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研究范文

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研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旅游行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很多国外游客。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旅游文本翻译时存在很多困难,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异下语言词汇的空缺及语言障碍,解决策略可参照类比、相融等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旅游文本;不可译性

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习俗等各方面内容。由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思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大大增加了文化传播与表达的难度,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各国文化开始交融,通过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有利于找到翻译规律,实现文化内涵从不可译向可译性的转变。同时,还能强化各国之间的交流,推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

一、旅游文本的概念及特点

旅游文本是旅游一线人员接触到的文本内容,包括景区介绍、旅程安排、消息通知、旅游广告及其他相关事宜的资料。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内涵等存在差异,在编制旅游文本时也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例如,英语旅游文本比较注重简洁,经常用一些简单的语句来叙述内容。在描绘景物时,以客观的景物特点进行表达,使文本更具感染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吸引游客的兴趣。而汉语旅游文本则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华丽的词藻来描绘客观景物,并加上主观感受,以突出景区之美,从而吸引游客的兴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文本具备表达、抒情、宣传等功能,国内外学者根据旅游文本的特点进行了研究,从而确定了其实际功能是宣传,将语言文字作为宣传的载体,促使游客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游玩,充分实现文本的价值。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应尽可能表述精准,并利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以激发国内外游客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1]。

二、跨文化视角下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中文化的概念是为了使自己的活动被他人所接受、所必须了解的一切组成,有别于遗传的东西,是学习的知识。交际的概念则是一种符号活动,是一种将意义赋予言语符号或非言语符号中的动态编译码过程。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媒介,将简单的文字赋予文化的涵义,即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文本因其存在中西文化差异,源语相关语境在译语文化中缺失,从而造成文化的不可译性。旅游文本负载大量的具有鲜明本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从另一语言找到对等的词汇,便造成了文化的缺失,形成旅游文本的不可译性。

三、跨文化视角下旅游文本不可译性的原因

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因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译者却未能做到对其深层次的分析与理解,导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传播障碍。笔者浅析旅游文本不可译的成因,探讨针对性的翻译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旅游文本的跨文化交际翻译。

(一)不可译性问题的原因

1.文化差异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历久弥新的特点,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不同的文化特色。翻译旅游文本时,无法利用简单的短语、词汇来描述传统文化的特征,导致文化内涵缺失,影响了文化的传播效果。例如,在旅游文本中描绘历史人物时,包公、狄仁杰、杨家将等通常需要将其精神、贡献等进行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部分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不同,容易产生文化的不可译性

2.词汇空缺在文化差异的根源下,每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都有不同的特点,有其相对应的关系,其文化与语言是互为契合的关系。但在使用其他国家的语言进行表述时,很难保证有代替的语言,当没有合适的语言时,则称之为词汇空缺。例如,我国的小吃种类比较丰富,包括面条、饺子、菜品等。其中,面条一般可以用“noodle”来进行翻译,但对于“剔尖”“猫耳朵”“头脑”等地域特色小吃则没有相应词汇来翻译。又如,译者将“dumpling”翻译成饺子,但在英语中“dumpling”是“汤团”,与我国传统的美食文化存在差异。而很多英语中的内容,也无法用汉语来表达,这些词汇空缺都是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文本不可译性的原因[2]。

3.翻译流程限制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宗教、习俗、环境、制度等,使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较多的差异性。在对旅游文本原文进行翻译时,需要遵照一定的翻译流程,并根据翻译结果来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其中,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解码和编码过程这一问题上。译者在进行文本翻译过程时,经常会遇到障碍性问题,包括语义障碍、表达障碍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文本翻译时,就是将文化转换为语言。当文化所承载的内容越多时,语言信息量就越多,其翻译难度也就越高,主要体现在历史典故的翻译上。比如,对山西历史的成语典故“剪桐封地”进行翻译时,需要解码成语中的历史人物的典故再编码翻译,很难通过英语来直接简单表述。

(二)跨文化视角下旅游文本不可译性的解决策略

1.类比法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很多文化都与历史典故有关,可通过典故来了解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用英文进行翻译时,往往只能注重字面上的表达,很难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导致旅游文本出现不可译性的特点。因此,要求相关学者在旅游文本翻译时,采用类比法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找到与中国文化、典故相同或相近的事件,有利于缓解中西文化差异,便于外国游客了解,以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例如,对庐州景区进行表述时,需要将包拯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等进行翻译。但绝大多数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缺少认识,很难理解旅游文本的内容,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翻译时可采用公元纪年法来记录包拯生活的年代,对其职位可称之为“法官lawyer”,再对其精神、品格等进行塑造,有利于外国游客迅速了解包拯的形象。这种翻译方法有利于外国游客快速理解和吸收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文化相融法通常情况下,旅游文本进行翻译时,需要完成汉英之间的转换。虽然中西文化差异较大,但文化具备包容性的特点,可与其他文化互相渗透。全球化理念下,中西文化正在逐步相融、互为影响。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时,应将包容性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既可以保障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又可以提高文化宣传效果。例如,在旅游文本翻译工作中,基于包容性特点的文化相融法直观表述各个事物,在外国游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翻译并传递文化。饺子是我国传统美食中的典型代表,国内很多景区在对“饺子”进行翻译时,都直接译成了“jiaozi”,不做任何解释,随着文化的交融,外国游客已逐步接受其文化内涵。但这一发展过程很缓慢,需要不断加强中西文化的融合力度,促使外国游客更愿意了解和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逐渐消除旅游文本不可译性的限制,以保障翻译质量和效率[3]。

3.加注法随着文化间的交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受到侵蚀,中国现代青年人热衷“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而外国游客却并不十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显然我们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缺失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旅游文本中翻译“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时,需要译者加注对应的时间、节日活动内容,便于外国游客直观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消除不可译性的障碍。另外,基于新时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形式,对于旅游文本翻译中出现的历史人物,如“杨家将”等也需要使用加注法“Thestoriesof“GeneralsoftheYangFamily”,amilitaryfamily,narratedthattheYangssacrificedthemselvestodefendtheircountryinSongDynasty.”将其历史时期加注,并将其牺牲自我、保家卫国的文化精髓传播给外国游客。目前,旅游已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有利于外国游客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效果。因此,旅游文本翻译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性,在翻译时存在不可译性的特点。要求相关人员创新旅游文本的翻译方式和技巧,使其符合外国游客的文化思想观念,以保障翻译效果,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作者:黄婷婷 单位:太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