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广播中的人物新闻故事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人物新闻是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广播媒体对影响较大的先进人物,通常会先报道新闻人物,紧接着围绕人物进行追踪挖掘,做好人物新闻的专题报道。一篇优秀的人物新闻专题应该有温度有灵魂,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善于挖掘讲好新闻故事的力量,提高受众对人物新闻专题报道的兴趣,让他们可以从人物新闻的报道中得到相关的借鉴、启示、提醒和教益,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
广播;讲故事;人物新闻
2014年8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展开,一大批有血有肉的新闻故事在媒体人亲历的讲述中刻骨铭心。他们中有《坚守战地1200天》的人民日报社记者焦翔、《生死高原路情系藏家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陈琴、《半生流泪终不悔》的光明日报江苏站记者郑晋鸣……他们讲述凡人小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反映了中国力量的铿锵和中国精神的伟大,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新闻人应当以见证历史为己任,以追求正义公平为使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与国家共命运,且说且行。中央为什么要倡导新闻记者写好、讲好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故事更有感染力、影响力,更加令人深刻难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分析,人们更习惯于去记住有一定形式感的东西。因为人的大脑百分之八十是右脑在起作用,右脑更注重于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容易记住有一定固定形式的东西,比如喜欢听一个故事,喜欢看一个东西,记住一个场景。而对于那些冗长的、喋喋不休的道理不容易记住,不易触动内心。
一、讲故事是一种能力
讲故事是一种可以将大脑中的逻辑、影像、思维、感觉用语言的形式有层次地表现给所听之人的能力,这是一种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好故事得之不易,尤其是讲人物,真正融入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细节来突出人物精神很也不容易,但非常有价值。讲故事能够使新闻事件更有温度、更有思想内涵和影响力价值。在讲述人物新闻故事的时候,无论如何都要摒弃大而无味的形容词,要更好地用生活的细节去描述这个人的特点,让人物能够有鲜明的画面感、立体性和个人化。特别是运用讲故事、树典型、刺痛处等方式与受众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原有的需求点。好故事不是天上掉馅饼,和许多其他伟大作品的诞生一样,需要下大功夫。一个好故事在传播过程中会携带理念基因,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干预,成为能量源,发挥正能量。这就要求每一位媒体人要在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善于发现,要注重细节,要学会倾听,要躬身力行。讲好自己的故事也是一种能力。讲故事不仅要会讲好别人的故事,也要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众所周知,就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无论是他出访时的演讲,还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无论是报章上的文章,还是临别时的赠言等等,都可以看出,常喜欢讲故事。2012年9月1日,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讲述了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和学生谈话时,就讲了“到处找书看”的故事,《浮士德》就是在那个时候找别人借来看的书。虽然看不太懂,但一看就“爱不释手”。在《谈治国理政》中也特地讲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曲背,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靠墙走的故事,教导官员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就是通过挖掘这些故事中的力量来洞悉政经大事,剖析中国肌理。
二、好新闻里有好故事
好记者写好新闻,好新闻就是要讲好故事。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才能让记者笔下的内容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厦门广电集团首席编辑、高级编辑郎立斐强调,面对公众,尽量用普通人能听懂的语言。如果你讲的都是生涩的专业术语,公众可能听不懂,有时候还会误解。传统的新闻课程偏重于受众对信息的需求,5W元素要求我们更着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新闻元素的齐备,更着眼于事件本身的“高大上”,更关注于找寻重要领导对这件事有音频或视频资料,更着手于提升自己的采访技巧和编辑技巧,而忽视了一个所有受众最普遍和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让它有趣。2015年度江苏广播新闻奖获奖作品广播专题《“小巷总理”许巧珍》就是通过一个个有灵魂的故事来支撑起先进典型的丰满形象,夹叙夹议,你说我说他说,所有的文字和语言、周围环境铺排层层递进,为之而喜,为之而泣,为之而骄。新闻故事,尤其是草根故事,千万不能依赖和指望那些高层人士的点赞,而是要坐下来去和更多的路人聊天,关注他们对这件事的感受,试着去搞清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情感的产生,然后顺藤摸瓜,把我们的报道和写作引入事件最本真的领域。新闻故事里温暖人心的细节描写会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会感染你,也会支撑你,正是因为有它的滋养,我们的新闻作品才更加丰富生动,我们的新闻报道才更有深度和温度。我们与受众之间,因为更近,所以更亲。
三、好记者讲好身边的故事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林升栋提出,做好当地新闻这块蛋糕,很关键的地方就在于讲好社区故事。林教授的观点与《华尔街日报》的阐述不谋而合: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于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好记者应当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人,而不是专家、律师或者官员。一名优秀的记者如果能够深入到底层去挖掘信息的话,他的故事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种“地气”从字里行间无声息地渗透出来,也正是坐在办公室创作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每个故事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一般都是按照顺序在发展,但我们不该仅仅停留在描述静静的流淌的河水表面,还应该带着受众沉入河底探究、逆水而上寻根溯源。很多新闻故事都是以时间为主线,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特别是跨越大篇幅时间地域的人物新闻报道更适合以时间为主线。广播专题《“小巷总理”许巧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以时间为主线的新闻故事:故事还要追溯到1958年的秋天,28岁的全国劳模许巧珍进京参加群英会,国务院总理握着她的手嘱咐说“好好干”,这句话铭刻在她的心里。时间到了1994年春天,已经64岁的许巧珍再次接受组织安排,到常州市南大街东头村担任了社区书记,一直到退休。退休以后的许巧珍仍然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退休后又“好好干”了21个春秋,一直到去世……她被居民们称为“小巷总理”。也有一种是板块递进主线,就是把故事中所有相关材料聚集在一起,突出细节特点,而想着重强调的那部分,哪怕发生在故事的结尾,也可以在最先部分展开。我们仍然以《“小巷总理”许巧珍》为例:3月的常州,春寒料峭,许巧珍就在这样的季节永远地告别了我们。3月1日上午10:18,常州市钟楼区南大街街道东头村社区书记、85岁的“小巷总理”许巧珍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社区。多年来许巧珍对小巷的付出大家都铭记在心,3月3日出殡那天清晨四点多钟,1000多名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来到东头村,站在吊桥路的两旁,在寒风中为许书记送行。他们泣不成声,拦住缓缓而行的灵车,只为多看老人一眼,多留她一分钟。他们一起呼喊着“好书记,一路走好!好书记,一路走好!”还有一种是以主题为主线,作者不再围绕时钟安排材料,而是集中精力打造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提炼出来的有象征性意义的信息,既交织缠绕,又主题突出,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展现特定新闻人物的情感世界。比如,21年前,许巧珍亲手种下的紫藤树如今已经遮天蔽日,就在那片紫藤架下,许巧珍成立了常州第一个“道德故事会”,东头村的温暖故事和凡人善事从那里传向了四面八方……那也是闻名全国的“道德讲堂”的雏形。
四、结语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写好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广播人物新闻故事,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讲出来,这就需要后期主持人配音、录制、剪辑与文字主题紧密契合,入情入境,真实感人。
作者:景晓黎 单位:常州广播电视台广播经济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