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框架的构建范文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框架的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框架的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框架的构建

摘要: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第一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补充第一课堂的教学短板,如授课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增强综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十分必要。本文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框架构建分析入手,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够对高校第二课堂教学管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第二课堂;教学框架;共青团

第二课堂,顾名思义是与学校课堂教学不同的一种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的教育方式。2016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印发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着重强调了高校建设第二课堂的教育工作任务安排。在这份通知中,明确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应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是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其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课程设计、系统开发、制度构建、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在教育功能设计上,要完成“客观记录、科学评价、促进成长、服务大局、提升工作、融入社会”等六大功能建设。其中,在课程设计上,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七个类别;系统开发则包括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体系三个体系;制度构建包括第二课堂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师资配备制度等;理论研究则重点突出第二课堂的教学经验总结,形成教学品牌和第二课堂的素质拓展教学产品。

一、课程设计的构建

1.按照团中央学校部的文件精神要求,“思想成长”模块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记录学生入党、入团情况,记录学生参加党校、团校的培训情况,记录学生参加思想引领类社会实践活动或校园实践活动的情况。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结业证书等)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2.“实践实习”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记录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岗位见习以及其他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大学生参加交流访学的情况(港澳台地区交流、国际交流等)。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学历证明等)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3.“志愿公益”模块主要记录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及支教助残、社区服务、公益环保、比赛(会议)服务、海外服务等各类志愿公益活动的情况。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服务证明等)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4.“创新创业”模块主要记录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比赛和活动的情况。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结业证书等),以及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个人专著、取得的外观专利、发明专利等情况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5.“文体活动”模块主要记录大学生参与文艺体育活动、人文素养培养教育活动等各级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服务证明等)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6.“工作履历”模块主要记录大学生在校内党、团、学(含学生社团)组织的工作任职经历、在校外的社会工作经历。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服务证明等)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7.“技能特长”模块主要记录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培训的经历。以上记录以及获得的荣誉材料(如荣誉证书、服务证明等)作为教学证明材料。

二、系统开发的构建

1.记录评价体系主要是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审核和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记录式评价:根据既定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体系,对学生的课程参与过程和成果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同时依据活动种类、等级、参与方式的不同,在记录中予以反映。(2)学分式评价:针对开设的“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中的课程设定学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实施类似第一课堂的教学管理,以是否完成学分作为其参与课程的重要评价标准。(3)综合式评价:根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描述性评价,形成评价报告。

2.数据管理体系主要指网络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1)学生用户可利用该系统查询、选择、记录、评价和反馈第二课堂的课程及实施情况。(2)学校管理用户可通过系统进行课程、过程管理、收集反馈,监督、考核、评价、认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3)社会用人单位用户可通过专门的学生信息查证入口,为在招聘用人中选择学生、评价学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3.工作运行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专门工作组或在院系、社团、班级设立专门负责人的方式,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并进行专门的业务能力和系统操作培训,建立运转有力的工作队伍。(2)机制建设。规范课程的审核流程,明确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审核、评价、反馈、申诉的各个环节。(3)合作渠道建设。积极争取学校党政部门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与校内其他相关部门建立顺畅的沟通合作渠道。

三、制度构建,主要指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制度规范和操作细则

这些内容可以包括课程设置细则、学分与学时管理细则、管理与审核细则、组织实施细则等。

四、理论研究探索。

该部分主要指各高校在实施第二课堂建设一段时间以后根据实施的情况形成的工作经验梳理。这些梳理最终需要集结成册,集中展示高校在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得失,同时可以把成果一并集结,向社会展示。

五、高校第二课堂构建过程中的几个要点

1.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进行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时,应当注意把握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走出去”指的是积极地把现有的授课教师送出去培训,通过专题性质的培训班培训和一定时间量的业务学习,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引进来”是积极地邀请具有高级职称和高学历的专业老师加入高校第二课堂的授课队伍,成为相对稳定的授课教师,通过他们的项目化教学,提高第二课堂的专业教学水平,也使学生能够在第一课堂之外获得更多的科研创新实践机会。

2.教学成绩的认定。教学成绩的认定对于考核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成果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如何科学地判定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情况是教学成绩的认定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综合式的评定方法较为妥当,即把学分式评价和记录式评价综合使用。一方面,对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学分和学时记录,记录的标准由授课教师提供,学校第二课堂管理中心负责审核。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进行跟踪。在教学中段的时候由学校第二课堂管理中心派出老师进行教学督导,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对于最终成绩的认定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结合参与情况、证书提交情况和活动表现情况进行综合式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成绩判定才能够相对客观和全面。

3.网络数据系统建设。根据前文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第二课堂的网络数据系统建设在管理学生成绩的功能建设上要依照以下功能模块图来完善。六、结束语高校的第二课堂建设,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所有的课程设计和体系建设也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展开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其展开研究,意义十分重大。本文的研究从课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展开,希望能够为该项研究工作助力。

参考文献:

[1]陈恩.新形势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和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2]董晓光.《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读一读、数一数、想一想[J].中国共青团,2018

作者:詹伊梨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