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大学生创业活力的激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多效合一”的复合式教学体系,缺乏具有全局观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全员育人环境,缺乏以创新为宗旨的有生命力的最优化发展路径。最后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的具体策略:构建复合式教学体系,构建协同融合创新体系,构建多元化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活力;教学体系;创新路径
近年来,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活力之源来自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扶持下,我国大学生创业态势良好,但仍存在资金匮乏、经验不足、创业能力低下等问题,这有待于学校、政府以及社会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开创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格局。
一、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的必要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进行类比,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也来自于三个层面的需要:个人、国家、社会。这是一个精神上升的过程,即创业活力能够帮助个人实现人生价值,还有利于推动国家战略顺利实施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从个体角度来看,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有利于增强个人创业适应性。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人才活力竞相迸发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大学生毕业后拥有属于自己的事业,会更有利于大学生持续性、创造性地投入社会生产。从国家教育来看,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是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可以说是大力支持。也正是得力于政府层面的重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历程。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根本保证。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正呈现出生机勃勃之姿。大学生是全面推进社会进步和经济振兴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多效合一”的复合式教学体系当前,创业教育只是很多高校的一个摆设,没有真正形成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缺乏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优质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三是缺乏以创业评价为抓手的科学的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因此,建设多维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的最坚实根基。
(二)缺乏具有全局观念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全员育人环境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创业指导。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与机制还不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具有创新活力的大学生创业生态圈。
(三)缺乏以创新为宗旨的有生命力的最优化发展路径创新创业教育是培育创业人才的根基,创新创业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创新创业“一体多面”的内外资源协同建设;其二,缺乏引进国外新思想、走向国际合作的新渠道;其三,缺乏“对接式”人才培养模式。综上所述,高校应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才需求的特点,坚持国家发展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力。
三、大学生创业活力激发的具体策略
(一)构建复合式教学体系1.建设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大力推动“三个转变”:一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课堂,突出创业教学中的“学生本位”,将教材选择权、课程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度;二是通过转变课程结构达到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的目的,把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有效对接,建立多维教学层次,以满足不同创业需求、不同学识水平的大学生的需求;三是转变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引进“翻转课堂”“慕课”等新思路、新方法。2.建设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优质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大力开展教师培训,鼓励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彻底根除向学生灌输知识的传统做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构建“学生好学、教师乐教、面向全体、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总之,高校应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活力。
(二)构建协同融合创新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教育、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个阶段,构建“三段对接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接”即对接社会需求、对接专业特色、对接学生特点。对接社会需求,即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更加符合行业特征、地域特色、学生特点,提升创业实践的有效性和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对接专业特色,即借助专业技术含量高、竞争压力小、创业成功率高的优势;对接学生特点,即立足于学生思维活跃、创业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凸显地方特色。高校应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建造“创业命运共同体”。其一,当地政府要坚持深化改革,与高校一起营造优质创业环境。政府要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大学生创业者面对的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各类困难。其二,高校要坚持政策协同,让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生根。总之,高校应坚持开放共享,与当地政府和企业联手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
(三)构建多元化创新路径1.从高校本身出发,完善教学结构并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路径。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坚持生本理念,围绕着学生创业心理需求展开教育。第一,高校应根据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心理需求,因材施教,制订品德、知识和能力一体化培养计划,进行“课堂、校园、社会、国外、网络”全方位培育,形成“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二,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诉求和人生价值实现,融“课程学习+科技创新+实习实践”于一体,做到优化师资、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培育人才。而要促进师资队伍结构全面优化,则需统筹优化各种培训资源。第三,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这就需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总之,高校不但要结合科研需求,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要服务社会需求,提高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从而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长效体制。2.从社会发展着手,完善育人机制并构建创业“大工程”实践路径。首先,打破专业设置屏障,树立工程教育理念,即“大工程观”。其次,整合校内外资源,培养工程师式创业人才。工程师式创业人才是具有决策力、判断力、管理能力的人才。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正确判断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更多的创新创业基地。最后,建立独立的工程型精英创业团队,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应聘请有相关经验的精英人士指导学生创业。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前瞻性,还能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创业思维、创业价值观、创业能力。
总之,高校要遵照“以科学研究为纽带”“以互利合作为机制”“以社会服务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3.从国家发展来看,增加多方资源并构建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首先,围绕拓展思路,培养大学生全球化意识。谋划大学生未来发展,就必须让大学生突破视野的局限,着眼于时代、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世界。其次,围绕创新思路,改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高校要引入国内外顶级教育教学资源,增强全外文授课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力度;加强创业国际化课程建设力度,把优良的国际化课程收录到专业培养计划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合理设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此外,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国内外项目,如出国短期交流、学位联合培养以及国际学术会议等。总之,高校及各方要打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得创业的方向更加多元。
[参考文献]
[1]魏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N].达州日报,2015-08-25.
[2]刘平.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N].天津日报,2014-04-29.
[3]李昆益.基于众创空间的大学生“阶梯式”创业能力提升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
[4]杨洁.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中国大陆近十年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4).
[5]王长伟,王艳伟.基于“互联网+”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24).
[6]赵希彦,吴坡.提高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力的对策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7]向辉,雷家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2).
[8]郭智芳,韩明,葛玉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现状与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
作者:许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