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美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代教育论坛杂志》2015年第三期
一、坚持办学特色,保持大学个性
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名校,是美国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特征之一。关于什么是大学的办学特色,我国政府对此明确进行了界定:“办学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2]由此得知,办学特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所大学通过办学实践,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初期它可能仅是基于办学者的理想作为一种目标存在,但真正体现出来却需要时间的考验,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发展性。办学特色属于“人无我有”,或者“人有我优”的部分,是一所大学的独特优势所在,它既可能是独特的办学理念,或者独到的办学风格,也可能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别具一格。美国第28任总统、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在哈佛的一次讲话中提到:“普林斯顿不像哈佛,也不希望变成哈佛那样;反之,也不希望哈佛变成普林斯顿。”正是由于它们拥有各自的办学特色,成就了它们各自超凡的一流。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学就会缺乏竞争力,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就会缺乏生命力。在我国,同类学校培养目标趋同性强,没有各自的特色,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层次性。[3]相同类别的高校,其办学特色往往大同小异,只是表述上略有差异,可见,我们对办学特色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办学特色在我国近代几所大学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它们快速发展并一跃成为国内知名大学。首先是20世纪20年代的北大,当时北大确立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受此影响,北大网罗众家,促成了学术和思想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使北大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迅速发展。紧接是30年代的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清华大力倡导“教授治校”和“通识教育”,南京大学则创造性地从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出发,坚持大力发展应用科学,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办学方针促进了清华和南大的快速发展。从美国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中国近代著名学府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的发展不仅要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更需要探索与自己学校传统相结合、培养目标相一致和地域环境相适应的学校发展的特色理念,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当前,要很好地保持大学特色和个性,一个重要条件是政府要扩大高校办学的自主权,积极推动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
二、坚持质量第一,防止盲目扩张
厦门大学“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最终成就了厦大这个中国老牌大学中唯一的“好汉”。[4]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特色与优势;不在于有多少个学科,而在于学科中是否有一流;不在于人才培养的数量,而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在于科研成果有多丰硕,而在于研究水平是否顶尖。美国知名学府中的好几所“袖珍”大学,它们以一流的教学和一流的研究,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对世界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和启迪。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曾强烈呼吁:“教育工作者须使公众相信———更需要使他们自己相信———他们会把教学质量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5]英国高等教育家阿什比先生有句名言:“大学的进化很像有机体的进化,是通过继续不断的小改革来完成的。大规模的突变往往导致毁灭。”[6]大学的类型可以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类型的大学,其应有的内涵和定位也是有着显著的差异。综合型大学多学科齐头并进的现象往往有历史的积蓄,也有现实的基础和需要,而专科型大学,包括一些地方性大学及职业院校等,有其特有的历史使命,质量是立校的关键,有时不理智的外延扩张,甚至举债扩大规模,结局可想而知。当前,专注于并长期坚持作为大学软实力的质量工程建设,是对办学者素质的极大考验,这里既有历史的影响和制约,也有人民大众对于大学评价要素的扭曲,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对“高、大、全”的追求。近年来,政府对高校评价的导向正在发生转变,新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中,已经显著增加了人才培养、制度安排、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比重,而对于学校的规模等已经在刻意淡化,这个信号值得我们办学者积极思考。当前,很多高校已经明确提出了内涵式的发展道路,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和强化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回归大学的本质,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同时,防止盲目的规模扩张,还需要我们清晰地看到,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适龄入学人数增速的放缓,学生的总体规模实质上是在减少,这更需要我们坚持质量第一,秉承质量立校,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避免人为的频繁改变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致力于精品打造,而不是一有成绩就想着上规模、上学科,否则前景令人堪忧。
三、坚持育人为本,狠抓培养质量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区别于其他部门的本质特征。”[7]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并不代表高等教育就放弃了精英教育,甚至我们可以讲———大众化教育是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精英教育。前文中已多次提及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大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此之所以仍单独罗列浅谈于此,是因为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水平上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最直接的体现,是就业质量的大打折扣,大学生广为流传的调侃是: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是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美国高校在育人质量的重视上,几乎是高度一致,其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如普林斯顿大学同样把本科生的培养做到了极致。在美国大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助教到教授,都十分乐意为本科生上课,学生随时可以面对面地和知名教授交流,而知名教授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们也把此视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服务于人才培养,很多美国大学都明确地将其体现在了办学理念之中,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作为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大学,这种办学理念直接体现出要不断探索培养与工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也正是清晰的人才培养理念,使麻省理工获得并保持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殊荣。纵观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其最大的骄傲和自豪正是来自于培养了多少顶尖的人才,有多少学子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中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原因。