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社会需求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访谈幼儿园园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了解当前全日制学前教育本科生培养现状与用人单位用人需求,比较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与不适应之处。研究发现,短期来看,两者存在不适应,但长期来看,两者趋向于适应。适应原因是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具有一致性,且学生作为桥梁不断促进双方的协调与适应。不适应原因可以从利益方的角度和幼儿园师资构成角度分析,几大利益方可多沟通、协商以互相理解、达成共识,用人单位领导层也应关注不同学历教师的特点,为教师创造更多发展平台与空间。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师培养;社会需求;学前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师院校的培养方向。一方面,幼儿园对本科生师资的需求增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各领域都提高了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作为人才培养奠基工程的学前教育。事实上,许多地区学前教育最前沿的托幼教育机构对人才的需求早已投向本科层次。另一方面,中等师范学校萎缩,本科师资就业面变窄。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随着“教师教育事业是大学的使命”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中等幼师必然淡出历史舞台,如果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培养方向依然是中等幼师的教师,将会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进而由就业困难引发招生困难。[1]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曾提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是“顺应”还是“引领”呢?[2]其实两者之间没有谁是谁的附属品,学前教育也不可能脱离社会需求而置之高阁。直面社会现实,研究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现实对幼儿园教师的多元需求,才知道何处“顺应”,何处“引领”。当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基本已将培养目标转向幼儿园师资的培养,培养幼师与培养幼师的教师截然不同,因此,从多角度评价培养方案很有必要,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就是角度之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A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通过目的性抽样,选取了10位A省幼儿园园长、11位A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25位A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园长为A省用人单位的园长,主要针对用人要求以及对A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评价与期待对其进行访谈,专业教师为A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及艺术课程外聘教师,访谈其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包括培养方案的体系、原因、效果以及改进措施,本科毕业生选取了A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请他们就幼儿园工作,对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做评价分析。最终,针对访谈资料按研究对象类别进行编码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软硬条件兼备用人单位要求应届毕业生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非应届毕业生需要具备教师资格证,同时还要求其他才艺方面等级证书。除此之外,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理论与技能兼备,并对其在校表现、个人品质都提出要求。理论方面,有的用人单位侧重学前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师资格证或编制考试即代表理论过关;有的用人单位侧重综合性知识,希望毕业生能像公务员一样具有广泛的知识。艺术技能方面,用人单位提到过关和够用两个标准。在校表现方面,用人单位会参考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任职情况以及参加的活动。个人品质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具体表现在有爱心、喜爱孩子和幼教职业、善于思考、有进取心、有亲和力等。2012年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颁布,其中提到“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用人单位提到的几点要求几乎都涵盖在此标准之内。然而,也有一些细微出入。专业知识方面,用人单位将这些交给教师资格考试、编制考试来审核是否达标。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用人单位主要列举了有爱心、喜爱孩子、喜爱幼教职业,而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没有谈及。专业能力方面提及也不多,反而对个人品质和能力有所谈及,如沟通和思考能力等。另外,技能并没有在专业标准中强调出来,而用人单位大多对此要求不低。
