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重庆高教研究杂志》2016年第4期
摘要:
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主要涉及译介国外实践经验、总结国内典型个案、研究模式构建的原则与依据、多角度探索新模式等方面,这些研究存在概念使用模糊、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研究视角狭窄、研究方法单一和缺少国际理论研究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把握好几个方面:一是要在明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多学科角度构建理论体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发展;二是要重视实际调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力争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三是要转变视角,拓宽思路,从发展的视角进行探索;四是要加强比较研究,并在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地区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借鉴经验。
关键词:
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状;反思;建议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重视。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全民创业意识[2]。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创业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3]。目前,许多高校正积极探索具有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学者们也积极探讨本土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很多成果。本文以中国知网文献库中检索到的有关创业教育模式的论文为研究材料,梳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从而把握好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历史背景
1988年3月,我国学者初提创业教育概念[4]52。1989年11月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中提出“enterpriseeducation”(创业教育)[5]1。1989—1998年,胡晓风、毛家瑞、彭钢等学者较早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代表作有《关于更新教育思想进行创业教育的探讨》《创业教育简论》等,开启了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发展的历程。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国内首届创业大赛,成为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年1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为响应这一政策,高校积极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创业教育由此大范围开展,并在我国正式扎根。2002年,教育部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试点,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探索,逐步形成3种创业教育模式雏形: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侧重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模式;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侧重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模式;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模式[6]。很多学者据此认为,我国创业教育研究与实施自2002年进入多元发展阶段[7]。这一时期,国内创业教育研究更强调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逐渐成为一种浪潮。2003年,借鉴国际经验,我国引进了KAB创业教育项目,并开始本土化实践和研究。由此,国内创业教育从开展创业大赛拓展到建设创业课程,创业教育得到广泛关注。2006年,《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施》报告指出,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8],并强调了创业教育在我国转型期的现实价值。这促进了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火热开展,并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个推进创业教育的全局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9]29。2012年8月,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要把创业教育教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出台,创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取得很大发展,形成了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9]1,呈现出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内容丰富和深入系统等特点。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关于创业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和基金项目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最早出现在2001年①。根据相关的时间和数量的分布情况,可以将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1—2005年23篇,称之为萌芽起步期;2006—2011年每年数量快速增长,称之为快速发展期;2011—2015年数量逐年减少,称之为发展瓶颈期。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进入了瓶颈期,理论研究缺乏,且滞后于实践诉求。因此,未来一段时间,要大胆创新,打破瓶颈,实现研究与发展的双重突破。以往研究主要内容涉及以下6个方面。
(一)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译介
我国学者关于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译介主要涉及美国、日本、英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美国主要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聚焦模式、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康奈尔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10]。这些高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管理层重视并积极推动,开展实践教学和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等特点[11]。日本构建了包含学生创业教育、大学校园内的指定空间、提供服务网络、社会力量、数据库资源与信息网络五部分的创业教育模型[12]。英国高校的创业模式主要有植入模式、中介模式和外部支持模式3种[13]。丹麦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3个独特性:具有汇集教育资源的开放式平台;进行全程跟进式教学;实施促进共赢的校企合作[14]。澳大利亚主要采用专业模式、普及模式和培训模式进行创业教育[15]。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经验介绍和中外对比研究,并提出改进和发展我国创业教育的建议,但缺少对国外经验的本土适应性研究。从研究的数量上看,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模式的研究,只有少数研究涉及对英国、日本、丹麦等国家创业教育模式的介绍。除此之外,这些研究普遍仅停留在经验介绍的层面,缺少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背景、原因、原则、方法等的分析。
(二)对国内典型模式的总结
