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当代教师教育杂志》2014年第二期
一、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学主体教学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教学能力的高水平体现。对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要素的分析,有助于明确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针对性。
1.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对于教学创新能力有不同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由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及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共同构成的复杂能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包含学习能力,教育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6]也有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材料、方式方法与手段条件,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7]综观教学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其核心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就教学创新能力的终极指向而言,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直接面向学生的创造性,或者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这一目标展开。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核心体现在,教师能否在常规教学过程中贯彻一种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创造性的原则,并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因此,教学创新在于对传统课堂、教材甚至师生关系的创造性超越,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始终以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从教学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而言,教学创新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全面更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认知与行为系统。这个过程包括教学前的意识准备、内容选择,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方法创新,以及教学之后的评价与反思。
2.教学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结合上述教学创新能力的内涵,可以认识到教学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心理功能的整体呈现,主要由创新思维(意识)、相关知识或素养、创新实践等多重因素构成。教师的教学创新思维是教学创新能力发展与提升的基础性要素。这一要素体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超越性与创造性,可以对教学问题与教学对象进行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超越常规的理解与设计,对教学目标与任务有高效的和理想的追求。教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创新意识是其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构成要素,缺少了创新的自觉意识就相当于缺少了创新的灵魂。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是形成教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自身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专业素养,既是其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更是其教学创新的可能性保障。换言之,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是根植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不存在一种脱离于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教学创新。对于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来说,教师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学科前沿的敏感,是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因素。教学创新实践是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显性体现,也是教学创新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诚如前述,仅有打破常规的灵感而没有将其落实到教学行动中,就不能称之为创新教学或教学创新。创新实践是指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指导下进行的新颖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中渗透着强烈的解决教学问题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目的意识,更反映出教学主体的精湛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巧。因此,教学创新实践可以是外在的教学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情境的创造、教学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内在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教材内容的把握更新、教育规律的遵循呼应、师生双方的沟通合作等表现。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学能力最高水平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已成为逻辑必然和现实诉求。
1.打破教学思维定势,强化教学创新意识创新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突破思维定势和固着模式。教学创新也同样如此,确立创新意识和打破传统定势是教学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教师如果不能突破这一瓶颈或仅仅满足于“重复教学”,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能力的持续性提升。需要指出的是,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教学创新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一方面要有教学改革的自主和自觉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自身教学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不断更新既有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也需要增强多元化教学设计的尝试与实践,使教学在预设和生成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的教学样态,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理解和思维。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教学反思与批判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因为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建立在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青年教师要有不断学习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意识,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尽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学校等方面的支持与鼓励,如继续教育、职后培训、参观访学、观摩听课、学术活动等方式,但更应该是建立在反思和批判基础上的自主发展模式。缺少反思和批判的创新,往往会进入形式主义和效率主义的“套路”,使“创新”演变为标准化的程序模式,如此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本真价值。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自身教学批判和反思习惯的养成,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进行自主反观和审思,逐渐促进自我反思批判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这也是教学创新得以实现的基础要素。
3.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实践是检验教师是否具备教学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而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学实践。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方法研究及教学反思等途径,探讨适合教学目标的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当然,任何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是以尊重学生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与热情为前提,否则教学创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就会淡化。尽管人们在探讨教学创新往往着眼于方法创新,但教学创新的内涵远不止这一方面。换句话说,教学改革不单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师自身基于行动研究的教学实践的全面改进。缺乏研究的教学改革是盲目的、肤浅的,难以达成创新目的。
4.完善评价体系,营造教学创新氛围许多高校在教师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使得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被忽视。为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应建立在合理的教师发展与评价机制基础上,突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加大教学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比如,借助课题、公开示范课等方式在校内开展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实践活动,建立相应的激励与奖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同时,高校要营造一种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共同体,强化教师相互指导和交流协作的自觉意识,使教学创新在交流与反思过程中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作者:王敏芝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