(二)用人单位对高师毕业生评价和期待高针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也有不一样的评价和期待。一方面,用人单位认为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在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表达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希望其能在短期内胜任带班和教学工作。长久来看,本科毕业生能承担一定的教研、写作工作,在行业内能成为出色的教师,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发现高师毕业生技能相对欠缺,可能会影响面试成绩。
(三)课程设置难以尽善尽美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高校教师考虑诸多,付出了很多心血。课程开设不仅要考虑学校的规定、各个教师的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还要不断思索幼儿园教师职业的需要,包括入职的需要、职业发展的长期需要等。在找工作、入职方面,艺术技能、理论基础的课程门类就非常多,且占据课时也多。从长远来看,高校教师认为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对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了解、结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将来成为专家型教师和进行教育研究必备的研究能力都非常重要。在有限的专业课课时内做选择、做分配是具有难度的,也是需要不断调整的。因此,高校教师从课程科目、课时、课程顺序、课程内容、课程开设方式、课外活动等方面不断反思和调整,比如,增设多种研究方法课程,增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时,调整实习的时间,制定带有阶梯性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幼儿园实践的机会,给学生创设对外交流的机会等,以期达到更优的效果,让本科毕业生顺利入职、良好发展。
(四)毕业生对本科培养部分认可毕业生对于本科培养也有自己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认可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但在技能课、实践时间、课程量等方面存在一些分歧。有的毕业生认为技能课增加了,能应对面试了;有的认为技能课还太少,效果不够。有的毕业生认为实习时间长了,两次实习非常充分了;有的认为实践时间与机会还不够。有的毕业生认为课程全面,能得到充分的学习;有的认为课程太多,不是所有课在未来工作中都有用;有的认为还应增设一些课程。但从整体来看,毕业生对理论课程的满意度较高,对技能课的满意度较低。
四、讨论
(一)三方存在共性观点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教师持有以下相同或相似观点:理论、技能课程都有涉及,课程设置较为系统、全面;理论方面的课程扎实、与时代接轨;技能课课时不足、效果一般,且实践的时间不足。在用人单位用人需求方面,各方也都认为人才的素质要高能力要强。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待事情的视角在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本科生往往在这些方面也更加出色。从长期来看,用人单位期待发展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他们希望本科生教师能够更多地承担教研工作,成为有影响力的教师,这与高校教师、毕业生观点也一致。
(二)关于人才的不同观点从学生能力来看,可以分为四种能力:学术的能力、专业理论的能力、职场共性能力、某职业特有的能力。如果对应到学前教育专业,那么学术的能力指学术研究所需的思辨能力、反思能力、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等,专业理论的能力指对学前教育问题洞察的能力、分析学前教育现象的能力等,职场共性能力指在各个岗位都需要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某职业特有的能力指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等。用人单位较为关注某职业特有的能力和职场共性能力,并且更关注某职业特有的能力中教师当下入职带班和教学的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较为关注专业理论的能力、学术的能力和某职业特有的能力。毕业生一方面肯定高校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又希望练习更多技能以应对面试,希望有更多实践机会以更好地融入真实的工作场景。
(三)适与不适本科生培养与社会需求是适应与不适应的结合。社会需求主要有技能、带班能力、基本理论知识、综合素养和教研、理论能力,而本科生培养主要涉及技能学习、实践实习、理论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和通识知识的学习(图2)。本科生培养的技能和实践方面,各方认为尚不成熟,在课时和方式上都有待改善,而它们指向的主要是社会需求的技能、带班、基本理论知识等短期需求,即用人单位的普遍需求,本科生培养的尚不成熟与社会普遍需求之间形成一定的不适应。而本科生培养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和通识教育方面相对成熟,它们对应的是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和教研、理论能力等长远需求,即对本科生的主要要求,因此,本科生培养的相对成熟与社会长远需求形成适应。进一步分析适应与不适应的原因,本研究发现:
1.适应的原因(1)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与本科生培养具有一致性一个行业要长期发展立足于其不可替代性和可持续性,这就要求该行业的专业性和发展性。学前教育的专业性不是体现在艺术技能上,而是体现在用研究的眼光观察儿童、通过专业视角解读儿童、采用科学方式支持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性不能以当下短期的需要定位学生培养,而应有所超越。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能力和素养尤为关键,陈述性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反思、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的培养正是更加关注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从长远来看,本科生师资会适应社会需要。