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实施理念范文

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实施理念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实施理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实施理念

摘要: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教育行政化的主导下,形成高度同质化的局面,使得创业教育缺少差异化和针对性。高校创业教育必须走差异化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理念上,需要鼓励差异、包容差异,这本就是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及现实需求。创业教育之所以出现高度同质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社会发展及教育目标的同质化、就业导向的路径依赖和创业教育远离社会、市场等所致。因此,需要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创业教育与教师创业实践的结合、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同质化;差异化;实施路径

我国自2002年以来在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实施创业教育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尽管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国内高校在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上出现高度趋同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施方式等方面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且形式大于内容。在这样高度雷同化的办学条件下,国内高校既没有总结出一条通用型的创业教育模式,也没有探索出结合各自学校特色的差异化创业教育模式。这个问题确实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败笔,在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推进创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各校依托自身办学特色和资源的应有举措。因此,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差异化研究,是探寻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一、创业教育差异化的实施理念

(一)鼓励差异是创业教育的精神内涵

正如有学者指出,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创业者实现自身最大价值,这就决定了创业教育必须是一种意识、精神及心灵的教育[1]。创业者之所以能够发现创业的机会,乃是创业者敏锐捕捉到被他人忽视的信息,且能够用这种被他人忽视的信息来实现自己的创业机会。可见,创业者的判断和思考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培育创业者的这种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培育创业者这样的意识、能力,必须有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环境,社会需要包容创业者有多元化、差异化的想法与思维。对于高校的创业教育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更是需要鼓励学生有多元化、差异化的思维,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由此,高校的创业教育不是模仿教育,而是创新、差异教育。显然,要实现这种创新、差异化教育,高校自身要营造多样化、包容化、差异化的文化氛围,要有多元化的育人理念及办学特色。很难想象,在全国众多高校奉行千篇一律的创业教育模式中能够为社会培养差异化的创业人才。因此,鼓励且包容学生有差异化的思维和想法,既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的本质追求。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及实施路径上推行差异化,不仅有多样化的创业教育目标,还有结合各自办学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高校不断借鉴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但关注度基本上限制在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等典型高校上,导致我国很多高校认为美国的这几所大学就代表美国高校整体的创业教育水平,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以笔者看,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有几十种之多,各校之间的制度措施、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我国高校当前比较推崇的“全校创业模式或是广谱式创业模式”,也只是在美国部分高校实施。反观我国,当前大部分高校均将“广谱式”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当然,这种理念并没有错,但在具体实施措施和步骤上,却没有高校进行个性化的探索[2]。笔者以为,不论是哪种创业教育模式,允许、鼓励差异是创业教育的基本精神,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自身的专业特色、办学特色推行差异化的实施路径。在推进差异化办学中,要追求的是创业教育与自身特色结合的差异,而不是虚假的“宣传差异”,不能将差异化办学作为口号和形式,应该在办学精神、理念上追求长期性的差异,即应该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形成特色的创业教育项目和核心竞争力。

(二)包容差异是创业教育发展的现实

需要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哪种教育模式或类型,教师是其核心竞争力,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对创业教育的实施有直接的影响。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创业经历的教师,这些师资的存在既是保持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对接、沟通的基本条件,也是创业教育真实情境营造的基本措施。实践经验及创业经历丰富的师资力量,能够保证创业知识有较好的时效性传递。纵观国外高校,这类师资在创业教育的师资比例中是非常高的,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例,在其创业学院的62名教师中,具有创业经历或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为63%。除了需要这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之外,高校自身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知识丰富、创业眼光敏锐、具备创新意识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的存在既是创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也是保证创业教育项目及课程能够适应教育规律的要求,还是实现创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内容衔接的基础。实际上,创业教育的这两种师资类型与高校传统师资在行为特征、意识习惯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多种师资类型的并存能够使得高校内部形成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及差异化的文化体系。在实践中,更是需要这些教师之间通力合作,教师这种合作模式是对传统教师文化的一种打破,突破专业、院系的隔膜,适应以问题导向为主线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校外兼职教师的引进及与校内专业教师的合作等方面并不理想,除了机制不畅之外,与校园内缺乏容纳差异的氛围有直接关系,很多高校没有这样的包容性文化,引进的校外师资很难留住。可以预见,我国高校目前这种相对垄断封闭的传统师资格局必然会被打破,多元化的教师队伍会逐渐形成[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慕课为代表的远程教育方式,也给创业教育带来机会,各校关门办学可能成为历史,部分课程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共享。在这样的背景下,亟待高校整合各类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差异化的教学团队,在此基础上构建创业教育项目及其课程体系,是以后创业教育发展差异化实施的关键所在。因此,构建包容差异、接纳差异的多元化教师共生发展的氛围是重要的,也是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

