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郊区型小城镇产业发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小城镇建设杂志》2014年第八期
1旅游总规解读
新城区旅游总体规划通过“产业集聚、资本聚集”的核心战略和“精品驱动,总量增加”的总体发展思路,建设集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健康运动、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城市旅游新区,努力构建世界文化中心、未来城市创新实验区与呼和浩特市新增长极(见图2)。旅游总规提出,提高和强化旅游产业作为新城区支柱产业的定位,以旅游核心吸引为引擎,重点发展旅游六大要素产业,努力发展文化休闲、高效农业、会展博览、景观地产、高端体育、商务娱乐、康疗养生、创意设计等八大产业的联动发展,使旅游产业成为新城区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产业”、“支柱产业”。根据新城区空间资源配置,规划形成“一核、一带、八区”的空间结构,整个旅游区东西向拓展,南北联合(见图3)。本次草原旅游小镇规划,其实是旅游总规的实施支撑与发展探索。草原旅游小镇紧邻产业集聚核,是山前休闲产业发展带上的主要链接点,是南北合力、东西聚集的重要节点,承担着区域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等职能。结合规划前期分析研究,本次规划拟从发展机遇、现状研判、目标定位、路径指引、业态组织、效益评估几方面着手,贯彻“宜业、宜居、宜游”的规划理念,科学谋划草原旅游小镇未来发展。
2现状研判
2.1区域发展条件
呼和浩特距离首都北京约440公里,对外交通便捷,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发达,有“塞外枢纽”之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统领呼包鄂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城市,是连接蒙古、俄罗斯的对外开放门户城市,经济增长稳健,城市配套健全,发展前景广阔,客源市场宽广。草原旅游小镇所处的大青山前坡就位于城区北侧,是呼和浩特市整体旅游资源轴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越野旅游的重要节点,这里自然资源品位优良,整体风貌景观极高(见图4)。
2.2基地区位环境
2.2.1交通区位——青山门户草原旅游小镇紧邻京藏高速与机场高速出入口,南与大学城接壤、临近中心城区,是城区进入大青山的门户,交通可达性极强。
2.2.2景观区位——观山揽绿草原旅游小镇地处大青山前坡的中央地带,主体位于讨思浩村,部分位于古路板村,北面仰观宏伟大青山脉,南面坐拥万亩生态农田,东面是建设中的草原马会与万亩草场,生态环境与景观资源条件极佳。
2.2.3文化区位——大汉驿站“讨思浩”是蒙古语,意为“迎接处”。阿拉坦汗曾在此设驿站,专事迎接从京城来归化城的官吏。清代,本村蒙古族明二厚祖先,始居于此;后有山西“走西口”的刘、陈、杨姓人家先后租地定居,逐渐形成村落,仍以”讨思浩”命名。
2.2.4基地认知——新城窗口大青山前坡是呼和浩特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草原旅游小镇正好处在中心城区城市核、大青山生态景观核、总规旅游产业集聚核这“三核”的中心位置,位置特殊而敏感。本次规划立题为草原旅游小镇,就是要将呼和浩特悠久的传统人文历史与大青山绝佳的生态景观资源进行完美交融,并以暂新的面貌、高端的品质,为蓄势待发的新城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示范模板”,成为展示呼和浩特与新城区形象的创新窗口和品牌名片(见图5)。
2.3旅游客源市场
随着现代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市民休闲时间的增加,呼和浩特及周边的包头、大同、集宁等短程游客休闲度假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团体、亲朋、家庭、情侣、单身结伴等外出旅游需求日益增多。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旅游接待人数占全自治区旅游接待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30%。2011年,呼和浩特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605.44万人次,同比增长22%,其中国内过夜旅游者931.9万人次,一日游游客663.31万人次,入境旅游者10.23万人次(见图6)。从旅游市场分布看,草原旅游小镇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客源市场,如何开拓相应的健康休闲旅游产品,满足本地市民及区域游客近距离游憩的需求,是摆在草原旅游小镇开发建设面前的重点问题。
2.4规划应对策略
通过对区域发展条件、基地区位环境及旅游客源市场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规划提出相应的草原旅游小镇发展策略,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见图7)。
2.4.1核心功能草原旅游小镇作为统领大青山前坡区域旅游发展的一个中心,绝不能孤立发展,应该按照相互拉动的思路,同时具备旅游、行政、文化三大核心功能,拓展和完善产业体系,构建一个功能复合化、品质高端化的综合型城镇。
2.4.2特色塑造在空间格局与风貌形象上,草原旅游小镇应该凸显其门户地位和山水园林特色,通过对自然本底的利用和与周边片区的有机串接,合理组织空间,支撑产业布局,形成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区域。
2.4.3可操作性草原旅游小镇对于新城区及大青山前坡旅游开发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其内部的业态组织与项目布局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控制好保护与开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3目标定位
规划首先对草原旅游小镇的区位环境和内在职能进行了综合考虑,草原旅游小镇未来应该兼具居住、旅游、集市与行政四大职能,可以简称为旅居集镇(旅游、居住、集市、镇治)。在职能梳理的基础上,规划提出了指导草原旅游小镇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并细化为主题定位和目标定位(见图8)。
3.1主题定位青山古驿、新城之光。传承和延续草原旅游小镇自阿拉塔汗皇家接待处开设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韵,进一步强化区域文化交流,推动区域旅游联动,建设生态宜居住区,打造大青山南麓休闲度假新天地、呼和浩特新城区旅游开发新地标。
3.2目标定位以大青山前坡山水生态景观及草原风情、民族文化等为依托,以旅游集散、休闲度假、游憩娱乐、镇村安置等为主要功能的特色山水文化旅游城镇。努力争取把草原旅游小镇建设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与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4路径指引
