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范文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

《当代职业教育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编辑语言文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一)系统学习相关语言文字知识编辑应对语言文字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熟知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在编辑文稿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概括起来,与编辑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语言文字知识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音方面语音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同音、双声叠韵、押韵等。所谓同音,主要是由于音节的简化而形成的,编辑应掌握常见的同音词,并注意在使用中予以区分。例如,“形式”和“形势”就是一组同音词,发音完全一样,但意义则完全不同,编辑在文稿编辑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双声叠韵是指两个音节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这种词的适当使用能够使语言和谐流畅,富于音乐美。押韵指句末用同“韵”的音节,这样能够使语句和谐悦耳,富于节奏感,诵读顺口。在语音的押韵方面的知识,编辑也应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使文稿语言给读者朗朗上口、畅快淋漓的感觉,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

2.文字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要“推行规范汉字”,作为编辑更应该成为推行规范汉字的先锋和楷模,打造出优秀的出版物,发挥汉字的交际功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推行规范汉字,首先编辑应掌握整理之后的汉字。要掌握简化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将简体字和繁体字在文稿中混合使用,并且不用异体字。其次,对于常见的错别字,编辑应有敏锐的鉴别能力。错字是字典里面查不到的字,而别字是指把甲字写成乙字。不管是错字还是别字都是语言文字中的障碍,是阻碍理解的不利因素,因此必须予以消除。编辑应对错别字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认字细心,遇到不熟悉的字时应勤查字典,决不能草率从事。而有的汉字本身字形很复杂,因此编辑在工作中应注意有意识地进行积累,减少文字出错的几率。

3.词汇方面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同义词大量存在,它们意义相同或相近,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一些困惑。若恰当使用,可以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但若使用不当,则会词不达意,出现种种错误。同义词之间的区别往往表现在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词性上,编辑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上,应注意同义词的学习和积累,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在编辑书稿时能够选择恰当的词语,纠正作者的用词错误。词语的搭配也是编辑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有的文稿用词都是正确的,但恰恰是在搭配上出了问题,就会让读者觉得作者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谓。一般来说,词语之间的搭配有社会约定俗成的因素在里面。所以,编辑要注意多读、多看、多学习、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纠正词语搭配错误的能力。另外,使用普通话词汇,而不使用方言词。编辑所服务的作者是来自全国各地、大江南北的,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词,且不被其他地区的人们所理解,如果作者滥用方言词,则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降低作品的表达效果。因此,编辑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要注意区分普通话词汇和方言词,要使用通行的普通话词汇,而对于生僻的、晦涩的方言词加以调整。当然,有的文学作品为了表达效果会有意识地使用方言词,编辑在书稿编辑的时候要对这种情况加以区分。

4.语法方面在语法方面,编辑首先要注意的是词的词类问题。不同词类的词功能、搭配都不一样,编辑若搞不清就会出现语言问题。例如“,战争”和“打仗”,前者是名词,而后者是动词,所以我们只能说“去打仗”,而不能说“去战争”,同样我们也只能说“一场战争”,而不能说“一场打仗”,这正是由于两者词类不同造成的。其次,在虚词的使用方面,编辑也应特别留心。特别是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很多编辑搞不清楚三者之间的区别,而造成混用乱用。也有的编辑认为结构助词不重要,在书稿编辑过程中随意省略,造成语句不通不畅,读者读起来佶屈聱牙。另外,编辑还应注意句类和句型的选择。句类是从句子语气角度分出的类型,根据不同语气可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这四类句子各有其用途,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样的句类,编辑应有明确的判断,若使用错误就会不符合场景要求,造成语言表达生硬、突兀,进而降低作品的表达效果。而句型方面,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单句,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复句,编辑也应有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常常会遇到有的复句很长,读起来绕来绕去,且还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有水平的编辑就会将其拆分成几个短小的单句,读者读起来容易,也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最后,编辑还要对出现在书稿中的语法病句加以纠正。有的句子读起来有歧义,编辑应对歧义进行消除,以使其意义表达变得单一;有的句子成分残缺,编辑应补足相应的缺失部分;有的句子语序安排不当,编辑应对其进行变动和调整,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有的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编辑也应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进行替换。此类语法语病问题,都需要编在工作中引起重视,并积极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上问题都需要编辑对语法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对相应错误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加以修正。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编辑长期的学习和训练。

5.修辞方面如果一篇文稿仅仅做到了遣词造句方面的正确,而毫无语言文字魅力,这样的文章也只能“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能够掌握常用修辞格,善于对原作增彩增色,也是编辑语言文字素养的较高体现。编辑在文稿编辑过程中,应对文稿语言进行加工、修饰和调整,增强作品的审美意趣,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多看多读,善于积累编辑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一定要多看多读,注重语言文字知识的积累。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掌握,我们只有在平时多看、多读、多思考,掌握常用字词的用法,才能提高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著名主持人罗京的座位底下,永远会摆着一本汉语字典,由于翻得勤就连最新的一版都被翻烂了。罗京的业务能力在中央台是有口皆碑的,对他来说学习是终身的事情,由此才铸就了26年的无差错播音生涯。同样,字典也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对于不熟悉的字词,编辑应勤查词典,弄清楚其意义和使用的场合。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编辑自身的语言把控能力也会如春风化雨般得以提升,从而对于出版物质量的提升也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提升文化修养,积淀文化底蕴有语言学家曾说过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操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对待事物的看法。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有时因为不了解一些文化风俗,就会在语言上闹笑话。同样,不明白一些历史典故,也就会形成语言运用上的张冠李戴。因此,对于编辑而言,一定要注意文化底蕴的积淀,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编辑工作是文化工作,编辑劳动是精神劳动,不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是不可能胜任的。编辑只有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驾驭选题,选用语言。编辑应该是兴趣广泛的“杂家”,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编辑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出版学等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对人情世故、生活常识等方面有所了解,才能对编辑工作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编辑又应该是专业知识精深的专家,在编辑、出版、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应有较高的造诣。这样才能赢得作者信任,提升编辑质量。

(四)观察生活,重视语言的动态发展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动态发展的。现实中新事物的诞生,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反映到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中来。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语言的动态发展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迅速和猛烈。所以,编辑一定要注意观察生活,重视语言的动态发展,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语言。当今网络的普及给编辑语言文字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语言大量产生,有些语言甚至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此,编辑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哪些语言现象是具有生命力的,是无法替代的,这部分语言内容可以及时地反映到出版物中。而那些昙花一现的,纯粹是为了追求新奇和潮流的语言现象,编辑就应对其加以严格的界定,把它排除在出版物外,保护我们语言文字的纯洁性,切不可为了吸引眼球,而将一些不规范的、不成熟的、不具有生命力的语言现象进行胡乱地堆砌。

二、结语

编辑的语言文字素养是做好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要提高编辑语言文字素养,一方面编辑要在专业学习上下功夫,掌握语言文字、编辑出版等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洞悉语言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动态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用精到的语言来编校文稿,才能使稿件文从字顺,这样的成品对读者来说才能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而非文化垃圾和糟粕。

作者:王炜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