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意识形态是一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高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始终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网络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新挑战。高校未来在思想上应强化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在体制上应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这一根本原则;在行为上应落实思想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措施,坚守社会主义主旋律;在监管上应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新挑战;应对
基于通信技术创新而不断涌现且持续发展的自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带来了信息交流的顺畅,这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拓展了空间,也有助于高校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但信息量的激增和筛查制度的欠缺也为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如何通过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引导学生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自动“屏蔽”不良诱导,已成为新媒体时代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交流变得极为迅捷,突破国界的限制各种思想均可以借助网络进行传播,自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出现更是为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载体。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其正处于接受新事物的黄金期,不仅乐于接触新思想,也容易受其影响而改变自我的认知。若其所接受的新思想是积极、有益的,自然有助于自我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与巩固,但若来自于外界的新思想是消极的、错误的,则将直接左右其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进而形成极端的观念意识,这不仅危机个人后续发展更可能形成联动效应,以错误的思想意识腐蚀周边更多群体。具体而言,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新挑战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一是隐藏于“多元文化交流发展”主张下的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逐渐渗透。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首先突破的就是信息交流过程中来自于国界的限制,对于信息的传播只需借助必要的媒体平台就可实现全球推广与散播。这就使别有用心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瞄准我国未来建设的主体力量——高校学生,打着“多元文化交流”的旗帜,试图通过对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而逐渐虚化、削弱甚至是诋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代之以西方始终倡导的、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观以及所谓的新自由主义等,最终动摇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念,并以诋毁马克思主义思想而动摇学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必胜信心;以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践意义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怀疑,而这将直接破坏我国当前和谐稳定、团结有序的政治局面。加之当前我国社会深度转型的推进,正在经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完善,社会民众的心态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波动,社会矛盾也表现得相对集中,各个领域的焦点热点层出不穷。这原本是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却极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大做文章,借助网络新媒体煽风点火,将正常的思想碰撞上升为阶级矛盾,将正常的利益调配解读为分配不公,甚至公开质疑、抨击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极力塑造一种“动荡”和“混乱”的态势,以此误导青年一代,让其难以正确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进而在变革中感觉到无所适从。可以说,网络新媒体时代下所导致的自由但却繁杂的社会舆论态势,虽然为高校学生拓宽了思想空间和基本眼界,使其更容易与国际接轨,但在自我判断与意识形态尚未成型的时段,这种复杂的网络社会环境也直接威胁着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二是网络新媒体对话语权的争夺直接弱化了传统媒体的引导效用,加剧了高校思想意识形态管控的难度。意识形态工作的推广必须借助必要的大众媒体,以形成宣传、教育的功效,对于大众媒体而言,配合思想意识形态构建也是其重要工作之一。在网络尚未全面普及之时,高校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主要是及时传播上级的号召或任务,以报纸为主要载体完成相关思想的宣传与意识形态的引导,表现出显著的自上而下、命令传达和明确政治性等特征。虽然传播范围有限,传播时效也较为滞后,但这种带有命令性和政治性的思想引导却有效保证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性。伴随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工具突破纸媒的限制,产生了以互联网、自媒体为典型代表的新平台,毫无疑问这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但更带来信息接受者身份的转变,即从最初的“接受者”转变为“接受者与参与者”的综合体,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信息,更能便捷地通过网络新媒体表情达意,这就无形中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伴随个体话语权的强化和各类思想意识的不断涌现,想要通过必要的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实现对某一单一思想的宣传和渗透就变得极为不易,尤其是近年来境外敌对势力对思想意识形态渗透所表现出的变本加厉态势,更使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推广变得日益困难。在当下,强化对高校思想意识形态的把控,不仅直接涉及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其免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所腐蚀,更要首先把好教师的思想关,避免其在课堂上口无遮拦,尤其要杜绝其在看似与学生平常的讲述与聊天中淡化主流意识形态,要为高校提升意识形态安全管控能力时时敲响警钟。
三是网络新媒体时代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更为多样和隐蔽,这直接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和所构建的防范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毫无疑问,意识形态从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这也直接导致其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对立制度争夺的焦点。在信息沟通较为闭塞的时代,国界往往可以成为阻挡西方不良思想渗透的有力的屏障,但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却使“互联网成为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借助网络平台,西方敌对势力或以在线“讲座”形式,或以培训辅导的方式,或以课题资助的形式,或以出国交流的途径,直接实现与高校学生的对接,并在这些正当交流的方式下更为隐蔽的进行思想渗透,以致混淆学生是非观念、改变其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平台,往往平常的社会事件更有可能被有心之人炒作、渲染成社会阶级矛盾的爆发,大肆制造舆论混乱,指鹿为马,甚至直接向学生散布恐慌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提升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完善防御体系,不能简单停留于正向思想的传播,更应该主动出击,探寻隐藏于学生群体中的不良分子,以及在喜好散播谣言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居心叵测之徒,并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宏观指导,结合自我实际情况构建更为科学、布局更为严谨的意识形态安全防御体系。