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差异化的原因

(一)社会及教育目标同质化所致

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依附于社会发展,而中国社会发展则带有明显的同质化特征。有学者曾言,仿效、蔓延和扩散是中国社会同质化运行的基本特征。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过程基本上是在单一化、高度趋同化的教育价值观下度过的,加之,单一化的考试方式、教师主权的权威式课堂氛围,使得大部分学生的个性自由度和自主性受到压制[4]。对于高校而言也是如此,在强大的行政权力的干预下,高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发展方向等均事先被预设,在整体趋同化下发展,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其自然就会在大环境中被趋同化。当前,中国高校的自主办学空间是比较小的,外部干预过多,高校的创业教育同样具有明显的政府推进属性和外部干预特征。这样,在高校自身办学动力不足及办学自主性不强的前提下,创业教育的趋同化就是大学对政府推进的一个自动回应,因此,创业教育缺少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就业导向的路径

依赖所致所谓路径依赖其实就是一种惯性的选择,当人们在事先做出一种选择时,事后的惯性会迫使其不断自我强化这种选择,后来的选择必须受之前选择的约束。创业教育就是如此,在高校连年扩招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创业教育被认为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就会被放大,高校在组织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功利性思维,没有将创业教育视为一种独立的教育模式。同样,政府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也是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予以定位,在很多的教育政策、文件中,均将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提并论,视为一体。由此,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最初均是学生工作部门或就业指导部门开展的,直到现在,高校的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依然在创业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将创业教育视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手段,使得创业教育的重点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去创业,使得很多没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毕业后也要去创业,由此就导致创业教育逐渐沦为一种就业励志教育,如“创业励志课”“创业成功学”等课程大行其道,真正的创业知识、能力培养、创业精神及素质培养等课程反而忽视了[5]。实际上,创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最初依赖的各种外部缓解已然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学生的就业压力没变,甚至更严峻,社会对创业教育促进就业率提升的期望没有变。目前,高校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主导创业教育的格局未变。创业教育还是不断被赋予促进就业、创办企业、自主就业等方面的功能和责任,由此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为社会要求创业的呼声所淹没。即便是政府出台很多刺激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实际上也难以改变初生创业者的处境,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创业教育环境改善的。高校的创业教育被简化为单纯的“创办企业”的教育,创办企业的励志教育,使得创业教育未能与专业教育、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不管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其学到的“创业知识”基本上是一样的,毫无学校、专业特色,更没有个性特色,不仅削弱创业教育的实效,还使得创业教育高度同质化。

