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微课的建设现状及问题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前,微课在国内教育领域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巩固学习。本文结合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阐述微课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微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设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促进高校微课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微课;建设;改革和发展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变革、快速发展,微博、微信、QQ等交流工具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交的主流媒体。可汗学院和翻转课堂的兴起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微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且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技术随着通信技术、网络社交媒体等呈现飞速发展,使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对新生事物的追求和渴望与当前生活节奏快、空闲时间少的现状相矛盾,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的微学习模式走进人们的视野,微课应运而生。
一、微课发展概述
相对于国外的发展,我国对微课概念的提出晚一些。它最早是在2010年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教授首先提出。胡铁生首创了一种“6+1”的微课应用模式,主要观点是微课应围绕微视频这一核心技术,并结合微教案、微课件、微联系作为静态化资源,提供技术支持,而把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作为日常教学产生的动态型资源。2011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教研中心的李玉平创办了微课工作室,主要研究微课的开发和应用,并结合许多教育方面的实例提出了许多微课开发和设计的标准和理念,对微课在教育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凤凰卫视共同开发了“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免费开放的网络学习客户端。学习平台提供了近6000个网络视频课程,其内容涵盖各个领域,“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具体、便捷的学习方式。2013年,王觅提出微视频课程是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根据自我学习的需求和目标,利用微视频所进行的网络学习活动总和。黄瑞国按微课的功能和受众群体将微课分为资源型微课和教学型微课,并着重阐述资源型微课的开发策略和设计制作,为高校微课发展和课程改革奠定基础。针对当前网络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本文对高校微课建设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微课程的实质与内涵、微课程的设计原则、设计要素,并选取案例,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其他学科微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微课的内涵和特点
微课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微小的课程,最早由一美国教授为提倡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而产生,随后微课被正式命名,可以应用在正规的课堂中。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微课又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我国高校微课建设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外利用微视频引导学生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学习。碎片化和专题化的知识点使学生很好掌握,并能够带给学生新的体验,此外学生还能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率学习。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特点。1.时间短,内容精炼。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微课时间比较短,一般在10~15分钟之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微课大多通过内存较小的Flash动画表现,可实现快速存储、播放和分享,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此外,微课内容简练、具体化,集中讲解某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实现微型化学习。2.针对性强。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学习者不能利用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为保证微课的教学质量,微课应具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使其针对性更强。加强高校微课建设中的微课针对性,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活动和环节提供较为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教学指向,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课程项目的具体知识点,从而使教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顺利地开展教学工作。3.情景化、动态化和模块化。为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有效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可以将多个相关知识点有效整合,形成模块化教学资源。随着高校教学资源的发展和教学需求不断更新完善,由此可看出微课的动态化比较明显。另外,高校微课教学情景化比较突出,根据教学地点和具体教学环境构建不同的情境微课堂。
三、微课建设的意义
当前,教育部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创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教育发展,教育部颁布了有关微课政策,有效推广高效微课建设的有序进行。1.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由于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学习过程中易受到情绪化影响,导致学习积极性差和效率低。微课的引入使学生可以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中快速获取适合自己的知识,也能感受到新的学习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微课短视频变得生动具体,更容易掌握。此外,微课教学需要借助现代电子设备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随时随地将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合理地运用,在电脑和手机上获取更多的知识。2.丰富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高校微课建设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老师通过制作微课,将多个琐碎的知识点融合。在此过程中,老师能够再次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电脑水平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上,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学习者还可以对其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不仅满足学生的需求,对老师也是一种激励和提高,促进老师更好地发展,优化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微课资源广,缺乏系统的管理。目前,随着教育部对微课的推广,高校微课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微课视频种类和数量大量涌现,随之产生了许多问题,大量的资源上传到官方平台,缺乏统一的分类,造成学习者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筛选,从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2.缺乏认识导致微课实用效果差。尽管当前我国各高校普通开展了微课建设,但是大多高校对于微课教育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少也很难能将微课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利用率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由于微课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一些老师对其持有怀疑,并不能使其真正应用于教学中。高校能够建设微课的资源有限,制作微课的团队和规模较小,从而影响微课的质量,使微课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缺乏应有的实用平台。一些高校未响应国家号召,建立各自的校园平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但是仍有一些高校由于环境条件和教学资源所限,不能够很好地建立完整的平台体系。这就大大阻碍了微课的发展和利用。再加上每个学校的资源质量不一,微课资源总量有限,实际应用效率微乎其微,所以微课的教学资源建设也严重受阻。
五、相应的发展策略
针对当前微课的现状和微课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举措改变现状,从而将微课建设落到实处,更好地为当今高校的课程服务。1.加深对微课建设的重视。全球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微课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微课教学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对知识构架有更清晰直观地认识。然而对于微课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人们各执己见,有人认为微课模式脱离了原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依赖互联网,忽略传统课堂;有人认为微课对较难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管哪种看法,对于高校而言,想要在信息化大环境下加强自身建设,必须加强对微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引进教学资源,为学生老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将传统教学和微课教学模式相结合,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2.构建微课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目前,一些高校的微课建设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只组织一些微课比赛进行微课建设。但建设微课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评审,也不是对原精品课的重建,而是要求各高校根据课程的具体实际情况在一流教学团队的打造下,建设一批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微课资源。单靠微课教学竞赛平台,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微课教学实践应用平台,构建大型的教学实践平台,形成网状化结构,使各高校之间可以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组织微课制作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对微课视频中的疑惑及时提问,老师给出反馈,在线答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激发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六、总结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逐渐深入课堂建设并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了高校教学课堂的微型化转变。但微课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立足长远,不断更新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思路,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微课建设的整体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稳步发展,为我国信息化教育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星磊,乔爱玲.美国可汗学院对我国网络教育的启示[J].软件导刊,2013
[2]陈坤.地方高校微课的建设与应用研究[D].大同大学,2015
[3]赵国辉.校本微课价值取向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
[4]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
[5]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6]胡铁生.区域教育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
[7]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
[8]黄瑞国.论高职院校资源型微课的建设[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9]段丽华,吴王华.安徽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
作者:张晴晴;徐庚;张艳萍;朱明露 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