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装饰艺术品对室内空间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2014年第八期
1.对称均衡均衡性原则是指以某一点为轴心,求得上下、左右的均衡。在古典设计风格中往往使用陈设品对称的设计原则来谋求空间的均衡之美。现代的陈设设计原则往往在基本对称的基础上进行变化,造成局部不对称,这也是一种审美原则。平衡作为均衡原则的基本表现形式,在对空间进行装饰过程中的应用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装饰艺术品的稳定性平衡,即要求将装饰艺术品的重力通过加大基座等方式进行下移;第二种是通过在重心处设置支撑物来使装饰艺术品保持平衡,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容易受外力影响成为不稳定状态,这种方式也可称为不稳定平衡;第三种是指通过两个以上单元的装饰艺术品,在一定秩序的指引下保持其重力位置不变,这种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中立平衡。这种平衡的表现方式还有放射式对称和回转等形式。在室内的空间环境设计中,对称并不是绝对的对称,而是相对的。如客厅中的器皿装饰艺术品的摆放,并不要求一定是绝对对称,它也可以是由高低不同的两组器皿在同一水平线上摆放,这种对称是不绝对的,是在原基础上的升华与改变。随着这种相对对称在室内空间装饰中的广泛运用,绝对的对称在空间中的运用逐渐少了下来,因为相对对称是从心理上对量的感知,在空间装饰过程中通过挂画的大小,家具的高低等关系来实现,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2.对比调和室内空间的装饰艺术品在使用上,主要采用了对比调和的手法,从而让室内装饰具有秩序美感和生气。装饰艺术品与室内空间的对比调和主要体现在“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调和。对比的产生主要是不同性质和分量感的装饰艺术品在时空中的接近所产生的,这种对比的存在可以使装饰艺术品的个性变得更加明显。装饰艺术品不仅是为了与其他装饰艺术品产生对比,同时还扮演着极具戏剧性的角色,通过这一角色的扮演来冲击和左右室内空间的形制和形态。空间中的装饰艺术品的对比调和主要体现在装饰艺术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空间位置的几个方面。
3.比例尺度比列与尺度,是装饰艺术品的形式结构和艺术形象中包含的一种内在的抽象关系。在室内对装饰艺术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两种视角:一种是垂直视角45度,适合人们观赏物品全貌最佳,另一种是垂直视角在26度,最佳观赏细部的视角。所以,当垂直视距为物品高度的1.2倍时是观赏物体细部的最佳视距,当垂直视距为物品高度的2.2倍时是观赏物体全貌的最佳视距。所以在对室内空间进行装饰时,应充分考虑两种视角情况下的视距因素。并根据其中大的视距来确定空间中装饰物品的比例尺度,以保证装饰艺术品在观赏中的整体观赏效果。虽然根据上述数据可以大致算出室内空间中所需装饰艺术品的大致尺寸,但并不完全需要严格按照上述理论进行设计,因为不同空间风格对装饰艺术品的实际需要是不一样的,有时为了体现某种设计意图或视觉效果,并不一定非要在大空间安放体量比较大的物品,同样也不一定要在小空间中布置小体量的陈设品。譬如在大空间中安放一些体量比较小而且精致的装饰艺术品,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室内空间,另一方面也会使空间的感觉更为贴切。在室内空间设计过程中,对装饰艺术品的感性理解胜过理性认知,对空间中装饰艺术品的敏感度也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得到的,有时切身的感受和丰富的经验是直达成功避免失败的主要手段。
二、装饰艺术品突出主题性的原则
完整的室内空间,都应具有其明确的主题。不同类型的室内空间主题的不同,其设计的功能性定位也会发生转变,如休闲性空间、办公型空间。不同的国家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国家、民族、风土人情也会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如欧洲各国的室内空间,或是动人浪漫、或是庄严理智、或是质朴亲切,都会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映象。所以,我们在对空间进行装饰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通过全方位的了解进行深化总结,推敲出最能反映当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特性的主题和将要采用的风格。有准确定位的空间,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师的设计灵感应源于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经济状况等,成功的室内空间不仅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也是室内空间主题的体现。在室内空间的装饰设计过程中,选择什么风格的装饰艺术品应该以空间的风格为基本前提。在风格鲜明的室内空间中,可以多选择一些与空间风格相似的装饰艺术品进行陈设。如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室内空间中,可以布置国画、盆栽、中式屏风等装饰艺术品来丰富中式风格的文化底蕴。在设计风格不是特别明显的室内空间中,装饰艺术品的选择余地是比较大的,甚至可以通过风格比较强烈的装饰艺术品来定位该空间的风格。
三、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最终评定一个室内空间装饰效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要通过其装饰效果来衡量,室内空间的装饰大到墙面、壁画小到一件精美小巧的装饰艺术品摆件实在是品种繁多,具体到同一类型装饰艺术品也是环肥燕瘦、各擁精巧。
