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任的有限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教论坛杂志》2014年第七期
当前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呈现的不确定性关系以及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是确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有限性的现实依据。一方面,现代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呈现的不确定性关系是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任有限性的第一个现实依据。在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前,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其就业基本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承担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和难度是非常小的。但是,本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张,大学毕业生人数开始大大超出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职业岗位数量,再加上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逐渐放缓,高等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逐渐凸显。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后有两种可能结果,有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也有可能相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正是当前高等教育与就业之间关系由过去的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关系的一种现实反映。这一不确定关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和高校招生规模调整等政策原因外,还有企业的原因(如用人单位的用人歧视或误区、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化等)、学校的原因(如办学水平低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也有个人的原因(如就业预期定位不恰当、自身能力不足等)。因此,在高等教育与个体就业越来越走向不确定关系的今天,一个合理的推论应当是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全部责任和希望寄托在高校身上并不现实,比如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以及相应配套就业政策的缺失、用人单位出于成本考虑的就业歧视等问题等不是仅凭高校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是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任有限性的另一个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先后历经从“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不同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本质上,这种改革是政府权力的一种让渡,在此过程中,高校的办学自主权、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个体的自主择业权,还有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调配权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本着权责相适应的原则,各方也应当同时承担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责任。就政府而言,应当加强市场监管,增强调控功能,完善就业政策。就用人单位而言,由于用人自主权得到了提高,所以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如结合岗位特点及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和能力要求理性选择大学毕业生,遵守法律法规,注重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劳动权益等。就毕业生个体而言,应当转变就业观念,找准职业定位,提升就业技能。就高校而言,由于其办学自主权得到提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既有一定的权利,也要承担和过去不一样的责任,如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资源统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提供各种就业服务以及组织派遣和接收等。因此,在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体制下,对于高校而言,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只拥有“有限的权力”,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也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这种责任的有限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和改革的发展要求。
二、有限责任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范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中高校责任的有限性是其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时应当予以警醒的界限。比如,高校肩负毕业生推荐的职责,但不能承担绝对的就业保证和就业承诺;高校肩负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职责,但不能禁止大学生自愿失业;高校肩负教育引导学生到基层、农村就业的职责,但不能强制他们选择到不愿意去的地方或者工作岗位就业等。在有限责任视角下,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能够作为的空间应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教学改革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发展性、多样性以及特色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是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从根本上来说,就业率、就业的满意度,就业的适应性是由高校教育质量决定的。目前,在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上,社会对高校的主要诟病集中在其陈旧的教育模式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错位。因此,高校必须要牢牢把握教学质量这一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以教学质量提高促进毕业生就业。教育教学改革一是要突出教育的发展性,主要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结构,整合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等;二是要突出教育的多样性,在学校已经享有更大办学自主权的形势下,根据社会对不同人才类型的要求,高校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培养理论型、研究型、操作型和实务型等不同规格和类型的学生;三是突出特色性,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这一阶段,高校只有找准定位,办出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要突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满足市场需求。为满足市场需求、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还应当突出适应性,即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手段等不仅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求,而且还要同时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理想、择业心态、心理素质、人生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等方面出现偏差而导致的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对接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要从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转变,突出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就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策划和运筹能力、收集和选择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表达能力,也包括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失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再次,要通过建立健全就业工作体系突出高等教育的服务性,提高就业服务质量。高校具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等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服务业。
因此,在职责和能力范围内,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当然,在当前已经市场化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下,这种就业服务并非是要求高校承担就业保证、大包大揽,而是通过各种形式,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证部门以及用人单位等其他大学生就业服务主体,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包括就业教育与指导、就业政策支持、就业信息平台搭建、就业劳动法律关系保护以及校园文化构建等在内的就业服务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高效就业服务体系这一过程中,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要从系统论原理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就业服务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内在影响关系,从而改善、改进不同就业服务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黄振宣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