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世界文学对民族文学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辽宁民族文学建构的意识共识
原始文学到民族文学再到世界文学,是文学发展从低到高的一种趋势。民族文学是否被世界文学取代,要看全球化在各个领域延伸的程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文学必然取代民族文学,但不是现代,而且非常遥远。毫无疑问,世界文学具有世界性,而民族文学具有民族性。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但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学丰富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民族性在世界文学的整体框架中可以得到更好的识别,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中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世界性的推进有赖于民族文学的不断深入。两种属性在抗争和融合的张力中,文学创新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学同质越来越少,文学新质越来越多。钱中文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而不是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也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既是开放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开放的。龙云在《爱默生和世界文学》一文中指出,爱默生在歌德思想的启发下,主张民族意识和世界意识互动的动态联系,明确了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是一种并存而非替代关系。当今是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共存的时代。世界文学与辽宁民族文学的关系实际上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在多重交流中,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寻求自我丰富、扬弃和发展。其次,民族自我认同是民族文学建构的核心。民族认同表示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即一个民族中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认同问题关系到一个个体或族群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确定自身身份的尺度,民族文化身份关涉到“我是谁”、“我走向何方”、“我有什么认同”等重要问题。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四海一家、包容天下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坚忍、自强、变通和包容的民族特性在不断更新和转化着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我认同为民族文学建构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文学一旦具有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就能保证在与世界相处时的明确的方向定位,否则,就会产生不知所措和无法应对的感觉。民族认同解体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危机,这种危机的必然趋势是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自我身份的丧失,并进一步形成对全球性帝国霸权的文化特征的认同和依赖。毫无疑问,辽宁民族文学建构需要民族自我认同作为思想核心,寻求自我,肯定自我。
二、辽宁民族文学建构的策略共存
除了意识共识之外,辽宁民族文学建构需要“全球本土化”和“本土全球化”策略共存。“全球本土化”策略是指以民族文化为根基,而“本土全球化”策略是指去民族文化根基化。两者都强调,借鉴世界文学的多重属性,保持民族文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形成形式上的新、思想上的深和新,获得民族文学民族性、现代性、文学性的有机融合。两种策略中,民族文学独特性依然存在,一直贯穿于文学创作之中,不会消失,但不是一成不变、固定僵化的,而是创新的、有生命力的。尽管,一定程度上,民族文学特征模糊性不可避免,但是,过分担忧民族文学特征消失的顾虑是没有必要的。这两种策略,本质上,在变化中寻求发展,不断创新,促使文学新质产生。那么,为什么“全球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呢?因为强调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是一个思想意识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把民族文学思想意识观念内化为人们固有的、自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尽管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僵硬性,但是确实对促进民族文学的成长意义重大,是文学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的寻根文学是“全球本土化”策略创作上最好的表现。寻根文学超越传统政治形态的束缚,立足母体文化本位,强调外来技巧的借鉴和文学表现本土内容的有机融合。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以高密东北乡的民族文化为根基,运用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荒诞怪异的叙事手法,囊括了地域风情、诡异的人性、精神的奥秘等多层意蕴,展示出他卓尔不群的独家风范,其小说对本土文化的融合令人敬重。
那么对于“本土全球化”策略的问题呢?因为,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个体主体地位的凸现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全球本土化”策略的抗拒和排斥心理加大。这样的背景下,去根基化,呼吁多元、平等和尊重,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本土全球化”策略同样蕴含着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不论是“全球本土化”还是“本土全球化”策略都是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动态过程。他们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现阶段,“全球本土化”策略是必不可少的,遥远的未来,可能它将被“本土全球化”策略取代。辽宁民族文学“全球本土化”策略和“本土全球化”策略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共同存在的。两种民族文学策略建构都是世界文学视域下必然存在的结果。在策略建构中,辽宁民族文学要如何借助世界文学的超民族性、经典性、流通性、普世性和相对性等属性来完善其内涵?第一,超民族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超越本民族内文化的局限,与汉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多向互动,进行积极对话和交流。第二,经典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走向经典化,成为作家创作自觉的目标。民族文学要改变作家和非主流作家的传统经典模式,尝试具有现代性的多重模式,即主流作家的超经典、非主流作家的反经典、退出历史的影子经典、处于经典次要地位的次经典。第三,流通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加强传播疆域的拓展,走出本民族、走出国门。第四,翻译性方面,翻译是民族文学走向世界获得新生的必要渠道。辽宁民族文学要加强翻译的工作,否则,其始终处于死亡或“边缘化”的境地。第五,普世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彰显普世理想,呼喊真善美的人类普世价值,考察人类普遍关注的人性、道德和宗教精神问题,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发展、人类道德的回归做出贡献。第六,在相对性方面,辽宁民族文学要考虑民族差异性,保持和尊重各民族基本文化特征。可见,这样的建构可以使辽宁民族文学具有现代性、文学性和民族性,很好地把它们融合,相信辽宁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三、结论
全球化以来,世界文学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动态界定的过程中,其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和完善。然而,随着世界文学意识的提升,民族文学随之有了警惕和反思。面对当下的时代背景,担忧民族文学消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不要过度忧虑。可以说,世界文学的发展对民族文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辽宁民族文学被世界瞩目更需要大众凝聚意识共识。辽宁民族文学策略建构的完善,要与世界文学内涵相统一,吸收内外文化,进行创新,进而获得丰富和新生。只有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正是这种变化,才能够让辽宁民族文学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从而取得世界性的地位。期望本课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为辽宁民族文学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更好地推动辽宁民族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作者:马荣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