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绿色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小城镇建设杂志》2014年第八期
1生态规划原则
1.1整体性原则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规划水平。对小城镇而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应从生态和经济整体的角度协调发展。规划必须根据小城镇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应研究城镇与周边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统筹解决各镇难以独立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小城镇的资源集聚效应,实现城镇区域的协调发展。
1.2可持续性原则城镇发展中只有其规模与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时,才能有效地推动小城镇发展,对城镇经济发展产生最佳效益。总体上看,小城镇规模偏小,功能偏弱,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低。因此,规划建设中应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环境资源,注重人与环境系统的协调一致,确保城镇发展规模、工业发展布局不能超越环境的容量范围,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当地经济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
1.3特色化原则小城镇规划之初应对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禀赋、交通及产业基础等条件进行分析,通过对其长期发展方向的定位形成社会实体型、经济实体型、物资流通型、历史文化型等不同功能类别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方向。规划设计应结合“本土文化”,塑造“地方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将民族特色文化融入规划设计中。一方面要树立良好的风貌形象,通过生态方法的综合运用组织景观,形成整体的小城镇特色风貌;另一方面,结合深层次的文化建立自己的地方特色,走生态发展之路(见图1、图2)。
1.4可量化原则小城镇具有体现生态理念的天然条件,且其规划相对于大城市更为简单。因此,在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有量化的指标,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约束作用的相关指标,如镇区人均用地面积、绿地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等以及基本农田保护范围、非传统水资源利用、农业有机物处理等都应有明确的限定,稳步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2生态规划内容
小城镇生态规划应根据小城镇镇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生态功能区、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避免无度使用生态系统。生态规划的内容应基于区域规划、小城镇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规划体系,从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规划范围涵盖小城镇生态系统的相关区域。
2.1宏观层面生态规划宏观层面的生态规划基于小城镇的生态资源条件以及影响因素,明确小城镇整体的规划结构与布局。小城镇总体结构规划可以生态基底保护为导向进行生态分区控制和以城市开发建设为导向进行功能分区控制。对于城镇本身的山水格局,则依托当地自然山水划分保护区域,建立城市设计的生态基底。保护和塑造山体、水体,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系统(见图3、图4)。确定综合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包括防洪安全格局、生物保护格局、乡土文化格局、游憩活动格局及自然景观格局。通过森林、湿地、农田、林地、培植的防护林带和隔离林带、旅游风景区等生态空间在城镇外围建立区域环状绿色生态屏障;对城镇廊道内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平衡,疏通城镇的绿色廊道、修复美化自然廊道、恢复廊道的连续性,建立综合的廊道体系。结合山体轮廓线及水体边缘空间设计,形成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总体结构。
2.2中观层面生态规划在中观尺度土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依据区域流域管理和低影响开发理念,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合理配置与调整,采用融入自然的自由模式和弹性开放的理性模式构建城镇及周边组团发展结构。构建绿色交通网络,完善内外部交通组织相互衔接,采用多样化交通方式。充分高效利用土地,又保证足够的开放空间,实现人居社会和自然的生态平衡与和谐共生。设计地面、地下与地上多元空间的衔接,实现平面空间多样化,同时兼顾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交通步行系统的功能融合。构建组团绿地系统,通过绿楔渗透、绿色廊道或人工廊道构建绿网,建立绿化总量的均衡和协调设计。结合动物生态路径廊道设计,设置绿色生态跳板,建立动物栖息地,维持动物的多样性系统。重点关注河湖的保护修复和雨洪资源的开发利用,恢复河湖的自然形态,增强天然水体的自净能力(见图5)。
2.3微观层面生态规划保持原有地貌、植被和动物,结合自然禀赋营造景观特色。依据不同植被、土壤、地形地貌、水文特征采用不同的修复策略,对植被情况较好的地段加以保护。贯彻低影响开发理念,采用社区雨水集蓄与利用技术,设置绿色屋顶、蓄水池、雨水塘等雨水集蓄设施,经由雨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传统水源需求量。同时,通过增强地面透水能力进行自然土壤蓄水,减少地表径流(见图6)。对于群体建筑设计应遵循总体布局紧凑、建筑类型多样组合、功能空间一体化、视觉景观生态化的原则,同时结合风、太阳辐射、水文、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实现设计的自然化。对于单体的建筑应尽可能实现建筑的功能、造型和轮廓线等与自然因素相协调。充分利用屋顶和地下空间,如建设复合功能的屋顶花园、地下或半地下人工造景,采用融入地方文化的设计艺术和建筑材料,体现城镇本土文脉。在建筑节能方面,运用相关技术实现在建筑生命周期过程最大程度地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如建筑墙体采用隔热降温材料,通过绿化降温及被动遮阳降温设计降低建筑能耗。
3结语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发展,以生态理念指导小城镇的规划设计,推动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城镇建设的方向。采用生态规划指导小城镇建设应遵循整体性、可持续性、特色化、可量化的原则,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小城镇进行多层次设计。通过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统筹考虑小城镇生态系统的开发和生态工程的建设,寻求小城镇生态宜居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需要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以绿色生态的发展目标推动小城镇建设,实现城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者:卜琳 孙江宁单位: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