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摘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方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创新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0引言我国自1994年3月加入国际互联网组织以来,互联网便逐渐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全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与融合,人们提出了新概念“互联网+”。高校作为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前沿阵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必定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丰富多元的教育内容、新颖生动的教育环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创新发展的工具,顺应“互联网+”的时展趋势,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1“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大学生不仅是互联网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也是互联网环境的创造者。“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加放大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等特征,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全新的教育环境、多元丰富的教育内容、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最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改善教育的实际效果。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及运用其自身的虚拟性和信息的庞杂性势必会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强烈冲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政治倾向和思想道德观念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难题。概括来说,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体现出矛盾的特殊性。以互联网为首的众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及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变得方便快捷,但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碰撞使得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巨大差异。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并没有实现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实行“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及形式趋同现象严重且单调乏味。另外,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尚不能跳出“权威式”教育模式的圈子,失去了亲切感和吸引力,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产生抵触情绪。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现实教育与互联网虚拟教育的有机结合。当前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师讲授方式为主,现有技术条件未被充分利用。整体上呈现出现实教育与互联网虚拟教育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有效配合,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2]。
3)学校、社会、家庭及学生的自我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主要由学校承担,但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时间及空间方面的限制,教育资源也较为紧缺,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相对有限。与此相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其他密不可分的主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自我教育却未能被积极调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学校教育产生脱节的现象。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向社会各领域不断推广,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滞后的问题将愈发凸显,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现状,厘清创新工作可以借鉴利用的资源,积极探寻适合当前“互联网+”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1建立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要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有效结合,必须要做到在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层面的统一互补。
1)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毋庸置疑的是两者的根本目标都是通过各自的教育形式及特点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现实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性人格,而互联网虚拟教育则不仅仅要求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形成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理性人格,而且还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及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指导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3]。
2)在教育内容上还应实现互联网虚拟教育与现实教育的融合促进。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无论是互联网虚拟教育还是现实教育,都应该以“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同时还应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滞后于经济发展及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这一突出问题,重点加强互联网法制、互联网道德规范、互联网生态文明、互联网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着力于提高大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选择判断能力,培育大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的健全人格。
3)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应实现互联网虚拟教育和现实教育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现实教育多运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如灌输法、情理交融法、说服教育法、互动讨论法等。但“互联网+”背景下则可以积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化的新模式,使现实的、抽象的、概念化的教学转变为具体的情景化的教学。尤其是随着当今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类智能手机通讯APP的广泛运用,更是推动了信息传播的爆炸式发展。从技术层面来讲,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可以实现个性化。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设计成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利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在线论坛等)达到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参照不同的情境来扮演个性化角色,在虚拟平台感受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
2.2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从教育的主体出发,教育大致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的自我教育。不同教育主体的特点及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也各不一样。从整体与部分的哲学关系的方法论意义来看,办事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才能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当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教育主体逐渐融合,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界限,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创建提供了更多途径,但也造成了各教育主体边界变得模糊,各自功能不能完全发挥的问题。因此需要迫切整合社会各教育主体的力量,推动协同化作业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4]。
1)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需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点做到与时俱进。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仍主要集中在“两课”及辅导员的指导教育层面。有些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内容单调,缺乏针对性;辅导员则由于日常事务较多,未能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形势下学校应让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结合互联网的优势,优化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判断力和道德自制力,以确保学生在更加庞杂的信息空间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创新并不等于否定,对好的传统方法还应继续发扬。
2)应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社会各层面来看,政府应当承担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大互联网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断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服务职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给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合发展的空间[5]。同时,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教育,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人的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做到群策群力,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完成。如发挥新闻界、艺术界、理论界、出版界等思想战线的作用。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应通过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更多地传播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多元信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家庭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当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家长也未能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保持长期沟通的有效机制,可以考虑建立“家校信息共享中心”,实现家庭和学校信息的及时共享,沟通反馈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政治意识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卓有成效的措施制止学生思想中存在的不良观念和倾向,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道路。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家庭与学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4)学生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人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促进自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倡导要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教育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与自尊性变为空谈。“互联网+”背景下必须摒弃传统的受教育者被动、服从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与平等性也将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加突出,并将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及生活方式。《吕氏春秋•察今》曾言:“世易时移,变法宜矣”,面对“互联网+”创设的虚拟与现实共存、多元化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建立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结合,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17-23.
[2]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3]张志.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1-12.
[4]邓晖.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中国教育学刊,2015(11):120-121.
[5]金绪泽,魏冉.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探讨[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1-155.
作者:滕苏苏 单位:江苏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