[8]为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开展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大学管理制度的安排上,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目前,有的大学教学制度,已沿袭多年,教学改革时常见诸各种场合,但实质上的教学改革几乎为零,也没有组织专家仔细、深入研究,教学改革就是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务长的个人探索。人才培养理念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等、靠、照等思想也严重存在,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教学改革,主要等上级意见,照搬文件执行,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进行更加有效的实践。其次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使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化、常态化。在我国,教师多追逐于学术的名利场,而不是从事“出力不讨好”的教学工作,很多教师一旦成为研究生导师,就不再为本科生上课,有的即使有课程安排,也让自己的研究生代劳。同时,要充分立足当前实际,切实采取措施大胆实施教学改革,确立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计划,克服大学生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础知识,并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坚持学术自由,引领文化繁荣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批判的独立思想,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性命攸关的。”[9]学术自由是大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大学在建立之初就得以确立的基本精神。在分析和梳理美国有关大学发展历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术自由既是它们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也是它们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赫钦斯曾经说过:“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那么它就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因此美国大学鼓励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老师和学生的思维也都十分活跃,批判、反思等学术活动和交流频现。对学术自由的坚持,也造就了对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大师的尊重,许多知名教授,专注于学问研究的由衷热情,坚持潜心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使得一大批顶尖的研究成果得以面世。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朱九思先生也曾提出:“大学生命的真谛在于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我国对学术自由的坚守却存在很多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方针早有提出,但学术界的浮躁和功利性却使我们的学术研究环境始终不够健康,也少有顶尖成果问世,老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大多与津贴、职称、地位等挂钩,为的是个人利益,对知识的满腔热诚以及“为了研究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国家应为大学的学术自由创造条件,解放思想,解除禁锢,形成争鸣讨论的机制,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尊重知识分子的人格,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也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作为传承知识和文化的大学,要在这一历史机遇中发挥引领作用,这也是美国知名大学文化育人、文化实践的重要启示。大学,是用人类历史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当代思想文化精粹,教育、引导个体的发展和升华,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思想的交流、碰撞以及学术的研究、讨论,进一步创造知识、丰富文化、传承文明。可见,大学在推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上必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在其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上不断加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同时,大学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遵循学术逻辑,正确认识学术规律,完善学术制度。
五、坚持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创的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作为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我们在服务社会特别是主动为社会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认真的借鉴、总结和思考。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倡导“教育要指导社会”,而大学服务社会不仅仅是适应社会,更要促进和引导社会前进。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后,也提出了“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才为目的”的办学目标和定位。[10]还有学者指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就是高等学校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管理等推广、应用于社会。”[11]作为大学来讲,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很多地方性院校和专科性大学,本身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但真正的校地结合、校企合作等十分成功的案例还很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也没有充分考虑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过多的专注于学科本身的研究,而缺少对社会以及学科与社会联系的研究。这样,我们的大学往往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培养超前意识的人才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就没有其土壤。应该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总之,强调和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用性,需要进一步从实质上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通过与企业密切合作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举世闻名的“硅谷”在阔步前进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双赢。“而今天,正是这些公司为大学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提供资金。”[13]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楷模。然而,在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应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应积极营造有助于大学形成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的外部环境。大学不仅要服务社会需要,更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促进大学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综合施加影响的结果,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我国大学办学理念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攀大、重官轻术等问题,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是社会大气候的直接影响,是社会的缩影。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办学理念的这些问题,需要为大学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大学,也只有在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回归“象牙塔”的圣洁。
作者:王方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