(三)远离社会

和市场所致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创业者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捕捉信息和机会的能力以及了解社会、市场的潜质,这就要求高校的创业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使得创业教育的过程能够与社会、市场形成互动、衔接和沟通。从本质上看,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促使创业者将其储存的知识转化为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是引导社会个体在工作岗位上实现创新的教育,显然,这种教育模式无法完全理论化,无法停留在书斋之中,必须走向市场和社会。但从整体看,我国高校的经费来自政府,在高校治理体系中,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力很强,社会力量参与高校治理明显不足,在政府主导下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解决就业压力的一种惯性教育模式,高校自身对创业教育的改革动力明显不足。毕竟,对创业教育的改革,是涉及办学理念、办学导向的根本变革,必然会触及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改变,必然会引起高校内部本能性的阻力。所以,必须有外在的强力推动,主要是市场和社会的推动才能诱发高效的内部改革。但在当前社会、市场对高校治理体系远离的现实情况下,创业教育自然就沦为一种就业教育的“补充教育”,开设的一些创业教育的课程也只是理论学习的“第二课堂”,整体上使得创业教育停留在肤浅化的表面,不能与办学特色、专业教学相融合,最终难免会走上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三、高校创业教育差异化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专业为体、创业为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要真正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差异化,其基础必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及过程的差异化。换言之,高校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融合,要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毕竟在任何大学,专业教育永远是根本。从当前的现实看,很多高校将创业教育外置于专业教育,与专业建设毫不相干。很多高校认为,只要学生有创业的意愿,是什么专业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有好的创意和商业机会,在此基础上,将创意、商业机会实践化。于是,我们就看到,在很多大学的创业园、孵化园中,创业项目不少,但科技含量较低,与创业学生的专业相去甚远,专业教师无法对其形成创业指导。最终的结果就是,创业学生自己也对自己创业行为感到困扰,对创业前景不明,虎头蛇尾的现象增多。可见,创业教育不与专业教育结合,不与专业建设结合,不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结合,这样的创业教育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因此,应该将创业教育视为专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必须根植于专业教育中,只有这样,创业教育才能体现出专业特色,才能体现出专业上的差异[6]。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家或企业主,而是要向所有专业的学生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其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得毕业之后部分有条件的学生能够走上创业道路,大部分学生可能还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但却能够实现创新或岗位内创业。由此,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创业教育,既是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创业学院的事情,也是高校所有院系共同参与的事情,将创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所有专业,通过创业教育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实现创业教育在专业建设中发展,唯其如此,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才能体现出差异化,毕业生在创业活动中才能体现出差异化,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为干、学生是枝:教师创业实践与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

教育的规律表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学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差异化、提高创业实效的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学生,要求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但没有对教师提出要求。这种单一的观念显然是不对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创业教育也必须考虑教师的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因为创业教育需要通过教师的知识传递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资本和能力,所以教师首先必须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资本和能力,将自己的知识与社会、市场对接,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知识、能力的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弘扬创业精神,鼓励教师实施各类商业、公益、岗位创业实践,最终使得教师不仅是创业教育的知识解说者,还是创业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实施者。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教师均是创业者,但这支教师队伍应该能够覆盖大部分教师,使其能够承担创业类核心课程,能够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另外一部分不参与创业的教师,也能够理解创业教育的理念,能够接纳创业教育的方法。由此,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将教师创业和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教师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来引导学生的创业教育,使得教师与学生形成“干枝结合”的局面。必须承认的是,大部分教师毕竟是不能进行商业创业或公益创业的,但可以从事岗位内创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创业,探索创业教育的各种新方法、新理念,这种探索同样能够为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价值。由此,要求高校教师进行创业转型,不能仅凭口号引导、榜样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应该整体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真正推动教师创业和学生创业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创业教育的差异化发展。

(三)以地域为根本: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

创业教育既是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必须走出校门,只有对接社会和市场,才能获得发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蓬勃发展的各类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比传统的大企业更能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创业教育就应该立足于此,致力于为推进中小企业资源整合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人才。按照教育部的《2014年中国高校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中,55%的本科院校学生、65%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于民营中小企业[7]。可见,创业教育与中小企业对接有良好的基础,只有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创业教育才能形成持久性动力。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如果高校的创业教育能够置身于其所在的区域,高校创业教育的特色自然就会形成,差异化的格局自然就会呈现。

高校创业教育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就必须深入研究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及专业设置,通过创业教育项目嵌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而打破高校内部的专业、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及所产生的条块分割。在创业教育具体教学中,要以问题为导向,打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创业教育项目和特色教学团队,提高高校创业教育的资源转化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此外,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积极开展相关的创业活动,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创业教育中,如做好学生的对口实习工作、发挥企业的第二课堂作用等,同时不断优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区域内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轮流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好地提升创业教育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张昊民,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全球视角与本土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7-78.

[2]严毛新.走向差异: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48-52.

[3]李潭,陈伟.以自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化高校教师培训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73-75.

[4]邱九凤.教师课堂话语权力:一个亟待研究的教学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3):25-28.

[5]蔡世华.论基于场域差异化的中国大学组织文化价值取向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4(1):79-83.

[6]赵修文,马力.“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24-26.

[7]赵光锋.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模式与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6(2):16-18.

作者:朱久兵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