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价值与生命教育的意义范文

教育价值与生命教育的意义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价值与生命教育的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价值与生命教育的意义

《当代教育与文化杂志》2016年第5期

摘要:

通过追溯教育和人类生活的价值原点探讨生命教育的实质意义,比照现实的迫切需要彰显生命教育对优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教师在生命教育中担当着重要责任。刘慧教授主编的《生命教育导论》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抓手。

关键词:

教育;生命教育;需要;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生命教育,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生命教育方兴未艾。从教育基本理论和现实需要的角度,探讨“真正的好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教育的独特价值,把握生命教育的精神实质,开辟生命教育的广阔天地。学校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场域,教师在生命教育中担当着重要责任。由刘慧教授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生命教育导论》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而编写的大学用书,系“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系列教材”之一,主要供高校小学教育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生命教育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参考。

一、回到教育和人类生活的价值原点看真正的好教育与生命教育

什么是真正的好教育?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教育的价值这一基本理论问题,涉及教育与人、社会的关系。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各自侧重教育培养人的内在价值与服务于国家、社会的外在价值。胡德海先生明确提出:教育应以促进个体发展为根本,以促进社会进步为导向。如果追根溯源,这一问题还涉及教育的起源及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翟振明教授曾说道:“我们不是要学哪个制度,也不是要经济自由主义,我们唯一的根基就是人类生活固有的内在价值。任何社会制度,任何现实的力量,都有背离人类基本内在价值的倾向,从而总要有一部分人担当守护者的角色,这与古代、现代、后现代、东方、西方都没有特殊的关系。我们的任务不是去顺应一时的潮流,而是要守住和激活人类内在价值的永恒的源流,防止此起彼伏的潮流变成泛滥的洪灾。”[1]那么,作为人类生活根基的固有价值是什么呢?教育的价值又何源于此?胡德海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的文章,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需要的观点为依据,对教育的起源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厘清以上问题。胡德海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以揭示社会基本规律和基本矛盾的历史逻辑。一是人的存在,二是人的需要,三是需要与自然界的必然矛盾,四是矛盾的必然产物———生产,五是生产的一定方式即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五个环节相联系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人的存在”是一个起码的前提,“历史逻辑”的真正起点是“人的需要”。总之,离开需要,人们为什么进行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活动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必须用需要来解释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及在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据此,教育作为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之一,当然也起源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又是什么呢?人的需要与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直接相关。“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需要是生命的火焰,生产劳动等人类活动是为它加柴添薪。如果不是为了生命之火永不熄灭,那么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成为多余的了。”[2]归根结底,人类固有的内在价值存在于对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之中,包括教育在内的各种人类实践活动都是从这一根基生发开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生命之火永不熄灭”。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本真的回归。”通过以上梳理,至少可以说,“真正的好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应该担当人类固有价值的守护者,为“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加柴添薪。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其中充满着遵循生命智慧的生命律动和成长欣喜。