(一)装饰艺术品的重构想要让普通的装饰艺术作品在室内空间中脱胎换骨可以通过重构的方法迅速实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色彩的重构、形式尺度重构、组合形式重构、材质重构。
1.1色彩的重构实现室内空间色彩的重构,主要采用调子配色法和对比配色法,所谓的调子配色法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有序、和谐的组织在一起,可形成浅色调、深色调等。在这种情况下装饰艺术品的色彩应尽量顺应室内空间主色调,在局部增加低明度的点缀色达到装饰的效果。色彩的对比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的明度、灰度、彩度进行对比配色,一般可分为明度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等。色彩的对比,不仅能活跃室内公共空间的气氛,更能形成空间中的视觉亮点,让人们在最初对空间的打量过程中,吸引人们的视线。
1.2形式的尺度重构尺度感的由来并没有明确的尺寸的限定,不存在绝对的尺度标准,而是与人们的感觉相连便产生了尺度感。特别是在建筑的室内空间,所有的尺寸都是根据人体尺寸来确定的,几何形态自身并不具备尺度。在对室内空间的装饰艺术品进行尺度的重构过程中也要与人们平常的映像联系起来,而且重构过程中尺度的变化也是相对的。尺度的变化通常能给人带来错觉或是陌生感,但总的变换尺度的法则是获得室内空间的舒适感,通常古典的形式美的法则将尺度印象分类为自然尺度、超人度和亲切尺度。
1.3构图形式重构通过对空间中装饰艺术品进行组织、安排、构成一定的结构形式,是室内设计师对空间中装饰艺术品进行构图的主要形式。这种构图形式能准确的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引发受众的内心共鸣,这种强烈的感染力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带给受众以最初的视觉印象,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表达出室内设计师的主题思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简化、叠合、穿插、抽象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现代简约装饰风格的流行。并且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1.4材质重构随着人们对材料认识的进一步深刻,人们深刻的认识到装饰艺术品在不同材质的包裹下所具有的更加丰富的文化性,这种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人们的思维和情感等内在因素。同时艺术家对于材料的观念性认识也逐渐向深层次转变,使得不同材料的语言说服力被发觉,在这一过程中材料的语言也得到新生。材质美也使得装饰艺术品更具魅力,作为室内空间装饰艺术品的表情,装饰艺术品的质感和色彩成为了生成新的环境氛围的新途径,因此在保持原有装饰艺术品构件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审核新材料的引入也是实现装饰艺术品重构的重要形式,这必然也会对室内空间装饰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二)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再造亮点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空间中语境再造来形成的。这是室内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装饰时常用的艺术手法,它将现有的装饰艺术品不加改变的情况下,并列或多个的形式将艺术品进行陈列,意在产生新的视觉感受。
1.1语境再造语境的再造是室内空间气氛营造用的最多的手法,它的前提是不对现有的装饰艺术品形态进行改变,而是通过对装饰艺术品的排列方式进行改变,这其中包括平面、立体空间以及时间过程,这种方式的运用旨在运用对比的基础上揭示出室内空间与装饰艺术品的戏剧性。如现在流行的混搭装饰方式,通过对于室内空间完全不同风格的装饰艺术品的运用,使装饰艺术品脱离原艺术语境,与室内空间结合形成一个极具戏剧性和新鲜感的空间。有时我们为了达到形成一个空间的两点,将某件装饰艺术品变成人们重新审视的对象,我们可以采用将一件自身风格比较明显的装饰艺术品强行挪用到另一个陌生的场所,致使其原来的意义发生改变,成功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1.2转化再造室内空间装饰艺术品的转化再造,是指在室内空间装饰过程中,熟练掌握并运用传统艺术品资源进行新的创作,在进行新的形式语言的创作过程中不再照搬或修改原材料,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对真正的形式语言进行创新,如设计大师贝聿铭作品中对几何形体的运用,都表达了设计师对自然的思考。所以对于室内设计师来说,对室内空间进行装饰仅仅是合理、优美的还远远不够,应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设计手法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进而成为室内装饰设计的主力军。
四、结语
空间中装饰艺术品与室内空间设计相互融合的原则和融合方式,总结出,空间中的装饰艺术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应注重装饰艺术品的美学原则和统一性原则,进而突出空间的装饰主题。想要用装饰艺术品营造一个满足人们生活舒适性和趣味性的空间,我们可以采用将装饰艺术品与空间融合的方式,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又增加一定的对比,形成空间装饰的亮点,满足空间的趣味性。在室内装饰的实践过程中,若室内风格或形式比较鲜明独特,则装饰艺术品的布置要尽可能的采取统一的方式,若室内风格或形式没有比较特殊,则可选择弹性变化较大的装饰艺术品进行陈设,形成室内环境的重点装饰。
作者:王祖君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