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管理工作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出现新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将教育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对加强我国高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解决当前高校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有着显著的成效。虽然我国一些高校将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还会遇到种种问题。通过研究我国高校管理者在应用教育管理心理学进行管理的有效策略,可以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教育管理心理学;高校;学生管理
我国的教育制度正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只有不断尝试、应用新的管理方法,大胆启用优秀人才,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效率,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将教育管理心理学应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不但可以加强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及时性,而且可以使管理者对症下药,提高管理效率。
一、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校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1.主观因素。在校大学生多为全日制,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社会经验,人生阅历不足,对于一些问题、事情的看法认识不清或者不够透彻,很容易引起其情绪的波动。一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容易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事物,加上他们辨别能力不强,易误入歧途、不能自拔。比如,网络成瘾、互联网理财、网络借贷等。有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高校的自主学习形式、有更多自我管理空间的特点,是与其高中生活格格不入的。暂时的失败会给学生带来挫败感,心理素质不好的同学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开放式的大学生活为学生谈恋爱提供了便利,在感情生活中,受挫在所难免,一旦处理不好便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一些高校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他们可能还没有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离开了父母的羽翼,从饮食、起居、穿衣到日常生活作息规律,产生各种不适,从而由身体问题引发心理问题。2.客观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人事制度、就业体制使高校学生措手不及。加上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且对口专业大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有的甚至有所冲突。此外,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是迷茫的,并且对于社会极其敏感,对国家、社会问题、个人发展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值。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当大学生们遭受了社会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后,很可能产生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对自身理想的怀疑,甚至对社会的怀疑,这种落差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抑郁、焦虑、意志消沉等各种不良反应。这与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是有必然联系的。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片面注重文化课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高分低能”的学生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他们理论知识储备强劲,但身体素质较差,自理能力较差,有的甚至道德品质不良。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与其父母、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很多时候,父母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其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例如,单亲家庭的子女,从小父母感情破裂,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逼不得已选择离婚。不论孩子由父亲抚养还是母亲抚养,在其另一方面的教育,总会有缺失。由于现今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几代人对其倾注了所有的爱,造成孩子极度自我、自私的性格。再如,从贫困家庭走出的学生,对他们而言,父母日益操劳,含辛茹苦,有的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让孩子上学读书,这些孩子会有自卑、孤僻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与社会出现矛盾。
二、教育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管理心理学属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也是教育管理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产物,并将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心理现象、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此外,教育管理心理学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不仅是对目前行为科学、管理心理学等研究成果的积极选择,也顺应了我国教育实践的实际需要。
三、教育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造成高校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众多、方面众多,情况错综复杂,所以高校管理者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1.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踏进高校的那一天起,学生便被赋予了双重身份。一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第一要务,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二是成人,高校校园就是一个微型社会,也是学生脱除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地带,高校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走向成熟,建立完善自我的人格,树立目标。此时的高校管理者不应再单纯地将学生看作是未成年人,应当在与学生平等互爱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高校管理者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学生所想,主动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寻找学生心理问题根源所在。这样能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应正确地引导、指点学生,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2.心理辅导是关键。有专家学者指出,心理问题的易发群体是学生。在家庭、社会等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高校管理者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并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宣传、组织、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消除其对于心理健康的偏见。目前,一些学生谈及心理问题都是避而远之,殊不知,有心理问题并不可耻,而且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高校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忽略心理辅导的名称,使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等多种形式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心理状态积极向上。3.建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团队。通常,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是心理辅导队伍,他们的专业素养、心理辅导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对于其所辅导的大学生尤为重要。优秀的辅导员不仅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工作、活动的一把好手,更是大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高校应加大对应投入,创造条件,吸引、培养出一支素质过硬的辅导员团队。对于辅导员而言,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脱离心理阴影的同时,亦能体会到工作本身的意义,并且使自己更加积极向上,获得成就感。这样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国家最具活力的年轻一代身上,并让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人文关怀,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四、学生管理的实施
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立项指南,立项申报、立项比准、项目运作、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总结评比。其中,辅导员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管理委员会由“级委”组成,项目小组由“班委”成立。项目管理委员会具有前期宣传、立项评审、运作监督、中期指导、后期审查总结等职能。在学期初,项目管理委员会结合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教学要求以及办学目标,制定有特色、有针对性的项目方案,并且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工作职责,明确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做积极的宣传和推广。项目小组首先根据项目方案进行具体策划和实施,然后由项目管理委员会进行审核,在项目实际实行中给出可行性建议,并进行监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进行结束后,由项目管理委员会验收,组织期末评比,肯定项目开展中取得的成就,总结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不足。
五、学生工作项目化管理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首先,作为项目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辅导员不仅要着眼于大局,统筹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工作,还要对项目的实施,起到一定的监督、指导作用。其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只由管理者单方面进行,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辅导员要尽自己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学生管理工作,并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辅导员是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总指挥,通过引导、点播等方式,对项目的整体实施方向进行把控,而活动的实际实施,主要由学生项目小组完成。1.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辅导员在项目的把控上,要明确其项目可信性、创新性、经济型等多方面要求。在立项初期要根据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原则,对项目进行审核,力求满足学生在生活、思想上的各方面诉求,提出尽可能完善的实施方案,更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项目确立后,辅导员要发挥其自身能动性,通过与学生项目小组成员的沟通,及时发现项目实施中的问题予以指导,并帮助其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积极思考的习惯。3.在项目进行的后期,辅导员要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比,对学生综合成绩进行考察,完成项目总结。对项目进行中的成就,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在获得肯定,对项目中的不足也要及时指出,为之后的项目实施提供保证。
六、结束语
项目化管理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崭新方式,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将教育管理心理学与学生工作相融合的新的尝试。学校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激活学生的责任心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并且在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莫秋云.管理心理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应用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刘媛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应用[J].学园(教育科研),2013
[3]颜传香.新时期教育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
作者:郭玉华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