人的思想意识是物质活动和交往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物质活动和交往的产物。另一方面,从共时态来看,作为日常生活构成之一的日常意识,从其发展水平和层次来看只是一种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而非日常意识即理论意识才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一定社会高层次的理论意识必然包含并依赖于低层次的日常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高层次理论意识,毫无疑问地包含并依赖于社会主义日常意识。由于日常生活领域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各不相同,日常生活领域个体意识或群体意识必然是异质的和纷繁复杂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7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从纷繁复杂的日常意识中抽象出来引领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观念体系,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的根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

图式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基,日常生活本身内蕴日常意识,这些日常意识只有通过人的思维提炼加工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才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非日常生活属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领域,而日常生活属于人的重复性思维和实践领域,这里的重复性思维是“指谓某种在某一时期产生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而现在被自发地实践的思维”[2]124。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彼此不能相互替代,它们一起构成了完整统一的人的世界。“并非所有行为(包括精神活动)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或者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尺度上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在日常要求和日常活动的多元复合体中,如果它们都要求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简直无法存活下去。”[2]125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不仅相互作用和制约,而且还相互影响和转化。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成果历史地转化为重复性思维和实践的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显得格外重要。阿格妮丝•赫勒把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实用主义、可能性、模仿、类比、过分一般化、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实用主义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仅仅满足于规范和规则的用途,对自在的对象化的占有一般不需要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按照日常生活中所谓的规范和规则行事,遵循的是最少费力原则,从不考虑规范和规则的来源及科学合理性问题。可能性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水平上的行动以习惯和重复所提供的可能性为基础,日常行动不需要寻求真理的思辨思维。可能性是日常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显著特征,它虽然是日常行动的基础,却并不完全可靠。模仿在日常生活的占有和进行中起重要作用,它包括活动的模仿、行为的模仿和召唤模仿。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态度差异愈大,他在确定自己应当模仿那种态度,应当把哪种态度视作规范时所能做出的选择也就愈大,此时的模仿就愈加成为道德问题。类比与模仿基本一致,唯一的区别是模仿寻求同一性,而类比寻求的是相似性,人们大多数日常活动都为类比所引导。过分一般化是指预制的类型、判断、行为模式先于个人经验,日常思维和实践被纳入预制的图式。过分一般化在日常生活中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在个人缺乏经验之处它是必需的;另一方面它阻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新经验以及新的社会规范或习惯的形成。单一性事例的粗略处理指的是日常生活的过分一般化,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在日常生活中不起作用,导致事物的自我性得不到表达,人也无法把握和理解事物的自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于日常生活必须遵循日常生活一般图式,日常生活一般图式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图式,主要包括制度化、习惯化、榜样化、自我化等图式。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制度化图式。这里制度化意指有关部门要加强科学立法和严格执法,无论是制定执行日常行为规则还是法律规范,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和实践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理念和基本要求以具体的条文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党的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制度保障。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习惯化图式。习惯是个体长时间被灌输或在实践中形成的不断重复且反复出现的无意识的行为方式。习惯一般建立在大脑和神经机制的基础上,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倾向,要做比他在神经中枢里已经安排好了的更多的事情。……在人这里,行为的数量非常之大,而且大多数行为都是艰苦学习的结果。如果练习没有达到完美,习惯没有节省神经和肌肉能量的损失,他会因此而处于令人遗憾的困境之中。”[7]个体习惯是社会秩序演进和变迁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不断推动作为社会群体习惯模式即习俗的进化。党的提出,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1]42,强化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榜样化图式。榜样通常指的是由一定社会主流文化树立的先进典型,是在行为习惯、道德品性、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示范和激励作用的人和事。模仿和类比图式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必须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模仿和类比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的社会化学习形式。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会模仿和类比别人的行为,还会模仿和类比别人的性格特征、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不仅会模仿和类比身边的人或事,还会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模仿和类比更长时间和更远地方的人和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榜样化就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宣传和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达到潜移默化地引领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党的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42,榜样的引领是十分重要的方面。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自我化图式。日常生活自我化和一般化是一对矛盾范畴。一般化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假思索地展开,从而使日常生活得以维持和正常运转。另外,一般化对那些缺乏经验的日常生活主体具有必要的积极意义,日常生活的自我化需要主体对日常生活批判反思。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自我化图式是一种促进人的发展和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图式。党的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1]43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自我化图式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目的

日常生活不仅是非日常生活的根基,更是非日常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两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日常生活领域的个体发展是非日常生活总体人或类发展的条件和目的,而非日常生活在满足个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发展需要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是个体发展的手段和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294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指的是个体发展,“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指的是人的联合体即社会或类的发展,前者是后者的条件。马克思还揭示了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他把人的存在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能形成普通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5]人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人的生产能力之上的,而人的生产能力与非日常生活直接相关,正是由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哲学等构成的非日常生活的发达形成了人全面的能力体系并给人的发展和完善带来了无限希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的,同时也必定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及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6]7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它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和意义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有了先进文化并不代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就自然而然地掌握和实践了先进文化,还必须解决如何传播、培育和践行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好认识从理性怎样回到实践或者理论如何赢得群众认可的问题,否则,就会曲高和寡,陷入无人喝彩的尴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灵魂,如果脱离了日常生活,也很难真正实现其价值。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8]因此,社会主义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居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物质财富获得巨大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对滞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1]9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还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1从日常生活领域来看,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自身发展不平衡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矛盾会愈加突出。不解决好人自身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无法进一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只有实现了社会全面进步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41当前,人与社会发展最迫切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日常生活领域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能最终实现。

四、结语

党的进一步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构成人类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只能从日常生活中探寻,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现代化才会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根基、图式和目的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理路。由于篇幅所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图式、日常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现代化等问题将另文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M].郭宾,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49—251.

[8].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作者:徐生 单位: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