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范文

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一)传统求职观念仍制约着毕业生开拓就业领域按照传统的求职观念,高校毕业生都期望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者是国企,求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拿定“铁饭碗”。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教师等岗位的热情有增无减,有人连续考多年,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势,就是最好的证明。[6]但毕竟这些岗位用人需求是有限的,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如表1所示,2009-2013年间,广东高校毕业生考上公务员以及到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不足二成,七成以上的毕业生都去了企业工作。近几年来,在机关、部队、党群及政法系统就业的毕业生不超过3.4%,且到2013年降至为2.61%。在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从2009年的13.7%降至为2013年的12.52%;而在企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由2009年的74.5%上升至2013年的75.52%,其中,2010年,该项比例达78.4%,是所有单位类型流向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项。由此可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吸纳毕业生的空间极其有限。但是,企业单位有很大的吸纳空间,尤其是一些私企、民营企业。对许多毕业生而言,这些企业依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但是首选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远远低于首选国家机关、外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国企的比例。据调查显示:29.85%的毕业生首选外企,25.8%的毕业生选择国企,15.20%毕业生选择政府机关,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首选民企、私企。[7]传统求职观念制约着毕业生开拓就业领域。

(二)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制约着毕业生开拓就业空间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多。有相关调查显示:将近95%的广东大学毕业生希望就业地区为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大中城市,而愿意去粤东、粤西、粤北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只占3.1%。[8]从表2可知,2013年,毕业生在珠三角九个地市就业人数占已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达79.79%,较2009年上升了1.65%。整个年间,该项比例平均为80.33%。大量高校毕业生流向珠三角地区。在珠三角外十二市就业的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从2009年的17.29%降至2013年的14.52%,降低了2.77个百分点。出省就业的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4.57%升至2013年的5.69%。这说明了珠三角地区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高校毕业生开始选择出省就业。八成以上高校毕业生集中在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带就业,加之在粤求职的省外高校毕业生及往年暂缓就业省内外学生,致使这些地区就业总量和空间已接近饱和状态。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期望过高,一味想留在以广州市、深圳市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由此可见,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制约着毕业生开拓就业空间。此外,毕业生过于集中在珠三角地带,很容易造成地区就业结构严重失衡。一方面,珠三角地区以外企业以及中小企业招聘高学历毕业生比较难;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以及国企等大型企业求职也比较难。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

二、广东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强化学生创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广东省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较发达,集聚的中小企业多,民营经济实力雄厚,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发展商机和空间。高校应把握这一地缘经济文化优势,积极推进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论坛、宣讲会、创业大赛等多样化的创业导向活动,以期在大学生中营造一种企业家文化,让其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企业,提前考虑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可与校外企业合作设立学生创业基金,主动与政府部门联系,切实帮助有实际创业意向及能力的学生办理相关企业登记手续。

(二)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高校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毕业生学科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导致这种错位的原因是目前高校对专业的设置调整滞后,而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尽管一些高校已开始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系科结构,但由于单一某高校难以全面掌握各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也难以及时把握市场变化,故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中的问题依旧突出。鉴于此,政府应加强对高校系科专业设置的数据指导,通过政府部门对市场、行业状况的统计及预测分析,将数据提供给各高校,帮助高校在准确把握市场动脉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其中,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要敢于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僵化的传统思维,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为原则,加快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优先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长效机制当前珠江三角州地区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高校应利用此契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为企业“量体裁衣”地培养“适销对路”的储备人才,实现双赢的效果。具体说来,学校和企业应重视大学生实习的环节。学校应将大学生实习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区企业密集的特点,畅通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渠道,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增进对自我兴趣及能力的认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从而使其能快速地融入社会。与此同时,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做好大学生实习接纳工作,合理安排实习岗位、提供基本的工作指导。

(四)引导学生理性就业,鼓励支持毕业生开拓就业领域和空间我国庞大的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5%,这样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与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优质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9]事实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高素质劳动力“绝对过剩”的表现,而是存在着大学生择业观与国家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矛盾的现象。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必须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理性就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观念虽有进步,但仍有不少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就业行业、就业区域观念狭隘。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做好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工作期望调研工作,掌握学生就业的思想动向,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大学生改变诸如“只有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才有发展前途”等认识误区,积极鼓励支持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毕业生到珠三角以外的欠发达地区、基层就业,积极宣传政府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做好政策解释工作,使毕业生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实现既满足基层人才需求又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双赢局面。同时,政府、社会、高校应为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就业创造条件。比如,针对导致珠三角外地区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原因之一——薪酬待遇低,应提高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加大户籍制度和城市公共福利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流动上的障碍;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辅导,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勇敢迎接挑战;此外,引导学生在不能一步到位找到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工作的情况下,尝试“先就业,后择业”。[10]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展自己,以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作者:瞿时章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