二、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主要途径
1.思想上强化对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并非主张只接受一种思想,或只认可马克思主义,而是应该在坚持“排他性与兼容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原则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次分明地构建思想意识形态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无论外界新兴思想如何先进,高校都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基本方向,以此指导相关思想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开展二是,强化忧患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学生思想基础,明确高校一旦失去对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主导权,那么其极有可能被不良思想左右,进而产生危机社会发展的错误行为;三是,准确把握网络新媒体时代,境外不良思想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进行威胁的深刻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与无形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主动触及和占领网络新媒体这一新兴的“必争”阵地;四是,对于目前泛滥的、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新纳粹主义等不良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采取积极的预警措施,提升高校师生对这类意识形态的鉴别力和认知力。
2.体制上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这一根本原则。网络新媒体时代,确保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就必须明确根本指导思想,即始终坚持以国家安全观为基本标准,并兼顾网络时代思想传播的新特征、新规律,以及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需求所在,在把握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安全运行机制。首先,构建与完善高校组织保障、统筹协调机制,在始终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这一根本原则的基础上,坚决拥护高校党委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党对高校思想阵地的绝对领导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其次,遵循“总揽全局、分工协作”的基本原则,构建以校党委集体领导、校党委宣传部牵头、基层党组织协作、全体党员共同参的全方位、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进而构建和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运行机制;再次,完善意识形态安全预警和排查机制,在密切关注高校师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主动触及对网络新媒体的监控,深挖细掘,对潜在隐患和危险言论提前进行预判,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四是,积极构建全危机预案、应急处置机制,结合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构建与此相对应的“及时快速反应——科学统一领导——适时疏散封控——妥善合理处置”的应急处理机制;最后,完善以人为本的正向引导机制,高校应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引导师生辩证看待网络新媒体,既不能简单排斥更不能全盘接收,而应辩证、理性看待涌入的新思潮,自动屏蔽不良思想的渗透。
3.行为上落实思想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措施,坚守社会主义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直接体现了当下我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诉求与发展愿望,更是凝聚着全体人民精诚团结、拼搏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国家整个意识形态体系中始终处于主导支配地位。网络新媒体时代想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引领地位,就必须首先确保青年一代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引领自我的认知和价值观、世界观的构建,并在遭遇其他思想碰撞时能主动运用这一思想武器解决相关的矛盾冲突,进而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其次,高校应引导学生积极树立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激发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发展激情,使其深入认识党领导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而清醒地认识到境外反动势力的不良企图,主动与各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划清界限;最后,高校应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弘扬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的小事中就感受到正确、积极思想的引领与指导。
4.监管上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御能力,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是短期工程,更无法一蹴而就,而应该通过对时代特征的动态把握不断调整与完善,更应该在不断强化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提升其对思想阵地的维护效力。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在充分把握当下网络新媒体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分析国内外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态势,进而不断调整和完善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并以高效的监督管控体系确保维系行为落到实处。一方面,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机制的构建必须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依托现代化互联网管理建立电子监管平台,通过发达的通信手段实时掌握网络舆情和学生意识形态动向,通过及时的信息管理实现动态跟踪,并在发现危险言论的第一时间就排除隐患,随时排除危机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思想;另一方面,在充分运用监控技术的同时,高校还应不断研究思想监管的新形式和新方法,尤其注重对不良信息源的监控,对于那些敢于公开“挑战”“叫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和人员要严厉打击,可以直接屏蔽喜好散布谣言和不良言论的网站,使学生在校园网络内无法接触这些错误思想。
参考文献:
[1]王爱玲.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2]李宏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个基点[J].理论月刊,2016
[3]钟明华,洪志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
[4]陈新汉.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化与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6
[5]杨晓军.“互联网+教育”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
[6]超博,纪乃旺,云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
[7]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
作者:1闫丽;2姚昌 单位:1山东科技大学,2山东省德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