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质量调研范文

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质量调研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质量调研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质量调研

我国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2]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谋发展的,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行,作为承担教师教育任务,培养师资的各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地要积极结合调整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以适应新课改对教师的需要。

1研究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相应地要求教师教育课程也进行改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个师范院校先后展开。这些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师资水平的高低,对西北师大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可作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校教师教育课程的参考。本调查研究旨在通过学生了解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出影响教师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2调查对象与方法选择

(1)调查对象。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教师教育类选修课中,以选修《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略》《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案例)》课程的学生为对象。调查对象涉及10个专业的190名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9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主要包括33个测评项目,分4个基本维度,即学生选课动机、学习态度、效果回馈、意见和建议。围绕学生选课动机、学习态度、效果回馈和意见建议,对不同年级的10名同学进行访谈。为了提升研究的有效性与针对性,研究者还采取了课堂观察的方法,结合问卷与访谈中的问题,进行课堂“田野式”的考察,以帮助提升研究资料的信度。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非师范类学生选修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人数很少,只占到总数的2.2%,而师范类学生选修的状况比较普遍。从年级分布来看,这些学生分布在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其中一年级学生占全体学生的11%,二年级学生占70%,三年级学生占16%,四年级占学生3%。

3.1学生选课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的促进学习的内部动力。内部动力必然影响人的行为方向和强度,内部动力也只有在行为中体现出来,才有其实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学生选课动机的关注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本研究而言,研究者重点从年级的视角予以关注。1)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程的选修动机有较大的差异。本次调查表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在选课的动机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影响不同年级学生的选课原因主要为“修读学分”、“对课程感兴趣”和“教师讲课有吸引力”。不同年级之间的选课原因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选课原因中的修读学分因素在不同年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课程感兴趣因素在不同年级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大一学生选择对课程感兴趣的平均数最高,即M=0.7143。根据课堂观察和访谈可知,坐在教室前几排学生中,低年级的学生最多,高年级的学生几乎都坐在教室后面几排。2)不同年级学生选课目的存在明显差别。本次调查研究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的目的有明显的不同。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一半的学生主要是想补充教师教育知识,只有很少的学生是为了“拿学分”、“没有明确的目的”。并且各年级选择“补充教师教育知识目的”的学生最多。但是在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能认真上课的学生并不是各年级都很多。大一学生上课态度很认真;大二、大三学生混学分的多;选择这类课程的大四学生并不多,只有几位,通过交谈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因为学分没修够而选课。由此可见,动机因素对学习活动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学习动机作为一种学习结果,强化学习行为本身,应促进学习行为与学习动机的良性循环,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3]

3.2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本身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在学习活动实践中,它却明显表现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消极的学习态度或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不正确的学习态度两种倾向,而学生学习态度则与学生学习的效果、学习投入等有着直接的关系。1)学生课外缺乏对教师教育知识的学习。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在课外缺乏对教师教育知识的继续学习。每周没有在课外学习教师教育知识的学生占到了绝大多数,能在课外学习的学生不到调查总数的20%,并且课外学习时间越长学生越少。调查中还发现,在课外没有投入学习教师教育知识时间的学生大部分也没有课本。访谈中有学生说:“我在课外并不学习这类课程,这类课程的书籍十分枯燥,理论知识太多,不喜欢看,也看不进去。”2)不同年级的学生缺课情况存在显著差异。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不同年级缺课情况不同。大一学生的出勤率最好,大二学生次之,大三学生缺课比大二严重,大四学生都缺过课。结合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对待教师教育选修课的态度是最认真的;大二学生逃课次数和现象已经开始上升,学生在这个阶段开始产生厌学情绪;大三能坚持上课的学生继续下降,学生都有各自的选择和目标;大四学生受找工作的影响,专业课出勤率通常都很低,更别说选修课了。有研究表明,学习态度与投入动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的[4]。由此可见,学习态度对学习活动有很大影响。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获得一定的经验而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同样,它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4]。

3.3学习效果回馈调查

课堂教学效果的回馈是及时检测和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通过回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讲课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对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认识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本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反应进行了调查。1)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喜爱程度与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呈正相关。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喜欢教师讲课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与喜欢听教师讲课程度在统计意义上相关显著,越喜欢教师讲课的学生越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越是容易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越喜欢听教师讲课,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喜爱程度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之间呈正相关。而且在访谈中也发现,喜欢听教师讲课的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课,教学内容容易掌握。2)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各因素的重要性明显存在差异。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各种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影响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中,课程吸引力和个人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大,学校重视程度的影响最小,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上课态度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的效果有一定影响。有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很枯燥,如果老师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且增加些互动,那么我就会喜欢上这类课。”由此可见,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是教师。3)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认识有待提高。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教师教育的课程教学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关键。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教师教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有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课程有必要开设,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性学校的特色,而且教师教育课程对以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有学生认为,学校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目前西北师大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学生来说作用不大,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回馈对教学活动的进行有促进作用,回馈是检验教学活动有效程度的最佳手段。教师面对的是有头有脑的学生,对于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和知识获得只有通过回馈,教师才能更好的了解,以改进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扬长避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4学生意见调查

课程的开设和进行都是面向学生,所以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也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在调查中,针对学校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生根据选课的经历以及上课的感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1)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性不强。发达国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5]。在开放性试题中,23.2%的学生提到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不强。被调查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和上台讲的感觉,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注重实践,避免空谈理论,上课听得很投入,实际操作中仍然不知所措,注重实用通俗的知识、技能,避免过于高深的理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实际参与,老师充当指导者,而非讲授者”。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和实践结合起来,而且有的教师教育课程本身实践性就比较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施得最好,这样的课程更应该贯彻它的实践性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来学习这类课程。2)课程开设少。调查研究发现,21.2%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太少。学生在意见中普遍提到“选课难”、“课时少”的问题,认为应该“多开设几门,供学生的兴趣来选择”。对于全校的师范学生来说,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确实少,课程种类不多,广大学生选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课时少,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有限,有的学生选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课,上课就不认真,纯粹是为了混学分,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而且浪费课程资源。学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选课需求,适当增加课程种类和课时。3)教师在讲课时应有适当的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6]。一般认为,案例具有如下特征:真实性、典型性和问题性[7]。通过此次调查发现,15.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授此类课程时应增加教学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理论知识本来就枯燥,不容易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课堂会死气沉沉,教师应在讲课的过程中多讲些案例分析,或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讲授,这样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教育课程良好学习效果的实现。4)学生期待课堂增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而使用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调查发现,有7%的学生期待增强互动,学生认为现在实施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师生互动太少。在大学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局限于课堂,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选修课程,教师面对的学生人数众多,课时少,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是将课讲完,还有的教师经常出差或者有事不能按时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师生互动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完成,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近年来,学生对师生互动的呼唤,教师对师生互动的提倡连续不断,但是具体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4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实施状况因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年级越低,学习态度越好,年级越高,学习态度越差;学生普遍对教师教育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兴趣和课程吸引力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影响很大;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喜爱程度影响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因此,学校应严格教师教育课程选修课的学分考核制度,保证学生的出勤率;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增强课程吸引力;教师要对学生课外学习教师教育知识加以引导;学校应该增加开设教师教育课程数量、类别和课时。使学生重视对这类课程的学习,以保证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

作者:安心黄丽群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