国内学者对高校特色典型创业教育模式有如下总结。一是四类论。高校有4种代表性的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的融入职业指导体系模式、中央财经大学的依托创业先锋班改革模式、黑龙江大学的“融入式”模式、温州大学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模式[16]。职业类院校有4种典型模式:以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三段式十百千”模式、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三段对接式”、以浙江商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全真模式”、以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代表的SOVO模式[17]。二是三类论。不同的学者取不同视角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概括为3类:有学者将典型模式总结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的模式、专职创业教育机构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模式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模式[18];有学者依据创业教育过程的特点,将创业教育模式总结为综合模式、课堂主导模式、培训模式[19];还有学者认为,学术型高校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磁石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辐射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混合模式。三是二类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两种,一是“专业模式”或是“聚焦模式”,二是“普及模式”或是“全校性模式”[20]。综上,这些研究对特色典型经验的总结为其他院校探索新模式树立了典范,但存在只关注典型模式构建结果而忽视模式构建过程,缺少对各模式的特点、优缺点以及构建过程的分析,且没有基于分析提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构建创业教育模式中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问题。
(三)关于国内模式的分类总结
学者们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将国内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类总结。一是大体上分为渗透式、结合式、复合式、融合式、辐射式5种模式[5]253-266。二是按照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倾向划分为5种模式:侧重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意识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技能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侧重培养创业基本素质的创业教育模式[21]。三是从两个层面总结我国创业教育模式:从总体上看,主要有学习创业教育模式、尝试创业教育模式、自主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创业教育氛围模式和借鉴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从类别上看,主要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和温州模式[22]。四是按照促进创业教育的主体不同,分为教育部举办、多家组织联合举办、团中央和全国青联举办、地方政府举办以及高校自主创办5种基本模式[23]。五是按开展方式归纳为管理为主模式、商业运作模式和科技促进创业模式3类[24]。上述研究从创业教育的主体、理念、目标、方法、范围、形式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国内现有创业教育模式,方法、内容比较单一。未来研究可采用比较分析、实证调查等多样化的方法,研究现有模式的差异、优劣和实施效果等,以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四)基于不同教育类型的模式探索
基于不同的教育领域和专业特色,一些学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第一,基于不同教育阶段尝试分层次开展创业教育:基础教育领域的渗透模式、职业教育领域的结合模式、高等教育领域的贯穿模式、成人教育领域的辐射模式[25];针对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三步走”创业教育模式[26]。第二,基于各高校不同的专业、资源和条件基础,不同的发展定位,尝试“理论+案例”“仿真+平台”“创业+专业”“指导+实践”4种新模式[27]。第三,依据地方微环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创业教育模式,重视宏观和微观创业教育模式的兼容并蓄[28]。综上,学者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教育阶段和类型、院校资源与条件、专业特色与发展,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但上述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文献的描述性研究,停留于理论阶段,缺乏实际调查,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有待检验。
(五)关于模式建构原则与依据的研究
关于构建创业教育模式要遵循哪些原则和依据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如下研究。一方面,高校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应遵循主体教育原则、创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挫折教育原则[29],坚持全面性、全程化、个性化、实践性和互助性理念[30]。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从学校类型特点、区域经济特征、教育发展阶段这三方面考虑,构建多元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渐进式的创业教育模式[31]。除此之外,有学者运用D.Teece动态能力概念,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创业影响因素—创业动态能力—创业绩效”之作用路径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动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内在核心要素,这项研究对高校构建具有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具有积极意义[32]。上述研究进行了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提出了构建原则和依据,丰富了本土化理论,对构建符合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新理论和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但内容比较单一,理论上没有涉及相关概念、构建路径等基本问题。
(六)基于特色理念的模式探索
有些学者从特色理念出发,为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开辟了新思路:基于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理念的广谱式创业教育模式[4]6-24;基于学习型宿舍理念的以宿舍为单位的创业教育模式[33];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全程、全员、全面、全场”创业教育模式[34];基于类型学视野下的分层分级分类创业教育模式[35]。上述研究的特点是以特色理念为指导,探索了创业教育新模式,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为构建本土化创业教育理论与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高校构建具有自身理念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启示。
三、对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理性审思
从上述文献分析看,已有研究从6个方面研究了创业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的内容、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还存在概念使用模糊、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狭窄和缺少国际理论研究等问题,有待于深化和优化。
(一)明晰基本问题,加强理论研究
第一,澄清基本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思维的工具,是判断、推理和进行论证的基石,也是学术探索的结果。”[36]9已有研究混用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说法,关于“模式”“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等基本概念没有明晰,今后的研究要澄清基本概念,确保相关研究处于同一平台对话。第二,明确基本问题。构建创业教育模式,应澄清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外延、本质和特征,阐明创业教育与个人、学校、社会的关系,研究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与客体,明确模式构建的目标与原则等,使实践探索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而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实践研究层面,理论研究少之又少,导致理论滞后于实践。伽达默尔说:“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37]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澄清基本理论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发展。同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可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构建理论体系。
(二)重视实际调查,创新研究方法
