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企合作下高技纺织人才培养探索范文

校企合作下高技纺织人才培养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企合作下高技纺织人才培养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企合作下高技纺织人才培养探索

《纺织服装教育杂志》2016年第4期

摘要:

以“厂中校”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纺织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探索“厂中校”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人才培养及成效,以期为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纺织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厂中校;人才培养

“厂中校”校企合作平台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建设“厂中校”校企合作平台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1]。建设“厂中校”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新产品研发,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

一、“厂中校”校企合作建设思路

1.明确“厂中校”建设目的,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在校企合作共建“厂中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校企双方的目的是不完全一致的。对于学校来说,建设“厂中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合作的目的是盈利,是为了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2]。因此,学校参与“厂中校”合作必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强调课程建设与企业的生产及产品开发相融合。学校在借助“厂中校“培养人才的同时,必须为企业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或产品研发服务,以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2.规划建设“厂中校”的核心

教学区学生在“厂中校”学习和实践,除了要在车间进行生产性实习外,还要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训。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规划建设相应的培训场所和硬件设备,即核心教学区。该教学区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要延续企业特有的车间布局风格及环境氛围,使企业员工到了教学区感觉还是在企业;同时又不失学校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教学区既有在学校的感觉,又切实体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

3.“厂中校”运行机制建设

为保障“厂中校”的建设、运行和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厂中校”运行机制。“厂中校”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机构设置、校企职责、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和服务保障等方面,明确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责权利、不同阶段承担的任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规范和管理以及服务保障等。

二、“厂中校”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厂中校”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制定

主要包括岗位目标定位、能力目标要求、课程结构设置、专业课程的对接和课程目标要求。以我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纺织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借助“厂中校”平台,以企业的真实项目引领课堂教学,将课堂教学与产品研发融为一体[3]。我校纺织艺术设计专业以“厂中校”合作企业(中国达利有限公司)的真实产品引领课堂教学,如以达利服装中心的花稿设计项目引领“印花面料花型设计与工艺”课程,达利印染中心设计室的丝绸产品设计项目引领“丝巾设计”课程,达利浙江杭州设计室的提花床品面料和领带设计项目引领“床品纹样与款式设计”及“领带设计”课程等。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产品为引领,以项目化教学为抓手,课程教学与项目产品开发同步进行,实现教学成果产品化。

3.师资力量的配备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师资深度合作。我校纺织艺术设计专业选派优秀学生到达利服装中心外贸部、达利浙江杭州设计室、达利印染中心设计室进行学习,以项目化课程为抓手,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课程标准、授课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设计作品给予评价,并选择质量高的设计作品直接用于生产。

三、“厂中校”校企合作成效

我校纺织艺术设计专业通过“厂中校”校企合作平台,以行业企业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专业设置与女装产业的对应度,以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应度,大大提升了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全省和行业中具有较好的声誉,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果。近年来为合作企业开发设计产品2000余款,被企业采用1000余款。学生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明显提升,深受企业好评。校企通过“厂中校”合作平台实现了互利互惠、双向共赢。

参考文献:

[1]蒙忠.基于大型企业的“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5):28-29.

[2]徐艾,苏伯贤.校企共建“厂中校”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8-19.

[3]刘桂林,童云飞,巢新冬.集团化办学条件下“厂中校”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5):42-43.

作者:余晓红 白志刚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达利女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