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民族教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理州剑川县石龙村教育发展现状

石龙村的白族教育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教育,二是私塾教育,三是现代学校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共同构筑起石龙村白族几百年来的教育体系,形成较为浓厚的教育氛围。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私塾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为现代学校教育所取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如生活经验、伦理道德等。在石龙村,家庭教育的传承者主要是祖辈和父辈。生产生活技能多为父母教授,如怎样种田、插秧;上山采菌子,如何识别菌子有毒;如何做出好的木雕等等。生活经验、伦理道德等则是爷爷奶奶教得多一些,如尊敬老人、待客有礼、朋友之道等。由于父母忙于挣钱养家,没有多少空余时间陪伴孩子,所以爷爷奶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施教者。在家庭教育中,各种知识的获取是在言传身教中实现的,大多是长辈示范,孩子实践的模式,日积月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便能掌握许多常识与经验。石龙村现有一所石龙小学,历史上曾存在一所团结小学,是专为山上的彝族、傈僳族而设,今已合并进石龙小学。2010年,石龙小学共有教师9名,其中专任教师6名,代课教师3名;在校学生总数98人,其中白族73人,彝族22人,傈僳族3人。总数中男生60人,女生38人;村中基本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除彝族、傈僳族外,白族的适龄入学率为100℅,白族辍学率为零。石龙小学6个年级中各年级只有一个班,人数不等。一、二年级在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开设白语课;2006年开始,石龙村开展“白语项目”,至今已有5名教师(4名任课教师、1名管理人员)。学生48人,分大、小班,大班21人,小班27人。教课内容如白语、白族调、霸王鞭等。从学校的基础设施来看,学校占地面积29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469平方米,生活用房686平方米。在生活用房中,教工宿舍165平方米,学生宿舍341平方米,食堂110平方米,厕所49平方米,其他21平方米。体育场面积660平方米,面积达标。数学自然实验室仪器达标,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不达标。共有计算机1台,图书2000册,固定资产总值43.2万元,其中仪器设备总值3.2万元,包括专业实验设备2万元,专业实习设备1.2万元。

二、大理州剑川县石龙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差,办学条件仍然落后2008-2009学年中,普通教室和生活用房的面积较往年有了很大的扩充,但实验室和图书室的面积却没有增加,尤其是图书室仅有16平方米。除了以上表格中所显示的数据之外,从石龙小学所填的小学基层统计报表中还了解到:体育器械配备、音乐器材、美术器材仍不达标,如石龙小学体育场虽有篮球架,但篮框已经坏掉;仅有的一台计算机也是老式的、用了很久、运行很慢的计算机,急需更新换代并增加数量;现有的图书中大多是别人捐赠的旧书,已经相当破旧。近几年虽购进一些新书,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2009年,仍有危房面积878平方米,其中B级241平方米,D级637平方米。

(二)教师队伍素质差,待遇水平不高县教育局给定的教师名额是8人,专任教师是固定的6人,代课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1人。在石龙小学,基本上一个老师要带两门以上的课程,具体的课程是根据开课需要,没有明确固定下来,一般是一门主科加一门副科。如此安排,非教师专项的课程水平便难以保障;从专任教师的学历来看,学历大都是专科或高中水平,或通过进修取得大专水平。代课教师的学历也在高中或专科水平。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来看,教师有年轻化的趋势,但仍集中在40岁以上,教师年龄依然偏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如教师因个人喜好影响工作、缺少集体观念、责任心不强等等。石龙小学正式的、年轻教师工资大约是每月1700-1800左右,老教师的工资表上是2800元,扣除公积金和医保等,实有工资2000元左右。代课教师的工资是固定的,每月530元,按季度发放。专任教师的工资水平基本已经达到国家的正常水平,但代课教师的工资过低,极大地影响代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石龙村是一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即便专任教师的工资水平与外界持平,在生活条件、外界联系等各个方面的落后,致使石龙村很难引进高水平的教师。另外,石龙小学的支教教师,支教时间一年,基本上每年都会调走两个,调入两个,频繁的教师更替对学校的管理、学生对老师的适应度等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父母支持子女上学的态度积极,但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经过历史上长期私塾教育的积淀,石龙村已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在石龙村经常能听到父母提起:“希望孩子读书、愿意供孩子读书”。多数父母认为,现代社会不论走到哪里,都需要知识,不能没有文化。但父母支持子女上学的态度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在:一是家庭辅导和监督对子女学习有着明显的辅助作用。经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父母平日因忙于挣钱养家,空余时间不多,对孩子学习的监督不够。能够辅导的,也因父母的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深入辅导。子女的作业多是在学校完成。二是表现在子女中考或高考落榜,能否继续复读。中考或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基本会让子女继续读书。一旦落榜,在父母或周围人看来,会认为子女比较笨或因家庭生活贫困而失去复读机会。