综观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文献的描述性研究,缺少定量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单一。例如对国内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和比较分析,探明已有模式的差异、优劣及实施效果;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时,没有在调查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现实情况和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模式构建。这种缺少实证的设想是否科学可行,是否符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值得深入思考。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可以极大地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36]89,重视实际调查,研究结果才更有说服力和可行性。因此,今后的研究,要在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一改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注重定量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的使用,通过调查、访谈、比较等多种方法了解现行创业教育模式的特点、优缺点及实施效果,客观、科学地把握我国创业教育的现实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切实可行的创业教育模式,科学指导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改变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角
以往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存在以下3个问题:其一,新模式的探索主要基于学校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视角,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主观需要;其二,以往研究就教育谈教育,没有将创业教育与个人、经济、社会问题等结合起来,忽视了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开放性;其三,研究切入点主要在总结过去、分析现状和借鉴国外经验等方面,没有从发展的视角进行探索。因此,未来研究要转变视角、拓宽思路:注重探索考虑个别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特点,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学校和社会发展前景,构建能适应发展并促进发展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者要从教育系统内部走出来,开阔视野,发散思维,结合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等研究创业教育模式,从新理论或交叉理论角度进行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四)加强比较研究,合理借鉴经验
目前,国内学者对国外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较少,且主要是实践经验的介绍,缺少适用性研究和理论层面的研究。未来,既要广泛研究国外实践经验,又要着眼于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本土化的适应性研究和理论构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双重发展。但研究一定要避免照抄照搬他国经验、他国模式[36]139,要充分考虑我国文化背景、教育体制和地区特点等。除此之外,要注重分析国外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背景、过程和方法,研究国外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原则,为我国特色模式的构建提供国际经验。
参考文献:
[1]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EB/OL].(2015-10-31)[2015-12-01].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EB/OL].(2015-06-16)[2016-04-06].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0-05-04)[2016-04-06].
[4]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柴径.以点带面推动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38-39.
[7]李春琴.中国创业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9-203.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18.
[9]侯慧君,林光彬.中国大学创业教育蓝皮书———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0]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56.
[11]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12]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3):40-44.
[13]袁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3.
[14]沈雁.丹麦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哥本哈根商学院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1-165.
[15]李文英,王景坤.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76-79.
[16]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69-73.
[17]邓晓斌.国内外关于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综述[J].现代企业教育,2014(11):231-232.
[18]蔡慧.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N].文汇报,2003-06-26(2).
[19]杨涛,柳艳鸿.中美大学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23-24.
[20]王占仁.“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论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2(3):54-58.
[21]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2004(12):14-17.
[22]吴婕.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9):135-142.
[23]王转转.有效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效果评估的探索———基于企业家成长理论的视角[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20-22.
[24]宋超.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8-19.
[25]王树生.创业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79-85.
[26]吴衍涛,韩同吉,何婧.高等农业院校“三步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98-700.
[27]李伟铭,黎春燕,杜晓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2-51.
[28]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3):12-14.
[29]朱兴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19-20.
[30]石加友.“六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4):54-55.
[31]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45-46.
[32]徐萍平,叶伟巍.基于动态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67-72.
[33]刘平,廖康礼.以宿舍单元为单位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学习型宿舍”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6):8-9.
[34]王平.高职院校“四全”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92-96.
[35]游敏惠,朱方彬,邓安平.类型学视野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分级分类模式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9-143.
[36]刘献君.教育研究方法高级讲座[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7]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伽达默尔选集[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46.
作者:毛荟 何云峰 王宁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