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梗死的临床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对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脑梗死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本研究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成像和CT诊断,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前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认为脑梗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27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2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1岁,患者平均年龄(61.89±5.3)岁;观察组患者27例,其中女性11例,男性1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3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2岁,患者平均年龄(62.65±5.8)岁。其中后循环梗死患者18例,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14例,完全前循环梗死患者2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的0.4T核磁共振扫描仪为北京万东公司生产,借助头颅线圈能够进行矢状位、轴位以及冠状位DMI和Flair/T2WI/T1WL序列扫描,相关参数设置如下:T2WI/T1WL采取FSE序列:TE为80ms,T2WITR为250~2400ms,TE为25ms,T1WITR为500ms,矩阵是198×256,FOV:17×17cm,间距0.6mm,层厚2.6mm。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患者从听呲线上8mm开始进行扫描间距为4~9mm,层厚为7mm。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相应的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CT扫描,待患者检查完成后,对其病变部位的特点以及大小进行观察记录。给予观察组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患者病变部位的范围及其信号特点进行重点的观察记录。MRI序列能够清晰的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小脑和脑干梗死以及缺血性梗死,但其对于发病时间为几小时内的患者灵敏度较低。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够在患者发病的早期就显示缺血组织的部位和大小,甚至能够显示皮质下、小脑和脑干梗死。临床上应用弥散加权成像结合表观弥散系数能够特异性的识别患者早期脑梗死,特异性高达95~100%,敏感度达到88~100%。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以及诊断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并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方法将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文中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脑梗死检出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为74.07%,而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为96.30%,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CT和MRI影像学表现
18例对照患者经CT扫描诊断为脑梗死,其具体表现为患者的大脑和小脑出现脑回不对称、血管阻塞、脑沟变浅以及灰白质交接不明显。23例观察患者经MRI诊断为脑梗死,观察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中能够清晰的看到T1W低信号以及T2W/flair的高信号,边界非常的显著,其中脑梗死患者的病变区域的出现向信号逐渐增强的变化。患者的病变区域共计46个,其中丘脑9个、内囊4个、壳核6个、基底节区27个。观察组患者脑梗死的具体形态表现为不规则的片状、斑点以及三角形。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早期表现为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头晕眼花,由于该病特征不具备特异性,往往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今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脑梗死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临床上需要探讨出能够简单快速的诊断出脑梗死的方法,以期达到改善疾病预后的目标[2]。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性高,方便同其他医学检查技术配合使用的优点,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核磁共振成像能够对患者的任意断面,特别是小脑、脑干等进行扫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使用较为便捷。本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为74.07%,而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为96.30%,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检出率显著较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脑梗死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振宇.核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7):1047-1048.
[2]王兴顺,梅嘉,张宏.高场磁共振新技术弥散峰度成像与CT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贵州医药,2017(10):1091-1093.
作者:李培勤 单位:解放军第517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