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范文

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近年来,高校勤工助学作为当今政策中不可或缺的资助方式之一正日益普及,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加入勤工助学的队伍中,但高校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贫困等级难以界定、岗位供应不足、岗位含金量有待提高,以及缺少专门的管理机制和体制等实际问题。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就以上问题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问题;应对措施

一、勤工助学的定义及起源

我国勤工活动的源头是在1915年,由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在巴黎成立“留法学生俭学会”,旨在帮助更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学习西学,掀起一股勤工俭学留学法国的风潮。早期的勤工俭学和爱国救国活动联系一起,现如今勤工活动的对象逐渐从留学学生回归到大多数的国内学生中。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同时促进自身德、智、体、美等品德全面发展的行为。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效途径,其针对的是那些经济困难但想通过勤工来继续求学的贫困学生。勤工助学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自我锻炼、提升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还能让身心得到锻炼,带来实践能力的提高、思想意志的磨砺,同时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家庭经济困难生感受到靠自己的劳动付出来实现自身目标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勤工助学现状与困境

2007年7月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规定:“勤工助学活动必须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按照学有余力、自愿申请、信息公开、扶困优先、竞争上岗、遵纪守法的原则,由学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有组织地开展。”然而一些高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贫困等级的界定问题据统计,一些高校将家庭经济困难生按困难等级划分为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岗位按困难等级依次安排,对贫困生的困难程度界定工作往往是在新生入学时,根据学生自己填报的资料来判定。虽然后期有当地相关部门出局的证明材料,但这些材料往往流于形式,相关工作人员并未严格进行核实,这就为贫困生的判定留下了隐患。而且一次评定往往从入学直到毕业,期间一般很少变更。四五年的时间可能发生很多事情,有些家庭突然发生变故,一夜返贫;有些家庭随着兄弟姐妹开始工作家境逐渐好转等。

2.勤工助学岗位供应不足随着高校扩招比例的增加,每年新入学的贫困生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勤工助学岗位供少于求的现状不断加剧,一些高校有些贫困生可能要等到大二才能被安排到岗位。一部分没有被安排岗位的贫困生会选择校外兼职,校外岗位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学生不能很好地协调学习和工作时间,学习成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勤工助学岗位不足,也对学校资助管理工作带来挑战,增加管理难度,甚至还会对一些未分配到岗位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抑郁、自卑、焦急、狂躁等。所以,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助学岗位,做到供应所需是非常重要的。

3.勤工助学岗位含金量低一些高校由于学生课时、观念等因素,没能很好地优化校内资源,只是设立了种类单一、多为体力劳动的劳务型、服务型岗位,缺乏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知识型、操作能力较强的技能型劳动岗位,以至于部分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难以提起工作热情,发挥不出主观能动性,甚至消极怠工,养成不良的工作品性,未能通过勤工助学起到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作用。另外,勤工助学学生的待遇较低,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校学工部根据用工部门用人计划设置岗位,根据岗位数量配置总经费,每个岗位的经费较低,学生付出的劳动和经济收益很难成正比,导致一些学生兼职时间不长就辞职,从而增加了学生工作管理难度。

4.缺少专门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勤工助学工作涉及岗位的设置、学生的培训、工作的考核、权利的维护等一系列内容,然而一些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机构,配备足够的专门分管工作人员,同时也缺乏完善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导致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同时,勤工助学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日常管理过程起到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顺利开展,将会影响甚至损害到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阻碍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1.学校与地方深入合作做好贫困生界定工作为更好地做好贫困生界定工作,学校与地方应当深入合作。当地相关部门每年对贫困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和经济收入情况进行核实跟踪,并建立档案,对核实人员和核实结果进行存档记录以待调查,以此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地方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负责部门,各院系基层成立相关机构,具体职责落实到人,多方面核实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情况。同时,结合高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综合客观地评定大学生的贫困级别。校地双方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让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

2.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来源勤工助学岗位供应不足且局限,多数岗位偏劳务型。因此,学校勤工助学机构应当不断优化校内资源,加大校园内岗位的供应量,如适当增加超市、食堂岗位,同时广开思路,增加造血岗位,可以结合社团开创校园电脑清灰、自行车租赁、旅游、中介等业务,多增设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的勤工助学岗位,这些不仅有一定的市场,而且相对也更加接近社会岗位,具备一定的自身造血功能。同时,高校还应当深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因地制宜地安排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勤工助学岗位。例如,校财务室为财会专业的贫困生提供合适岗位,机房为计算机专业的贫困生提供合适岗位,相关领域的实验室器材维护提供合适岗位提供给相应专业的贫困生。学校勤工助学机构还可以通过校友与相关工厂、公司、事业单位取得联系,广泛争取勤工项目,积极开拓校外岗位来源,丰富勤工助学岗位的多样性,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水平和层次。大学生的时间比较碎片化,一人一岗可能不能满足某些岗位的要求,可以定岗分编,一个岗位同时分给两人及以上。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岗位的来源,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提升的机会。

3.勤工助学岗位公开招聘高校可以开展公开招聘,将勤工助学岗位公示,进行公开招聘和选拔,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在校大学生提前经历进入社会后真正的招聘流程,尽早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意识到竞争的压力,从而可以针对性地改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相应的岗位选拔到合适的人才,避免部分大学生盲目参加勤工助学,不明确自己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和意义,在今后工作中发生不感兴趣而消极怠工的状况。公开招聘和选拔不仅可以让过程公开透明,对竞聘者来说也会提前熟知岗位的详细情况,对今后从事的勤工助学岗位有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这样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择业时就可以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合理分析,理性选择,尽可能寻找与自身专业相近或感兴趣的工种,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的发展和需要,为岗位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4.制定严格有效的考核机制高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不应仅视为经济上的一种补偿,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育人方面的培养,引导他们理论结合实际,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学校要对各勤工岗位进行登记考核,定期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勤工助学评估考核指标体系。例如,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对工作表现优异、考核得分较高者给予额外的奖励,除金钱奖励外,还可以颁发奖状奖杯、开表彰大会、赠送纪念品等,对工作表现消极、考核得分不合格者给予提醒和口头预警,两次季度考核不达标者进行重新选拔。这样不仅提高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可以让有限的岗位资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避免部分在岗勤工助学的学生消极怠工,养成不良的工作习惯,影响部门工作效率。

5.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机构高校各级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勤工助学相关事宜,将其作为校园生活的常规建设来抓,建立健全勤工助学体制,成立专门的校院勤工助学机构、勤工助学领导小组,对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进行专业指导。院级设置勤工助学管理岗位,配置专门的勤工助学工作人员,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和方式,严格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不断探索适合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路径,同时做好参加勤工助学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勤工助学工作真正成为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总之,勤工助学工作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目前体系还不够完善,各级管理部门、高校要积极探索,在新时代,善于运用新理念,不断尝试新途径,建立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勤工助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展鹏,李文娟.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

[2]赖燕萍.大学生勤工助学与育人功能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郭婉茹,方鸿志.高校勤工助学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6

[4]谢莉莉.大学生校内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南京邮电大学的调查[J].高教论坛,2016[5]黄蓉生,孙楚杭.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

[6]魏珂,彭展.当前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

[7]苏国斌,齐金怡.山西省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8]唐镭,马英杰.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5

[9]吴丹英,黄道宏,熊文渊.关系正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政策动态考察[J].教育评论,2017

[10]曾晓城.大学生勤工助学呼唤组织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

作者:陶金沙 单位: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