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档案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档案馆公共服务已经成为近年来档案工作的重点,是档案馆顺应时展潮流,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举措。档案馆公共服务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加强档案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公共服务发展提供保障,是各级各类档案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冯慧玲教授认为:档案馆的公众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立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基础上的公众印象,二是档案馆公共设施给予公众的感受。笔者认为,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的决定因素是人,而公共设施给人的感受的决定因素是硬件设施。多年的工作经历,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优质的档案服务来源于档案工作者,档案创新离不开档案人才;档案馆公共设施是档案馆公众形象的重要体现,是公众对档案馆认知的第一窗口。笔者认为,要加强档案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就必须从“人”与“物”入手。
1塑造新形象,展示新风采,加强“人”的建设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档案馆形成了一种内敛、封闭的氛围,档案工作者一直在“深宫大院”内工作,与外界接触少,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容易产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很长一段时间内,档案馆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凡此种种,无不造成社会公众对我国档案工作人员的认识不足或有失偏颇。另外,档案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人才老化等一直是档案队伍建设的症结所在,严重影响档案公共服务进程。新时期,档案工作者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既是档案工作者又是社会普通成员;既是历史守护者又是未来传承者;既是文件价值的判断者又是文件价值的推广者;既是传统方法的运用者又是新技术的响应者;既是史料管理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既是具体的操作者又是工作的指导者;既要关注档案又要关心文件;既是幕后英雄又是社会的公共关系专家……”塑造全新的档案工作者形象,向公众展示档案人的风采,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公众对档案工作者的刻板印象,转变公众对档案工作者的态度。档案学会秘书长方鸣对新时期的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环境下档案工作者要努力实现新的转型,“三线”转变为“一线”;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幕后”转变为“台前”;由“死档案”转变为“活信息”;由“一把锁”转变为“万能钥匙”;由档案库转变为思想库;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科技密集型。”
2提供新环境,满足新需求,加强“物”的建设
著名档案学家迈克尔•库克指出:“整个社会都应该把档案馆看作是它的一个文化机构,即使是贴上文化娱乐,甚至是消遣的标签也是可以的。虽然档案馆像博物馆和图书馆一样,与纯娱乐性机构相比有着更严肃的外表和目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如果人们愿意,在业余时间,就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在这些由社会建立起来的机构进行活动。”在公共服务背景下,档案馆已经由传统的档案保管、为政府服务转变为为公众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这一转变对档案馆的环境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档案馆必须从传统定义中解放出来。消除档案馆与公众之间的隔阂,拉近档案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吸引公众走进档案馆并积极利用档案资源,是档案馆当下亟需解决的难题。
近几年我国兴起了档案馆建设的浪潮,力求通过改变馆内环境,为公众提供优良的档案利用环境。积极筹建新馆,比旧馆改造更能够改变档案馆的传统形象,是档案馆走出政府大院,走向社会和公众的有效途径。以上海市档案馆为例,它就是一座集决策参考、展览教育、社会课堂、咨询利用、信息集聚和传播、市场服务、学术交流、文化休闲等八大功能为一体的当代标识性新型档案馆,而且从其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那天起,上海市外滩新馆就成为展现上海变化发展轨迹的一个窗口,成为我国新型档案馆的典型代表。此外,由中国水电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设计,结合了中国古典文化元素机福建土楼建筑元素,造型庄重典雅又不失地域特色的福州市档案馆新馆,也是我国档案部门在向现代化档案馆转型的一次探索和尝试。该馆从传统的庄严肃穆中脱离出来,被景观湖和园林环绕,青山、绿水、红楼融为一体,拥有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为加强档案馆公共服务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当然,“人”和“物”的建设,只是为档案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并不是全部。如何激发公众档案意识,如何满足公众档案需求,如何让巨额的投入发挥应有作用,依然值得思考。
作者:刘凤江 单位:通榆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