二、生命教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生命教育导论》在绪论部分系统梳理了生命教育的诞生与发展,分析了引发和推动生命教育的各种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指出:“可以说引发我国生命教育的直接因素是学生自杀与意外伤亡伤害现象的增多,以及媒体对此现象的报道。”[3]本书前言如果让我们周围的人回想一下近5年来学生的自杀与意外伤亡伤害事件,汇集起来,不在少数,可谓触目惊心。现实中这一例例残酷的事件直击教育中存在的生命“空场”现象,反映出教育最为缺失的是有关生命的认识、情感、行动、状态与意义等内容,促使教育界把对生命的关怀刻不容缓地提上议事日程。2012年10月发生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某中国籍学生自杀事件,令笔者唏嘘不已。当时笔者的孩子正在准备去美国留学的SAT考试。作为一个母亲,曾经当过15年的大学教师,当时又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工作,怎能不动容?事隔三年,提及此事,仍然不能平静。孟书子(好报微信公众号专栏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评论与反思使笔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摘录如下。这个28岁的中国女孩2001年移居美国,获得电机工程学学士学位后曾经在华尔街工作。2011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知名的斯隆商学院就读。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她明年就毕业了。她在遗书中声嘶力竭地向活着的人哭诉:“除了中文,我觉得我没有任何优势。”[4]……这是我们的教育带给我们的印记。从教育的开始就被注入了竞争的思想,在一轮轮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变成了一个个数字。一个人要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了解自己深层次的欲望,了解自己的心结和恐惧,才能真的做到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义和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遵循生命,认识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功课。《生命教育导论》在《遵循生命》一章中也明确提出:“我是谁?”“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必须先从认识自己开始。[3]6这只是生命教育回应现实需要的一个例子。生命教育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实践中有着广阔的天地。《生命教育导论》一书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如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3]13该书围绕这一内涵,系统地、生动地阐释了生命教育及相关主题。在现实中衡量教育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呢?生命教育的价值在其中占据怎样的分量?朱永新教授在他题为《“真人秀”的真拷问———中英教育PK,中国真的赢了吗?》的博文中给出了如下答案。“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首先是看教师与学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所谓完整,就是让师生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不断成就自己,能把个性培育为特色,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学校就应该成为一个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就不能够首先关注分数,关注考试,关注文化课程,而应该更关注心灵的成长,关注个性的舒展,并为之提供更丰富多元、更生动有趣、更透彻深邃的课程体系。”[5]“其次是看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而所有类型的人才共同的最根本基础是做人。新教育实验为此提出,最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长大成人以后,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5]朱永新教授对衡量教育优劣标准所做的如此生动而现实的写照,其实是对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两大价值进行的淋漓尽致的诠释和宣扬,同时也彰显了生命教育在“好教育”的现实追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笔者甚至觉得,可以为新教育实验的育人标准补充一条,明确表达这样一层意思:真正的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长大成人后无论从事什么,都能遵循生命智慧,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生命教育导论》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抓手

《生命教育导论》从生命之“真”“善”“美”三个维度构建生命教育的体例框架。在编写形式上通过三大板块,系统呈现了生命教育结构中的各个主题。一是生命叙事,以名人经典生命故事引发生命教育主题;二是意义诠释,在对各个主题的意义诠释中呈现生命教育理论;三是实践环节,包括问题思考、活动体验、推荐读物、生命感悟等专栏,引导学习者和读者结合实际,对生命进行全方位思考和感悟,并努力践行。这样的呈现形式试图将教材编写与教学活动设计相结合,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抓手。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本文只针对生命教育中有关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导论》一书却超越了这一范围。“在此所言的生命不仅指人类生命,而且指他类生命;不仅指类群生命,而且指个体生命。如果仅限于人类生命来理解生命价值,那么他类生命内在价值被忽视,即作为价值主体的权利被剥夺,必然只能沦为人类生命的工具。同理,如果仅限于类群的生命来理解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生命也就沦为了工具。也就是说,生命价值不仅包括整体生命价值,而且包括个体生命价值;不仅包括同类生命价值,而且包括他类生命价值;不仅包括自身生命价值,也包括他人生命价值。简言之,生命价值指所有生命之价值,具有工具价值、内在价值与构成价值,并三者共在,而生命内在价值更为重要。”[3]77该书在第一章所强调指出的对生命的这种高度认识,贯穿全书相关章节。“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怎样成为最好的自己”,《生命教育导论》为广大读者立足生命、结合实际思考与感悟这些问题,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走进这扇门,遵循生命智慧,感受生命律动,探寻生命真谛,活出生命精彩。

参考文献:

[1]翟振明.博雅教育与内在价值的终极性.[EB/OL]

[2]胡德海.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3]刘慧,马雪莉.生命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孟书子.认识自己[J].读者,2015,(13).

[5]朱永新.“真人秀”的真拷问———中英教育PK,中国真的赢了吗?[EB/OL]

作者:许洁英 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