通过参考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规划选择运用大区小镇产业复合型发展模式和综合驱动模式,推动草原旅游小镇产业延伸及跨越发展。
4.1发展模式“大区”是指大的景区或旅游区,“小镇”是指距离“大区”较近、有地方风情和文化特色的小型城镇或度假区,将“大区”和“小镇”一并纳入规划,以“大区”带动临近“小镇”建设,两者互动互补形成全新业态,是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完美结合的新型模式。就本次规划而言,大青山前坡旅游区就是“大区”,草原旅游小镇就是“小镇”,通过延伸产业链,相关产业互动,推动草原旅游小镇产业转型和升级(见图9)。
4.2驱动模式通过借鉴和分析核心驱动力模式、文化驱动模式、生态驱动模式、休闲驱动模式等四种模式,规划采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驱动模式,通过山岳、生态、文化三位一体,形成多元生态、多元文化、高端品质的产品特征(见图10)。
5业态组织
5.1产品体系紧扣产业转型升级主线,依托产业导入和多元互动策略,实现旅游产业和配套产业不断完善,相互促进的产品体系。以欧亚之星、青山古驿、新城之光三大项目集群为龙头,组织相应休闲度假、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及居民安置点建设(见图11)。
5.2业态布局根据功能需求与基底空间环境,形成“一脉三核,群组相生”业态布局,打造青山生态绿脉与公共生活、生态文化、旅游集散三个中心核,布局生态空间与旅游接待、核心功能、服务配套三大板块。其中旅游接待板块配套建设分时度假、酒吧、购物街及居民安置点等;核心功能板块配套建设度假酒店区、康体养生区、文化展示区、休闲购物区、运动拓展区五个主题功能区;服务配套板块依托讨思浩居民安置点,以行政服务中心为核,配套高尚生活区及智能养老社区(见图12)。
5.3开发时序
5.3.1开发初期阶段利用土地资源、交通优势,启动欧亚之星、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温泉旅游和养生养老旅游,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巧妙借助周边景区知名度,实现自身提升,同时积极进行旅游产业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5.3.2市场扩张阶段重点拓展休闲度假市场的市场份额,基本完成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树立草原旅游小镇旅游品牌,实现旅游功能的迅速提升,让草原旅游小镇的运动拓展、文化、健康、休闲等要素深入人心。
5.3.3旅游目的地形成适时进行城镇改造和旅游地产的建设,加快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同时应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品牌和区域竞争力持久增长。
6效益评估
6.1直接经济效益草原旅游小镇整体运作需要10年完成,总投资约9.31亿元,经营性收入约12亿元,物业销售收入约9亿元,预计投资回收期为5.5年,静态投资利润率为18.1%(见图13)。
6.2旅游综合效益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结果,旅游业收入增加1元,可带来相关产业增收4.3元。草原旅游小镇一期项目旅游经营收入约为60亿元,可带来254.5亿元的综合效益,实现22.65亿元的直接税费收入,并吸引大量投资,带动相关行业增长。
6.3社会环境效益草原旅游小镇开发能够促进整体环境改善,提高农业生态品质和效益水平,并在涵养及净化水源、生态保护等方面产生有利影响。草原旅游小镇开发,将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的长期改善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草原旅游小镇开发,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一期工程建成后,直接从事旅游区经营、服务与管理的就业人数可达3200余人,可以带动本地区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将有效缓解本地农村及城镇居民就业问题,切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7案例分析与总结
7.1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方向作为郊区型小城镇,草原旅游小镇选择旅游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基于对基地资源、交通、政策、区位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获得良好预期收益。说明主导产业的选择要与自身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和市场条件相匹配,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增加产业的持续发展力。同时,主导产业的选择还要注意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以对其他产业起到带动作用。
7.2注重吸纳人口旅游小镇现状以农业和农村人口为主,如何有效引导农民参与到旅游小镇建设与发展中来,合理安排农民再就业,是本次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把旅游产业作为基地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实现农民安置和再就业的有效举措。因此,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要确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可以优先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将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度。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调整或更新主导产业,使产业与市场的需求动态协调,增加小城镇的持续竞争力。
7.3注重生态保护大青山前坡良好的生态资源,为打造草原旅游小镇提供了天然的生态基底,反过来,草原旅游小镇在项目设置和业态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此,在确定主导产业上,要注意保护小城镇的生态环境。
8结语
如何破解城镇发展的困局,是一条漫长艰难的探索之路,草原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迈出了一条产业升级的创新之路。本文通过对草原旅游小镇规划建设的系统梳理,从现状研判、目标定位、路径选择与业态布局等方面探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思路和做法,希望对同业提供借鉴思考。
作者:王浩姜鹏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