(四)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求学积极性不高石龙村年轻一代的受教育程度多数集中在初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仍然较少。以2010年中考为例,石龙共有28人初中毕业,但仅有3人报考高中且结果不理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从石龙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石龙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差,一旦升上初中或高中外出读书,与其他地方的学生相比,基本处于劣势地位。一旦没有老师或朋友的正确引导,石龙学生很容易放弃学习,放弃读书,在自卑中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转而选择外出打工。另一方面,部分想读书的人,因基础差、家庭条件限制,无缘进入大学校门,最终也会挫伤其求学积极性。

三、制约石龙村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落后制约教育发展

石龙村的经济结构主要由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加工业等构成,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笔者在石龙村调查时观察到:富裕的家庭经营自己的小公司,已经有能力开上汽车;有的农户却家徒四壁;有的家庭因为家人治病而欠下外债,导致孩子被迫辍学;有的家庭,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不得不在放学后帮忙干农活、做家务,干活时间远多于学习时间。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基础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制约教育的一个明显体现。文章对石龙小学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教师的待遇问题已做了详细的剖析,石龙小学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备,教师的素质和待遇均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实现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便是教育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石龙小学的运营开支完全依赖于国家。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总投资虽多,但下分到各个行政村、自然村之后,资金数量有限。另一方面,石龙村属于贫困村,家庭中的教育资金也只能依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定了。

(二)自然环境恶劣限制教育的快速发展

石龙村自然环境差限制教育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龙村地处山区,海拔25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不到100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0°C左右,对农业种植有着很大的制约,进而影响到石龙村的经济发展。第二,石龙村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很难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也很难留住高水平的教师。第三,学生就读初中或高中,要到几十里外的镇上或县上甚更远的地方,距家远,交通不便,久而久之,有些石龙村的学生和家长便容易产生辍学回家的想法。第四,自然条件差,加之现代化信息设备跟不上,无法接收到外界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致使石龙村的学生与外界学生相比,在文化素质以及其他方面均有所不及。

(三)外出务工对教育发展有一定的阻滞作用

外出务工虽然对于石龙村经济发展、分散剩余劳动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石龙村教育发展起阻滞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石龙村现在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18人(男75人,女43人)。一般务工的地点如深圳、昆明、下关、剑川等。外出务工人员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中老年人到外地务工的由于年龄大、无所长而找不到工作。外出务工对教育的阻滞作用体现在:首先,初中、高中毕业或辍学的年轻人,认为外出务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加之家庭生活困难,不愿再继续读书;其次,已经结婚生子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照顾,无太多精力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

四、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加快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以经济促教育

经济因素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因民族制宜”地挖掘经济资源,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历史上石龙村多以种植业为主,兼有采集业、运输业、商业、加工业等。但石龙村自然环境差,对农作物种植种类有很大限制。近年来,石龙村大力种植白芸豆,收入明显提升。采集业主要是每年的5-10月份上山采集野生菌,此活动受季节和自然因素的控制,收入不定。从事运输业和商业的只在少数且风险性很高。加工业主要是烤菌子,入户调查时,遇见有几家配有烤炉,但都是单一的,不成规模。今后石龙村应朝着自主性、规模化的产业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如白族调、霸王鞭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造福当地。

(二)更好地发挥国家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支柱和引导作用

更好地发挥国家在民族教育发展中的支柱和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通过多种渠道继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第二,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在加大中央财政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倾斜力度,保证地方财政资金足额投入的同时,广集社会力量,鼓励捐资助学,保证有充足的资金可以用于教育的运转和发展。对于加大的教育投入,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于以下几方面条件的改善:(1)完善基础设施。“普九”下拨的专款多是用于改善学生的教室、宿舍、和食堂,在筹建这方面的同时还要增加教师宿舍、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场地的筹建。(2)加大对必备配套设施的投入。比如图书报刊、电视、多媒体设备、电脑、实验器材、体育器材等。(3)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三,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素质。(1)设立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深造,下大力气夯实教师的基本功,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技能的掌握。(2)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工作,帮助教师在交流中成长。

(三)提高父母与子女对教育关注的自觉性

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少数民族中的父母与子女对本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是子女接受教育所带来负担(如教育费用、学习辅导和监督责任等)的直接承担者,所以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决定了子女受教育的情况;子女是教育的直接承受者,子女对教育的认识、理解同样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提高父母与子女对教育关注的自觉性,认识与理解教育重要性是基础,触碰个人切身利益是“催化剂”,不能使用任何的强制性手段,只能通过不懈努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观念推陈出新、父母与子女的教育关注自觉性提高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强大助力。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受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人的主观观念、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少数民族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发展中主要参与人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作者:郗玲芝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