(2)学生作为桥梁不断影响着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不是对立的,学生也不是单位用人和高校培养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学前教育机构用人和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为了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儿童能受到更好的保育和教育。因此可以说,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是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学生作为用人单位和高师人才培养的桥梁,在不断吸收双方的观点和追求,不仅自己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同时,也影响着双方的观点和追求。由图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的需求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培养的需求,而学生对专业培养的需求会影响高校的培养方案。同时,学生经由高校培养,会带有专业培养的目标特质,而这些特质也会影响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认识。因为学生在两者之间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双方都在努力相互适应,追求更好的协调。
2.不适应的原因(1)利益方之间的矛盾作为利益(责任)方之一的学生,总是希望人才培养方案既能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求职需要”。[3]在访谈中,总能看到学生们的呼吁:多一些技能,多一些教学技巧。总之,面试考什么,就希望学校教什么。作为学术领域代表的专业学术权威,代表的主要是大学理念的坚守者或学术追求的一方,其考虑更多的是高等教育和学生发展的规律。[4]蔡元培说过:“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虽然现在的高等教育决不再是纯学术研究的场所,但高等教育也决不等于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不仅仅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在访谈中,高校开设课程除了考虑幼师工作的基本需要,还会关注国际发展趋势、教育热点等,以为学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打好基础。作为用人市场,其诉求通过学生的“求职需求”和其自身的用人要求两种方式反映出来,其总是希望招到的员工“对工作能直接上手”“减少岗前培训的时间”。[5]在访谈中,用人单位也表示,对本科毕业生的入职期待是希望其能够尽快顺利带班。多方利益者之间价值取向的矛盾,使得高校人才培养不能也不应完全顺应当前社会需要,只为入职做准备,而用人单位也无法舍弃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用人需求而直接追求员工长远发展,因此两者之间存在不适应。(2)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未完全接纳截至2016年,我国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主要分为高中以下、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其中,研究生师资占0.17%,本科师资占19.68%,专科及以下师资占80.14%。[6]不考虑这其中成人自考、专升本等各种复杂的情况,仅仅五大类的学历层次已经跨度极大,其中本科师资不到五分之一。这将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导致用人单位满足于招到立马能用的教师,来保证园部基本工作开展,反而认为本科毕业生不如专科毕业生适应岗位。二是本科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比例低,且大多集中在较优质的公办园,只有小部分幼儿园能感受本科生师资有别于专科生的专业特质,影响力不足。在这样的比例和差异之下,本科生师资成为幼儿园里的小众,用人单位长期接触更多的是专科毕业生,认可专科毕业生较为老练、灵活的工作能力,而有些本科生在高校文化熏陶下,更加熟悉理论且进入幼儿园有些“清高”,因此工作上较为生疏,用人单位虽然需要本科生师资,却未必完全接纳。
五、建议
(一)建立专业共同价值各个利益方的价值取向存在矛盾,途径之一就是建立专业共同价值体系,这个共同价值不是高校教师之间的话语体系,也非用人单位之间的约定俗成,更不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锤定音,而是各个利益方经过不断对话达成的共识。这是由于同为幼教人,各利益方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幼教事业蓬勃发展,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有必要也能够去寻求一个平衡点。如果用人单位和高校能够达成共识,那么起到桥梁作用的学生也不会左右摇摆、迷茫无措了。而在达成共识的这条道路上,仅仅靠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也需要提供助力,对积极性不高的一方,进行更有力度的鼓励与支持。
(二)发挥管理智慧在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研究中,常常会提到发展他人这一特点。雷妍在对上海市公办园园长胜任力的研究中发现,园长的胜任力包括“培养他人”。[7]因此,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具备培养他人的品质,能使他的员工在事业上得到发展,而不是把他们当作自己事业上的“棋子”。当本科毕业生进入单位,园长应该针对每位教师的背景和特点分配工作,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宜的位置。如果园长不在工作上做区分,那用人单位仅仅为了提高园所师资学历而加入本科毕业生,无疑是一种人才浪费。如何让本科学历教师发展成为研究型教师,如何发挥本科学历教师的专业特长,让其在观察儿童、解读儿童、支持儿童上带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等,是园长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校欣玮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