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城市周边发展型村庄的规划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小城镇建设杂志》2014年第八期
1村庄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1.1生态保护、全域引导
规划坚持生态保护、集约发展的原则,优化土地资源,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形成“三区”协同发展的全域空间发展结构。即:(1)北部生态保育区:以生态保护、涵养水源为目的,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逐步引导生态移民,退耕还林,适度发展特色林业;(2)中部森林生态旅游区:依托现有旅游项目,发展森林观光、康体休闲、科普拓展旅游,强化区域景区联动,完善旅游配套设施;(3)南部民俗旅游服务区:以水磨村为基地,发展乡村民俗体验、田园休闲度假游,提升村庄旅游接待能力及服务品质(见图1)。水磨村地处大青山腹地,自然村规模小、布局分散,地质条件复杂(见图2)。规划在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前提下,根据村庄实际情况与村民意愿,保留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其他居民点逐步引导生态移民,这样既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又保证大部分村民平等获得社会发展带来的收益,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平衡。
1.2就业引导、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壮大、村庄富裕是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村庄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规划调整优化传统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发展有机蔬果种植、山地特色养殖业,加强面向城区的苗圃、种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同时,以森林康体、田园休闲、乡村体验的特色旅游为驱动,通过特色文化旅游村庄的建设带动村域休闲产业全面发展,让本地村民有效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之中,平等分享旅游繁荣带来的收益,同时积极鼓励壮大村庄集体经济。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中除注重传统的项目设置外,还增加了项目经济收益分析,为村民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就业引导,如对景区服务、农家乐接待、特色农林业生产等不同就业方式可吸纳劳动力规模、人均年收益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化就业引导和岗位技能培训,逐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至规划期末,全村可吸纳240~300名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人均6500元/年增长到1.8~6万元/年,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升。通过乡村茶舍、特色农产品超市、中心农家乐等的设置,为集体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与动力。
1.3布局优化、环境治理
1.3.1优化村庄交通、防洪等安全格局水磨村属典型山地村庄,建设用地的拓展逐步挤占了省道两侧用地及生态安全空间,村庄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面临山洪威胁。规划延续村庄传统格局,重点梳理与消除村庄防洪、交通等方面安全隐患,优化空间布局。南部重点搬迁跨省道布局的农宅,保证过境交通通行能力及村民出行交通安全;北部重点进行村庄内部安全整治,预留行洪通道,减少山洪危害,构建内部交通环线,减少内部交通对过境公路的依赖(见图3)。
1.3.2完善居住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针对居住配套功能的缺失与村民需求,增加村庄文化活动与健身场所。利用闲置坡地,因山就势建设独具特色的室外台地文化活动广场,采取土石混合的广场铺装形式,布置连廊、凉亭、登山步道、健身器械等,台地文化广场除为村民提供公共交往与休闲健身场所,还可进行露天电影放映,户外民俗表演等。结合村庄旅游发展,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在村庄入口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中心农家乐、乡村茶舍、特色农产品超市等,为村庄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并通过统一的客房预定、结算等加强对农家乐的统一管理(见图4)。
1.3.3加强污水处理与环卫设施建设采用适用技术,建设地埋式密闭垃圾收集点,实现垃圾村庄收集、密闭储运、城区集中处理。根据村民生活习惯,污水处理采取三格式厕所加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的形式,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膜反应技术,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回灌于农田、果林,污泥可进行高温堆肥,制作有机肥。结合游客集散中心、台地广场等地配建公共厕所,并通过宣传与行为规范,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1.4乡土特色保护与文化传承
乡土特色要素大体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风貌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山、水、林、田等各类自然景观资源;人文风貌要素包括村落、街巷、建筑、环境小品、民俗等。村庄规划重点要保护村庄特色与传承乡土文化,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农宅建设等方面突出保护具有吸引力、可记忆、可识别的乡土特色要素,保护村落及其周边的山水环境,延续村庄肌理,保护传统街巷与民居,保护有历史记忆的古树、古井等空间要素,实现“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见图5)。
1.4.1山水格局的保护水磨村负阴抱阳,周边传统山水格局极佳,规划顺应整体山水格局,巧借自然山水之势,北部以村庄为阳,应借山势,展现山、林、屋融洽村庄风貌;南部以田溪环境为阴,汇聚水景,构建田、河、林相映衬的生态休闲空间(见图6)。
1.4.2乡土环境的延承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及南部滨河生态休闲空间建设要求,疏通河道,提高行洪能力,图8民居建筑细节元素延承示意图采用叠水坝,营造丰富的山泉溪水景观。结合河岸两侧农田,规划蔬果采摘园,沿岸建设生态驳岸、木栈道,设置水车、石磨磨坊等,突出水磨村的文化特色,游客可从事农事体验,吃农家饭、享农家情。村庄除重点整治及建设滨河生态空间、台地广场、公路及生态防护绿带外,还引导村民进行庭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缔造出具乡村特色的多层次绿化空间系统。村庄环境绿化以自然、乡韵为主题,选择国槐、杨树、樟子松、山杏、虎榛子、绣线菊、山樱桃、丁香、榆叶梅等当地乡土植物品种,按照物种原生性、多样性原则等进行合理配置,满足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的多重需求。村庄的道路广场铺装、环境小品就地取材,采用卵石、木材、土坯等材料,延续乡土特色。
1.4.3乡土民居的引导规划分析呼和浩特民居的渊源与特征,并通过大量农户走访与问卷调查,从村民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环境因素等多角度研究水磨村的乡土民居,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宅建设图集的设计,使规划设计真正做到源于水磨,忠于水磨,又不止于水磨(见图7)。水磨村民居受晋北建筑影响深重,在传承其基本形制及风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明显的简化和改良,如沿用晋北典型的阔院式院落布局形式、选用更加经济、保温效果好的黄土或土木混合的外墙维护材料、屋顶形制多采用单坡和“阴阳坡”,屋顶多出檐较浅、建筑坡面更加平直简单、屋脊装饰和门窗及窗花形式更加简洁经济等(见图8)。农宅设计在建筑形制、细部装饰、围护材料上充分延续传统建筑风貌。户型设计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及旅游接待功能需要,提供满足农家乐接待的大户型、大家庭自住或适时发展农家乐的中等户型和核心家庭居住的小户型等多套农房建设方案,各户型设计均可满足由于家庭成员和功能变化带来的弹性调整需求(见图9)。
2结语
水磨村村庄规划在产业全面引导、促进农民增收、乡土特色传承、民居建设示范等多方面探索,成为大青山前坡村庄规划的典范,但在规划实施中仍有诸多遗憾,这让我们重新审视与梳理农民、政府、规划师各方在村庄规划中的职责与作用。(1)明确农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立足农民需求,做农民用的上、看得见的规划。(2)还原政府的服务职能,政府制定规则与政策,完善村庄重要公共及市政设施配置等,引导村庄整治与建设。(3)规划师应转变传统规划方法,针对村庄存在问题与农民需求,确定规划核心内容,提供可操作、有价值、接地气的村庄规划。如:产业发展规划中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就业引导;农宅设计中满足农民个性化生活需求和弹性功能变化,提供多样化、菜单式的农房建设图集;在规划实施前,要与政府共同制定行动计划,保证规划有效推进与实施。(4)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村庄,村庄是承载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规划师应做乡土特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不要让千城一面的遗憾再延续成千村一面。
作者:李霞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