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误区及矫正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自身命运与前途,更攸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文化、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以及学习、沟通、实践和创新能力等。而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中存在着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知识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认知误区,需要我们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矫正。
【关键词】综合素质;政治素质;知识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受关注的话题,一方面是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以就业为导向对大学生的现实要求。指出,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要坚持不懈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大学生的优良学风和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内涵及意义
国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在不同的阶段得到了相应的补充和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是大学生专业素质的综合化和宽口径。90年代以后,社会各界开始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重新思考和审视,提出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等的统筹发展。国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主要是从就业角度出发,更多地关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增强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可见诸皮特尔•奈特和曼兹•约的《本科课程与就业力》,李•哈维的《从高等教育向工作的转变》,戴维•普理查德的《职业指导:全面改善途径》,科瑞特斯的《职业指导的模式、方法和素材》等。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几条标准:开拓进取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丰富的创造能力;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达成一致意见的能力。综上,国内外学界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过多维度的关注、研究和实践。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是一个顺着时代脉搏逐渐演进的过程。学术界也从不同的方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研究,如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1]。也有学者认为,要从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和拓展素质五个方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2]。概括而言,笔者认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主要可以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进取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来界定。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平台,当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己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面临新时代的新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多方努力形成合力,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自身需要,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迫切要求。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误区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存在的误区
学生工作的初衷主要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党建、团建等工作来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但高校近几十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把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在一起,思想政治工作属于相对务虚的内容,学生日常管理则是大量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队伍大量的精力都牵扯在具体事务性工作中,出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问题。
(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有个误区,就是以就业收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学生的角度,自考大学选专业起,就要选将来就业好、收入高的专业。进校之后选课程,又要选将来用得上又容易过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专业主干课程,轻视公共基础课程,重实用性课程,轻理论性研究。从学校的角度,重视社会热门专业,重视强势学科,重视应用性强的方向,而对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相对弱势、相对冷门的学科不够重视。目前在高校,金融、通信、网络等社会热门的行业相对应的专业很受欢迎,学这些专业毕业出去工作容易找,收入也相对较高。很多原来基础性的专业,也开始向应用性的方向靠,比如,化学这个专业是个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但现在为了就业和社会需求,很多高校的化学专业向化工专业转变。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应用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要继续引领创新却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大量的、耗时长的理论和基础研究支撑。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存在的误区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核心能力,是用人单位和社会尤其注重的核心要素。”[4]国内高校往往对大学生采取了相对保姆式的集中管理模式,强调服从、有序、整齐。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面,往往对于特立独行、不守规矩、不按常理出牌,缺乏包容和支持,缺乏深入了解和沟通。高校经常呼吁教师和学生要勇于改革创新,但实际操作时往往善于寻找之前的参照系,而不敢打破老旧思路的原有格局。但目前已经是大变革的大时代,思想观念飞速转变,科学技术跳跃式发展,如果我们仍然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很容易被这个时代淘汰,失去核心竞争力。
(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
实习实践是高校本科生培养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跟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跟上级和同事相处融洽的能力。实习实践是补足大学生各方面不足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被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被细化、量化、规范化。
(五)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高校重发现机制、后期应对和危机处理,轻问题根源的挖掘。从教育部到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足够重视,尤其是重点关注心理已经出现症状,可能出现意外的学生,要求一旦发现随时上报。每所大学每年几乎都有个别同学出现极端行为,各高校也基本都有一整套成熟的应对机制,包括对学生和家庭的善后处理,以及对媒体的应对处理等。校内也会组织一些类似心理健康月的活动,举行讲座、游戏等。但到目前为止,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和预防措施不足,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引导还不够重视。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误区的矫正措施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误区的矫正措施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学生工作。高校的学生工作自2017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改革契机。加强党的领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已经成为共识。各高校从顶层设计,到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大量新的举措,保障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力量配备,明确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从而确保了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和引导。同时,要积极调动高校各方力量参与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育,“形成学院党政、专家教授、班导师、辅导员及学生组织等全方位立体化管理体系,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5],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教学与生活的全过程。
(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培养误区的矫正措施
2014年,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在武汉举行的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上发表演讲,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学不以致用”。施一公认为就业是个经济问题,就业形势的好坏主要与经济形势的好坏相关联。而大学,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但不是为了用并不代表就用不上。扎实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后续更高层次的专业课程学习和研究。对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的掌握和研究是根本。为了应对未来世界的危机,高校的领导者、教师、学生,都既要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既要有长远的眼界,了解和判断未来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也要有勤勤恳恳、不好高骛远的态度,走好每一步路,吃透每一个知识点。高校要加大对基础学科、基础课程、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教师也要沉下心来真正做研究,哪怕是暂时用不上的研究。学生学习要打好基础,不要过于短视和功利,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重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目前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没有哪种技术和专业学会了就可以一劳永逸、受益终身。未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基础扎实的人,可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三)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误区的矫正措施
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培养,努力去支持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和创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支持学生在正当的场合展示才华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即使他们有时表达比较尖锐,行动比较突兀,但应给予他们适当的理解与包容。现在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大时代,一切皆有可能,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可能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找到自己发挥才干的位置。我们不能再要求学生往听话、乖巧、服从这千篇一律的传统方向去发展,不能再要求所有学生都在同一条轨道上行走。我们要能包容和鼓励有个性、有理想、有偏才怪才、特立独行的学生存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等,都有其异于常人的地方和特点,作为高校,我们要学会包容、支持和引导。
(四)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误区的矫正措施
高校要进一步从思想和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重视实习实践工作,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和量化的考核指标[6]。实习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平常同学们在象牙塔里,缺乏融入社会的机会,想法与行动难免有失妥当。我们要实实在在地加强对实习实践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让实习实践工作落到实处,起到真正对大学生的锻炼作用。高校各个院系要制订详细的实习实践的计划安排,要多签约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实习实践单位,安排负责任的老师带队,对参加实习实践的学生提出具体而量化的标准要求,并委托实习实践单位悉心指导、严格管理,最终对此进行考核评比,以评促建。
(五)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误区的矫正措施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误区矫正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挖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从源头解决问题。出现心理问题并且走上极端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学业困难,面临留级、退学、拿不到毕业证书等。而出现学业问题的大学生,原因有很多种,但大部分和高中到大学的转型有关,包括学习方法、心理适应、群居生活、管理模式等。很多同学满怀希望、憧憬、兴奋进入了大学,但之前可能被高中老师和家长误导,刚进大学时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再后来就恶性循环跟不上了[7]。所以对大一新生的入学教育是重中之重,高校要把新生入学适应工作做细、做实,要深入做好每个新生的入学适应工作,要改变一些被高中老师和家长误导的学生的观念,要告知大学学习强度不低于高中的学习强度,需要从一开始就认真学习。入学快速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与人相处的方式,后续就会比较顺利,也就不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非常重要,要对心理脆弱的同学重点关心、支持、鼓励。同学之间也要弘扬正能量,互相关爱、并肩作战、共渡难关。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养成乐观开朗、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宁佳英.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4.
[2]冯美红.基于“四有”理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8(5):69-71.
[3]左凯旋,赵飞.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1—73.
[4]张阳.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2):21—24.
[5]魏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实践[J].江苏高教,2011(2):135—136.
[6]徐涌金,张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6—39.
[7]李玉荣,李慧静.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141-144
作者:汤顶华 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